西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及高原农畜产品优势并未能有效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农畜产品的市场供给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基于西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对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
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西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XZ14100);拉萨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基于物质代谢核算的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空间研究”(17ALSJY0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2月22日
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农村电子商务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叠加效应促进农村市场要素的有效流动,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居“三区三州”之首,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亟待提高。应当通过“互联网+”与农村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搭建西藏农牧区特色优势产品“网上天路”,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一、西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伴随全国电子商务市场的蓬勃发展,西藏在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完善快递物流平台、推动交易方式升级和带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加快西藏电子商务发展进程,农村电子商务从无到有,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情况。2015年西藏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以来,在14个县开展先行示范,累计投入2.24亿元,建成1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0个电商物流配送中心,77个乡镇服务站,218个村级服务点,开展电子商务培训90多期,累计完成人员培训7,000多人次,支持帮扶农牧民开设网店140多家,探索“互联网+旅游+农特产品”运营模式。2016年,林芝市建设了11个乡村旅游电商服务点,帮助149户农牧民家庭旅馆试点网上营销,全年接待旅游者7,5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万元,较试点前翻了一番。通过农畜产品、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品的网络销售,实现农牧区特色产品网络销售额7,065万元,提高了乡村主要产业和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化率,带动农牧民家庭增收。
(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丰富。先后建成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西藏购物网、西藏农牧信息网、西藏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拉萨旅游网等,天猫?西藏原产地商品官方旗舰店建成运营。西藏七芝堂在京东商城开设西藏馆,设立线下实体店,建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高原特色农畜产品销售平台。运用好网络和新媒体平台打造出“拉萨净土”区域公共品牌。西藏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完成100多种特色产品的上线推广工作,签订订单4,000多万元。其中,本地最大的电商平台“藏货通天下”年线上交易额达1,400万元。2017年西藏网络零售额累计实现22.8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59.8%。其中,特色优势产品销售额占网络零售总额的60.1%。金哈达羊绒制品、牦牛乳业、奇圣土特产、天知生物和5100矿泉水等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带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高原农牧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和天然饮用水等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转化,实现零售额13.72亿元。基于淘宝、微信等平台涉足农村电子商务领域,呈现起点低、投入小、点对点等特征,以代理或零售的微商模式销售西藏特色产品,将虫草、松茸、藏香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三)电子商务成为产业扶贫载体。西藏实施脱贫攻坚以来,将电子商务扶贫作为产业扶贫、大众创业和增收致富的新举措,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促进“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电子商务扶贫模式,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00多人次。引导和鼓励电商企业到农牧区服务创业,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加快农畜产品上线销售,促进商品的双向流通,构建电子商务扶贫体系,商贸流通领域实现脱贫1.86万人。如,供销社“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合作示范”项目有效带动100户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新网工程”项目试营业销售收入37万元,带动农牧民增收28万元。2016~2017年,藏西北高寒牧区的措勤县通过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畜产品网络销售额2,100多万元,提供了150个电子商务推广员、物流配送员、司机、分拣员、仓管员等就业岗位,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建成1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荣膺“全国百县百品上行百强县”。
二、西藏农村电子商务制约因素
西藏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交易主体和规模总量较低,网络零售市场份额远远滞后于其他地区,高原特色产品、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缺乏本土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生态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更是处于萌芽状态,互联网、交通和物流等基础设施落后,农牧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不高,“互联网+农牧区”建设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脆弱。西藏幅员面积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92%,区域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农牧区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行政村通宽带率仅为60%,光纤网络及高速移动网络正逐步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延伸,网络供给与农户需求之间的“最初一公里”存在很大差距,成为了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在农牧民与电子商务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藏汉双语手机APP的覆盖率仅在62%左右,以物易物、现金消费等传统商品观念根深蒂固,对电子商务、网上银行、支付宝等共享科技和网络支付还存有疑问,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较低。电商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营销经验大都还比较欠缺。此外,西藏E商电子商务产业园已初步建立,虽有顺丰、京东等23家企业入驻,但服务商、网商与平台企业之间零散分布,相互缺乏互動协作和资源共享,尚未形成产业化集群。 (二)农牧区物流配送支撑体系滞后。目前,西藏铁路网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74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82.5%和47.9%,物流基础设施是国内薄弱的地区之一。2016年,西藏快递(非邮)经营网点174个,只覆盖全区7个地(市)和14个县。“乡乡通邮”工程受地域辽阔、山高路远、居住分散的制约,大部分偏远乡村和牧区还没有完全通邮,各乡(镇)邮政配送每周只有2~4次,网购快递包裹从原来的20多天缩短到7天左右。由于物流需求和供给较为分散,农牧区物流从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缺乏系统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性,通常物流配送止步于县城。农牧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物流成本是国内最高的地区之一。面向区外市场的物流成本高、耗时长,无法满足市场的高效需求。
