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18年1月,国务院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坚持兴国必先强师”,这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的指导者。在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应用型高校中,青年教师的学科素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提升学校的教科研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已成为影响应用型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教师 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中指出要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各学科指导方针。应用型高校中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教育的首要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第一要素,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培养者。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高低会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学校更应该弄清楚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从而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含义
  教师素养指的是教师的素质和修养的综合,分为教师的基础性素养和核心素养。其中基础性素养是作为老师基础和底蕴;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建立在教师的基础素养之上,是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需求的必备品德、知识与能力;也是教师素养中关键的部分,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更是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指向性、标志性和不可替代性。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现状
  我国应用型高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取得硕士学位、专业知识扎实的青年教师,这类老师是应用型高校的主要师资来源;第二类是从其他企业聘请过来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第三类是外聘兼职老师。受上述师资来源的影响,应用型高校教师在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首先,虽然应用型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学历或者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他们的教学经验较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使用上面还欠缺一定的火候。很多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其次,在应用型高校中,老师发表论文、申报项目以及编写专著、教材的数量、层次等等是其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受院校体制等影响,应用型高校老师很少有机会能成功申请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很难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最后,部分应用型高校及相關部门忽视对老师的培养。有些应用型高校只组织老师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之后就再也没有组织过任何的培养,使得老师的专业素养很难有长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部分老师就会利用空闲时间到其他高校兼职,或者直接跳槽到其他高校、企业。就目前来看,部分应用型高校几乎每个学期都会有老师辞职,使得整个教师队伍不稳定,不利于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三、应用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1.师德素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其内涵而言,是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而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而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的个人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日前,我国首届以“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探索与创新”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要求,各高校要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在完善师德长效机制、健全组织机构、压实主体责任、优化管理职能上下功夫。由此可见,师德素养是高校教师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
  2.知识素养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视野开阔、勤奋好学、关注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给学生讲授课外的知识,以便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给多的帮助。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时代,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老师的知识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如果老师不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那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的知识量也是有限的,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也不会很高。
  3.教学素养
  教学素养即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怎么讲”学科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除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外,教师需要优秀的表达能力。通过优秀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清楚的向学生转述教材中复杂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的参与到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数都是采用讲授法,老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则被忽视了。因此,高校教师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中。
  4.科研素养
  科研工作既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一方面,科研创新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素养的提升。高校教师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科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完成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另一方面,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更多的科研与实践结合的机会,不仅使高校教师不断地充实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让高校教师有了更多的内容去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应用型高校教师核心素养的构建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应用型高校应组织各位教师学习《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建立健全的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然后,应用型高校应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教师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最后,应用型高校应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增加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2.建立持续学习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每隔一定时间就会重新更新,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也在不断进行更替。为满足科技进步的需要,国家也会有针对性的调整相关政策。应用型高校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而每个学期都有大量的教学工作去完成,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上,忽视了自身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若应用型高校教师不主动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就会使得教学的内容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应该建立起持续学习的理念,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求知欲,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应用型高校也可以将教师知识的进步(如: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等)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促进整个学校中教师的学习氛围。
  3.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摸索、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用型高校中,部分教师是刚取得学位证书就进行高校工作,几乎没有从业经验。对教师而言,要在反思中前进。课前进行反思,认真备好每一节课,预测学生在课堂的反应及学习状况;课中进行反思,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并迅速调整教学手段和表达方式;课后进行反思,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对应用型高校而言,一方面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个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每个教师制定一份“教学过关”计划,同时将这份计划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以此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
  4.加强学术交流
  受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应用型高校角度而言,学校应该定期举办科研经验交流会及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加大科研与学术交流力度,营造一个浓厚的科技創新环境。同时,学校应该增加科研投入,对不同层次的项目提供不同力度的奖励,提高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师要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学习,经过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和了解当前社会的前沿问题,并将需求纳入研究中,将教学成果转变为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和研究的有机结合。
  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应该从高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出发,有针对性的为教师核心素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2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