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新生报考信息获取途径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旨在通过调查大学生报考信息获取途径及影响因素,探寻提高大学生高校招生宣传途径。本次调查采取了整群抽样的方法对x校大一新生进行报考信息获取途径、招生宣传需求等情况调查,提出了完善招生宣传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不断升宣传效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招生宣传 大学生 调查 有效性 信息获取途径
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生源的下降,公办高校的扩张与独立学院的兴起,民办学校的招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民办高校,其办学资金除了投资方的持續输血,更主要来源于学费。因此能否招到生、招好生决定了民办学校能否生存下去,继而取得更高的发展。随着高考录取总规模的控制,高校间的生源竞争将更加炙热化。这对改进和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有效提高x校宣传效果,调查了解新生报考x校信息的获取途径。特对x校2017级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对x校招生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
1招生宣传调查概况
为进一步完善x校招生宣传的针对性以及提高招生宣传效果,对x校2017级新生通过网络方式发起调查,调查过程中采取匿名方式。该次调查共计发放问卷2243份,回收有效问卷2169份,占调查总数的96.7%。
整个调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信息调查内容包括:学院、专业、班级、生源地、性别、年龄、考生类别、政治面貌、就读中学等信息。第二部分,志愿填报调查内容包括:1.何时了解报考院校信息?2.了解报考院校的信息渠道是?3.如果是网站,您主要是通过哪家网站?4.您是否参加过高招咨询会?5.您对本校的了解程度?6.您选择本校的理由?7.影响你填报本校的最主要因素是?8.X校是你的第几院校志愿?9.现在的专业是你的第几专业志愿?10.你对录取结果是否满意?11.如果本校不是你的第一院校志愿,最主要的理由是?12.报考前,你最想了解学校哪些信息?13.你拥有并经常使用下列哪种网络平台?每一个问题都设置了几个答案,标注了单选或多选。并在正式调查之前随机选取了一个班级进行测试调查,并根据结果修正了部分选项的设置答案。
2高校招生宣传的调查和分析
2.1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69份,新生中男生1290人(59.47%),女生879人(40.53%)。从新生年龄结构来看,还是比较年轻的群体:其中年满18周岁1060人(48.87%),19周岁623人(28.72%),20岁249人(11.48%)。从生源地类型来看,城镇和农村生源比例基本相当。其中城镇生源1221人(56.29%),农村生源948人(43.71%)。就读高中公私立类型:公立1766人(81.42%),私立403人(18.58%)。学校类型:就读省级重点中学350人(16.14%),市级重点中学627人(28.91%),就读普通区、县级中学人数最多1085人(50.02%)。文理科:其中文科生源605人(27.89%),理科生源1564人(72.11%)。
2.2何时了解报考院校信息
调查显示76.03%的学生在得知高考成绩后开始了解报考院校信息,平时有针对性的收集报考院校信息的学生为8.58%。其中招生宣传人员进校宣传时占比1.61‰学生在了解自身成绩所处的位置后,对相关高校的宣传信息关注度也越高。各省份志愿填报时间安排略有差别,其中x校生源在省外第一阶段填报时间集中在6月底;而本省生源填报时间一般在7月下旬。因此结合调查的情况,建议学校选择宣传时间时,尽量加强高考成绩出来后进校宣传的力度。
2.3关于学生了解学校途径调查与分析
调查显示通过高考咨询会与报考指南(报考指南也包括了各省考试院出版的指南材料)是学生了解学校的主要途径,总共是768人(35.41%),结合志愿填报的第4个调查问题可知,有603人(27.8%)表示参加过一场及以上咨询会;其次是网站569人(26.23%);通过中学代发的学校的宣传材料也达到了10.24%,父母以及亲友的推荐也达到了9.31%。而通过传统的电话、电视&报纸方式咨询的比例则只有0.46%、0.23%。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报考院校时更有针对性,更喜欢通过互联网络了解学校,这对学校的网络宣传以及宣传材料设计制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以更新颖、活泼的形式来吸引考生,同时还需注重新媒体的建设,加强网上互动,注重微信、微博、QQ等的管理。而传统的报纸、电视、电话在时间跨度、互动眭、表现形式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其作用也在逐渐减弱。
2.4关于学生报考信息网站的选择
通过调查学生在利用网站了解报考院校信息时:使用最多的是学校的招生网站619人(28.54%)、其次是通过阳光高考平台以及各省的高考咨询平台分别为17.43%与18.86%。由于学校网站由学校负责管理、更新速度快、可信度高,学生更愿意通过学校网站了解学校的信息。而主流的门户网站腾讯、新浪、网易三家合起来的比例也不足3.46%。当然结合后文的关于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的调查来看,其主要有QQ、微信、微博。建立和打造微信、微博宣传体系,精心选取内容,及时推送,同时做好文后互动,建立与潜在考生的亲密度是能够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的。
2.5关于学生填报本校的主要参考意见
调查显示:学生选择报考信息的选择的主要根据是根据自主意愿的选择,有1044人(48.13%),其次是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建议分别是17.7%、9.54‰当然仍有19.69%选择了其它原因,结合调查问卷中的第6问,我们可以知道地域优势、分数制约分别占比66.3%、50.71%。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填报了x校,但是更多的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并没有应为学校本身的优势而吸引考生。学生填报x校更多是被动式的而不是主动式的自主选择。
