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会计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这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对此进行探讨,以期为“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大数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 F23;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0-0127-03
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对会计行业的冲击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会计行业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给会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会计信息也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和更具价值性。
(一)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以往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庞大的会计事务,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三五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技术含量较低的会计岗位工作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基础的会计工作人员面临着被取代和失业的风险。在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的同时,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和准入条件也越来越高。会计人员必须是行家理财高手,既要有过硬的会计知识技能,也要有相关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有较为丰富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能力,以满足“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会计工作所需,实现业财融合,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对会计工作重心的冲击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处理流程,企业员工不需要携带票据到财务室报账,不需财务人员审核和业务处理,原来由会计人员进行的大量重复性、例行性的会计核算工作将由智能化财务系统自动完成,会计人员将从基础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管理中,进行数据的收集、提取、整理、分析、保存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对会计服务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的出现,对会计服务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线上会计服务取代线下会计服务,实时的会计核算和实时的财务咨询将成为会计工作常态。企业的会计核算、会计报表报送、纳税申报与审查等通过网络实现了及时传输和实时监控,会计信息的处理更加实时、动态。网络代理记账将成为企业的必然,企业的会计信息将通过互联网和信息系统及时传输,为企业内部、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搭建在线交流的平台,真正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实现会计目标。
二、“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依托于网络,会计信息处理更全面、及時、准确,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这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高职院校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理念,与行业企业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会计专业学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会计职业标准,重构突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会计信息与数据处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摆脱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的怪象,专业教育实现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无缝对接”。教学的重点要由重核算向重分析、重管理转变;会计核算由单一会计主体向多主体财务共享转变。教学内容要增加会计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要加大数据的挖掘、加工、整理、管理、应用等教学内容。学生毕业时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只是初级会计职称证书,还应有其他技能证书。
(二)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会计+管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所需,培养单一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虽然具有过硬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观念和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对会计教学的需要,不能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高效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行为的分析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改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信息化大数理处理能力,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会计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提出了挑战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习实训条件的数量、质量及与信息化的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财务数据的机密性及会计工作经济责任的特殊性,有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形同虚设,绝大多数实习实训都在实训室进行,缺少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会计业务。而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业务环境不真实、业务不全面、岗位设置模糊不清等问题,即使有会计电算化或审计电算化实训室,也缺乏真实性的工作项目和业务,无法进行数据的挖掘、调用和处理等,只能进行一般性的财务或审计软件使用,加之软件更新不够及时,很难与现行会计准则、税法及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进行对接。因此,会计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借助新经济变革、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浪潮,进行会计专业实训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变革。
(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挑战
目前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期末考试三段式评价方式,由于评价不够客观,导致学生考前突击背题,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核内容要突出培养质量,特别是技能掌握程度,考核要科学,评价要准确,考核手段要体现信息化、智能化。教师应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根据学生教学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调整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
(一)创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由原来培养财务核算与监督的会计技术技能人才,转为培养有厚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互联网思维,讲诚信、善沟通、知财务、会管理,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数据处理能力,能快捷准确地采集和加工处理财务管理信息,能协助中高级会计人才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实现双元育人,创新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突出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会计信息与大数据处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会计业务处理需要的具有信息技术、智能化内容的专业核心课程及数字化教材、配套教学资源。课程体系的重构与重建,要体现“互联网+会计+管理”的课程特色,实现业财融合,增加管理会计、财务预测、财务分析、云财务、大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等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和课时学分比重,实现会计专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
(二)转变思维方式,提升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具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师资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现阶段既精通会计知识技能,同时又具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教师缺口很大,为此,必须加大对会计专业教师的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首先,应加强对会计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校应制定教师提升成长计划,为教师开设课程学习班,促进教师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和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全面推进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变革,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的新元素,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其次,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会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使教师在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大数据对会计人才培养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逐步转变成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教师。再次,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丰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智能化教学模式,建立教学做与智能化完善结合的一体化课堂,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课堂教学形态,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三)改善会计专业实习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
传统的会计实习实训场所存在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和当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无法满足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需求。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应建立全新的“互联网+”会计人才实习实训培训基地,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校企共建集会计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输送一体化的工作环境,通过“虚拟网络代理记账平台”,不仅能检验和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还能积累真实的企业账务处理经验,借助这种新型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多元化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进行会计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学校独立成立代理记账公司或与校外代理记账公司合作成立校内分公司,作为会计专业教学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学生利用真实的业务在真实的业务场景下进行实践,实现会计教学与企业真实业务的对接。再次,协同育人,引企入校,为企业提供各种便利和合作的优惠条件,把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业务背景、业务场景、工作环境引进校园,构建云服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共研课程、共育师资、教师互聘、资源共享、共赢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上学即上班、上课即上岗、开班即入职、结业即就业。
(四)翻转课堂推进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積极性与创造性
混合式教学,能把传统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将微课、教学视频或案例等学习资源传到网上,学生课前利用“碎片”时间和灵活的地点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疑惑上传至讨论平台进行讨论,等待解答,有效地开展同学与同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在线交流、讨论、评价;课堂上,教师对课前在线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指导与评价,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这种模式不仅将传统“填鸭式”教学进行了颠倒与翻转,也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地位和作用,能够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多化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
(五)完善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实施“1+X”证书制度
教学评价是职业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率、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有效的评价考核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价值,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校应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完善创新,实施“1+X”证书制度。一是完善教学评价考核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去,推行自评、他评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正确面对、改进和提高,方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二是创新评价考核内容。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减少知识记忆方面的试题,增加会计职业判断方面的试题,让学生借助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主发挥。如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上市公司数据,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等。三是开发考核标准。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现状,将考核评价标准与当前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以及创新能力的评价等方面。四是改变考核手段。对学生的考核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根据学生点击教学资源的内容、时间、次数,在线提问和参与讨论互动的次数,回答问题的深度、广度、全面性、准确性、前瞻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推动“1+X”证书制的实施。学生毕业时,除了必须获取毕业证书外,还要获取至少2个以上的技能证书。
“互联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对会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转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积极应对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发展变化,教师要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教学型”向“复合型”的转变。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并通过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软硬件的建设,保障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创新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落到实处。X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玮,毛莉莹.大数据背景下高职会计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09).
[2] 周殿红,吴海波,王玲.大数据时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
[3] 陈兆芳.智能化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2).
[4] 贺胜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 2018,(12).
[5] 刘伟钦.“互联网 +”时代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
【作者简介】
赵宝芳,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
李洺瑶,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
于帮新,女,哈尔滨市南岗区新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会计师,兼职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7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