(三)农产品上行难的问题亟待解决。西藏农牧区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全区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仅为208个,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少,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电商企业了解农牧区和农牧民不够,针对农牧业特点的商品和服务较少。据统计,西藏农村网络销售主要以服装、小家电为主。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农产品上行相对滞后,导致农牧民获得的收益较少。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42亿元,而青稞和牦牛肉的加工产值仅为13亿元。农副产品深精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明显偏低,产品定价偏高较为普遍。农畜产品标准化滞后,也是制约农产品上行的关键问题之一。多数农村电商经营者还停留在低价销售初级农畜产品“大自然搬运工”的角色上,在品牌意识、产品包装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重视不够,区域公共品牌社会认知程度亟待提高,资源优势尚未转换为产品优势。
(四)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人才匮乏。西藏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主要借助于区外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来搭建,本土缺乏实力雄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一般搭建好平台后,技术人员也随之撤走,本土企业缺乏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的推广和网络营销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搁浅。电子商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和营销技术的结合体,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受到区位环境、薪酬等条件的限制,电商人才“难育、难引、难留”现象尤为突出,美工、运营等专业人员在农牧区缺口较大,专业化分工程度不高。西藏高校未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基层和企业很难招聘到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学非所用也较为普遍。电子商务部门成员都是由其他业务部门抽调或以兼职的形式组成。
三、西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
在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实施“互联网+”行动,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强农惠农、精准扶贫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的作用。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在西藏全域发展,首要任务是信息技术在县域和农牧区的广泛应用,通过“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提供跨语言、跨终端网络综合信息服务,迅速提高农牧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将电子商务培育成消费领域的新引擎、产业融合的新动力、创新创业的新平台、精准扶贫的新手段。
(一)培养农村电商人才体系。从制度安排、技术普及、模式创新、机制完善等方面整合资源,培育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主体。一是根据不同培训群体,制定培训规划,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建立分级、分类、分层次、分阶段的电商培训体系。整合商务、农牧、扶贫、教育、人社等培训资源,开展电商基础培训、创业培训,培养一支“会上网、会开店、会经营”的农村电商人才队伍;二是结合“双创”和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引导未就业大学生、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和农牧区致富带头人运用电商创新创业,鼓励农牧区便民商店和涉农企业上网“触电”,依托当地特色产品,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促进农畜产品销售、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带动脱贫攻坚等农村电商带头人或企业进行奖励,开展电商知识和成功案例宣传,增强企业、农牧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二)健全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农牧区”形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从顶层设计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发挥电子商务的公共服务功能,实现政府信息发布、农产品终端供需有效对接,让广大农牧民受益获利。一是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根据西藏的特殊区情,形成“县级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级服务站——村级服务点”服务体系,其中基层服务站点的建设数量不得低于本县行政村数量的30%;二是发挥行业组织的指导协调作用,整合各种资源,为农牧区市场提供完整、及时、准确的生产信息,对服务站进行专业培训、跟踪指导;三是发挥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支持农牧民合作社开展线上业务,推进土特产品网络销售,为终端市场提供有效的市场服务、支付及认证服务、保险和经纪服务,打造具备业务对接、咨询服务的运营团队。
(三)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形成农牧区“物流活起来、配送快起来、运量多起来、成本降下来”的发展格局。一是合理布局电商物流体系,根据资源、产业、人口、交通等情况,整体设计电商物流配送解决方案,加强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农畜产品冷链等基础设施和乡村级配送网点建设;二是从源头解决农村物流运转不畅的问题,疏通农牧区物流“毛细血管”,强化资源优化配置,注重邮政、供销、快递企业等农村物流企业整合,创新物流配送模式,提高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效率;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拉萨物流中枢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辐射南亚的商品集散中心,通过第三方物流专业、高效的物流服务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形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四)建立农产品上行供应链。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运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引导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互联网化生产。一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药材种植等特色优势产业,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旅游业与特色林果业、养殖业的结合,打造特色产业专业乡镇、专业村;二是运用电子商务营销手段强化特色产品的网络推介,将“净土健康产业”打造成为覆盖全区域、全产业链的农业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需求的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供需结构的匹配;三是完善农畜产品追溯体系和净土健康产业质量标准动态信息库,打通传统工艺技术向标准化转化的渠道,保障农产品安全,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增强公众对产品的认可。
(五)推动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在产业扶贫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不断培育贫困人口应用现代科技融入产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是贫困人口在信息化时代能够持续脱贫致富的新技能新途径。一是充分发挥电商的独特优势,充分运用电商平台,充分借助电商渠道,提高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商品化率;二是在人才培养、产业培育、产品销售、创业就业等方面优先向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和支持。完善电商扶贫示范网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一点带多户”的网店扶贫模式;三是探索建立“电商+农牧民合作社+贫困户”、“电商+贫困户+农特产品”的新型电商扶贫模式,支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开网店,帮助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农牧民上网销售土特产品。用“绣花”的功夫做好电商扶贫工作,为西藏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徐伍达.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分析[J].西藏研究,2017(5).
[2]普布卓玛.“互联网+”背景下西藏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西藏研究,2018(2).
[3]张喜才.互联网时代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3).
[4]莫光辉.“互联网+产业”助力精准扶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2.1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84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