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以L学院为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对L学院这一所院校开展访谈调研,发现其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学校缺乏特色专业,专业结构有待优化,学校的发展战略不明确。通过了解其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对新建本科院校在应对高校之间激烈竞争的建议:一是要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发展特色专业;二是针对传统教育不足,完善学校发展战略;三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弱势新建本科院校 L学院 现状分析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其数量已达到普通本科高校的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规模扩张导致国内院校增加这一现实基础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剧高校间的竞争和淘汰。事实上,随着部分省市一些本科院校的投档数远远低于其计划录取数,一些院校停办、倒闭等情况时有出现。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及深厚的文化传统,本科教育办学经验不足;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拔尖人才;办学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学校声誉较老牌本科院校低等原因,成为办学资源极度匮乏的“弱势”高校。本文主要讨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现状。
一、L学院发展的现状问题
(一)学校缺乏特色专业
在访谈过程中当我们问到L学院的特色专业时,从校长到教务处主任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会罗列出几个专业,如:动物科学、采矿勘探、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从这方面来看,L学校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一方面是学校自身发展规划不足,另一方面这与学校招生规模较小是紧密相关的。由于学校年招生规模较小,基本在3000人左右,而学校有40个专业,平均下来一个专业只有75个人,也就是说一个专业大概只有两个班,学生人数少,相应地师资需求就不大。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与否,与学校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招生规模极大地限制了学校建设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
(二)学校专业结构有待优化
学校发展是紧靠地方经济需要的,L学院新增专业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然而近年来学校的专业只增不减,没有优化校内专业结构。例如在师范类为应对国家二胎政策,增加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只增加专业,不撤销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只会增加学校办学负担,不利于优化校内资源。只有合理规划专业设置,集中资源办出专业特色,学校才能在未来社会发展带来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三)学校发展战略不明确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领导班子缺少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在校内自上而下的改革较少。在访谈过程中,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学校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然而由于领导班子的更迭换代,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顶层设计内容,各届领导没有下决心去改革,建设学校最有优势的品牌专业。
L学院的前身是L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曾有一段时间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忽视了师范专业的发展,而是重视发展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在改革摸索过程中,学校逐渐意识到师范专业的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作为一所地方性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定位不能变。师范类专业曾经是L学院的一大优势,一直以来为当地的中小学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师资力量,且在当地的认可度比较高。学校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L学院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色、时代背景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需求,及时制定有L学院特色的发展战略。
二、L学院应对高校间竞争采取措施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发现,L学院应对发展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改革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注重招生就业,遵循人才培养规律
招生与就业工作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以及社会认可度会产生直接影响。L学院领导的忧患意识强,已经意识到学校本来采取的招生宣传成效不大,因此积极完善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对同类高校招生情况的分析,了解它们的优势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率、最低分位次以及录取率等情况,分析其优缺点,吸取成功经验来开展本校招生工作。就业率越来越体现一所学校的良好发展程度,为了保证L学院的就业率,校领导重视对学生实训经验的培养以及就业指导。L学院有2000亩的实训基地,专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发展规划课,指导学生就业。
L学院强调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帮助学生获得优质的学习体验。以该学校的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注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正是该学院向政府申请到2000亩面积的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负责人表示,人才培养是有规律的,学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行边理论边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才效率,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L学院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始终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理念,全面推进实践育人的工作。
(二)明确发展定位,服务地方经济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对象首先是地方,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办学。L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年产量达到一千多万吨,总储量占到福建省的50%左右。此外,稀土資源丰富,而且是比较好的重稀土,总储量约有500-1500万吨。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开设采矿、勘探专业来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应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学校也设置环境工程专业,以便更好地恢复治理地方环境。据悉,L市当地的养猪行情很好,是养猪大市。应市场需求,在生命学院设置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并且专业排名在福建省来说是在首位的。学校开设的这些专业都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养殖设备、环保工程、养殖场污水处理环节等,都需要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还有采矿、有色金属、生命科学专业等,都是根据地方经济资源条件,致力于解决地方实际问题,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 (三)发展地方文化,扶持学校优势专业
L市的红色文化特色明显,以古田会议为代表。L学院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定期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学校成立了中央苏区研究院,用以发展研究红色文化。L学院也實行思想教育与专业实践“并轨”,响应国家的号召,全面加强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L学院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教育与专业实践的联系,正在努力形成学校特有的红色思政教育品牌。
L市的客家文化极具特色。L学院是大陆地区最早开展客家研究的单位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20多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客家文化、客家文化产业等领域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于2014年10月,成立了校直属研究单位——闽台客家研究院。学校长期开设《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方言研究等多门选修课程,将客家文化纳入正常教学范围,定期组织学生到客家民居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大学生暑期深入闽西客家祖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学校将客家文化贯穿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着力打造具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客家文化育人品牌。
三、结论与启示
在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L学院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受到诸如招生规模减少、生源质量下降等问题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减少影响,从学校发展定位、人才培养规律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我们以L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代表,探讨其由于自身基因的缺陷,更容易受到社会发影响的问题,找出一些经验来为新建本科院校提供发展借鉴。
(一)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发展特色专业
L学院虽然在构建学科专业的时候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特色专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下,引导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发展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办学道路,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特色专业建设也是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地方的职业专科学校转型发展而来的,财政拨款主要来自地方,其发展也依靠地方经济,反过来也为地方经济服务。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要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现状有清晰的认识,紧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出最具特色的专业来建设。在进行特色专业选择上,一般选择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并进行特色定位。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一是要根据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二是要把握学校本身的资源条件,抓住特色专业建设的机遇,达到社会和学校的共赢。
(二)针对传统教育不足,完善学校发展战略
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一是由于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在培养层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别,本科教育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二是因为新建本科院校建立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时期,历史积淀少,缺乏深厚的文化传统与本科办学理念。三是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时期,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校的师资水平相对较低,优秀人才短缺。四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等综合影响力有限,加上社会上的认识误区,使新建高校的社会声誉较老牌院校低,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特别是弱势新建本科院校,这些缺点更明显。
为了学校更好地发展,首先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制定符合学校特色的发展战略。学校的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立足于办学理念的创新,在理论指导下探索实践,走特色办学道路。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教育规律、教育功能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凝练,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实践性的办学指导思想。嘲新建本科院校要创新办学理念,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本的质量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选择扶持一门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应根据地方资源优势情况及支柱产业来进行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此外,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毕竟这是大学的基本的职能之一,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提高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总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下,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制定自身发展战略。
(三)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我国应用型人才一般由高职院校培养,因此生源质量较低,社会声誉不高。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地方职业院校发展而来,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既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符合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有助于发挥学校自身优势。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兼顾多样性、综合性特色,循序渐进,形成学校特色,逐步提高办学水平。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学生的关键,也是学校教育特色所在。新建本科院校要依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计要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导,以素质课程为拓展,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平台,专业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素质课程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之后,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来应对培养目标的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39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