2.6关注志愿填报情况 该部分的问题涉及问题8、9、10、11。从总体上来看,有1952人(89.99%)对录取结果是满意的。但是仍然有超过半数(53.48%)的学生填报志愿时未将x校放在第一志愿。在调查不是第一志愿的主要原因时,显示23.8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社会声望不高,以及学费过高27.89%。(从试答的结果看选择学费问题的超过了半数)而校园环境、住宿条件并没有作为学生的主要选择因素,其占比只有0.37%、0.97‰这对学校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从调查可知学生的真实需求还是想上一所好大学。学校应重新定位,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社会声望为导向。
2.7关于填报志愿时最想了解的学校内容
调查显示:排在前四位考生最想了解的学校信息:就业情况(47.4%)、专业及课程介绍(40.39%)、住宿条件(40.02%)、师资力量(38.73%),在四项中只有1项是硬件实力其它三项都是软件实力。结合问题14,从调查结果看,在制作新生宣传时,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特色专业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大学生毕业去向介绍以及大学生校园生活介绍上来。
3提升民办学校招生宣传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从x校新生问卷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动向,这对改进x校的宣传策略上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应在今后的招生宣传工作中予以重视和改进。
3.1进一步构建招生宣传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考生通过网络来了解报考院校的信息,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形式基本是颠覆性的被网络取代了。从学校角度来看,应该将更多的精力与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有有效的方式上,如微信、QQ、论坛、微博等社交平台。更加精准的提供考生所需的信息,更加贴近考生用户习惯的方式,更加注重潜在考生的体验,来为考生提供服务。
3.2进一步合理安排宣传时间节点
学校除了有计划的做好常年的宣传,更应该根据考生对高考信息关注的时间点,精心做好集中宣傳阶段的安排。由于民办学校成立时间短,从办学类型到办学实力上有先天的不足,社会影响力不高。因此需要从平时就注重在各类媒体的曝光,以提高自身的认知度与美誉度,使得考生在平时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有近27.57%的学生表示对x校不了解或没有听说过,还需要很大的努力提高宣传效果。
在集中宣传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时间点:第一阶段是高考出分的6月底,大部分省份填报在此阶段,第二阶段是部分省份填报的7月下旬阶段。该集中宣传阶段,主要是以各省教育考试院出版的报考指南(计划本)、学校的报考指南、教职工进校现场咨询会、学校网站各类招生信息推介、阳光高考咨询平台等多种媒介,重点介绍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介绍、往年就业情况、师资力量以及大学生校园生活情况。
当然除了上述介绍的这些,还需注意到有近10.24%的学生表示中学代发的宣传资料是了解报考院校信息的重要渠道,做好生源基地建设、6月初进校宣讲以及打造特色“心系母校——我为学弟学妹寄简章”活动,可以很好的弥补这块的空白。
3.3进一步突出办学定位和特色
在调查的新生中,在填报x校的理由这项有66.3%的表示是地域优势,有50.71%的考生表示是受分数制约。学生并没有因为对学校的认同而选择填报x校,是一种被动式的填报。学校应以更明晰的办学思路,构建完善的以适应现有人才的教育、培养、管理体系,引领学校事业稳步、快速的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材。在日常教育活动的调查中显示:社会实践、文艺活动、专业技能辅导培训是新生最喜欢的。在传统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专业的社会需求属性,不管是增量的优化,还是存量专业的调整基本思路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很少考虑的学生的个体需求属性。在实现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学生的培养需要,使得学生培养不是一个统一规格的产成品,而是一个完整的人格的“人”。只有让考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才能让他们下定决心报考,提高整体的宣传的实效性。
民办高校的宣传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及时的总结经验教训,以适应新环境、新需要及时调整招生宣传方式与内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任何宣传的改进都只能是手段,学校的办学实力提升才是硬道理。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出能用、一用就上手的高层次人才,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招生中脱颖而出,才能确保招生工作的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13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