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休闲旅游功能分区及环境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长安区为研究范围,依据地形地貌,结合道路,对秦岭北麓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论述,划分出山地生态旅游区、休闲度假过渡区、平原农业观光旅游区三个旅游功能区。对不同功能区内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进而提出相应环境提升策略。
[关键词]秦岭 生态休闲旅游 功能分区 环境提升
近年来,作为西安市的生态屏障、重要水源涵养地、西安市民的休闲目的地以及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陕西省和西安市加大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局部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生态因子破坏。游客接待规模扩大导致旅游污染排放量的增加;大部分山地景区景点缺乏有效的污染处理设施。这都给秦岭生态环境带来直接影响或和潜在威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秦岭的生态旅游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生态、旅游等功能碎片化。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务院加快旅游发展的意见、西安市打造“华夏故都、山水西安”等政策的指引下,整合和提升秦岭北麓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以及环境保护等功能,促进秦岭北麓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协调发展,对于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生态重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理论上解决大都市周边山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研究区概况
西安市长安区行政区全境,包括10个乡镇、15个街办、672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面积为1580平方公里,区内总人口为94万人。据统计,全区140个旅游资源单体中,属于特品级(五级)的旅游资源为4个(可扩展至6个),约占资源单体总数的2. 9%(或4.3%):属于优良级(3~5级)的旅游资源为39个(含扩展后的单体),约占资源单体总数的28%:属于普通级(1~2级)的旅游资源为81个,约占资源单体总数的56%:等外级的旅游资源(主要为非物质类、物产类等)仅占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约16%。
其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自然观光类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文物类旅游资源交相辉映,互为补充;有不少旅游资源知名度高、档次高、开发潜力大;物质类旅游资源和非物质类旅游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生态旅游功能分区
秦岭北坡较陡,结合遥感影像及地貌形态,可明显的反映出秦岭山麓界线,加上环山路,可将研究区分为三个小区,分别是山麓界线以南归为山地区,山麓界线与环山路之间划归为过渡区,过渡区以北为平原区。
(一)山地生态旅游区
山地区主要是秦岭中高山地区,多为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地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在以往的开发中多以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为依托,结合山区河流、村庄布局形成了休闲旅游成品。
自然观光旅游产品主要包括: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五台森林公园、太兴山森林公园、沣峪森林公园、祥峪森林公园、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杜陵千亩林地(遗址公园)及终南山-南五台风景名胜区和高冠瀑布等。
生态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以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终南山深山里,如:秦岭梁、鸡窝子、大坪、观音山等地。
农家乐休闲旅游产品主要分布于秦岭各大峪口内交通便利区域,与村镇分布一致;以翠华山景区为例,在去往景区道路上,连续分布由50多个农家乐餐饮服务,这些还是经过统一规划而形成的。祥峪、沣峪、子午峪、抱龙峪等峪口内均有农家,在村村通工程下道路硬化,交通已不再是限制出入的因素;在炎热的夏季,西安市民进入山区避暑休閑成为一大特色。随着大量游客的进入,消费需求增加,进而形成了峪峪有农家乐这一特征,且部分农家乐并不具有开设资质,这与消费者追求田园生活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污水处理就很难统一管理。
(二)休闲度假过渡区
关中环线经济带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北麓(长安区)关中环线两侧,西起一品长安花卉博览园,东至库峪河大桥,全长约43公里。
通过对环山路周边区域调查,农家乐占据绝大比重,在调查类型占比60%(图1,图2)。
除了道路两侧以村落为基础而发展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外,过渡区内还分布有其他的各种旅游资源。①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其中包括:杜公祠旅游区、关中民俗博物院、子午古镇(含民居、街市)、五台乡等(未包括民俗文化活动)。②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有温泉度假类旅游产品和主题公园类旅游产品。休闲度假类主要包括:东大温泉度假村、御园温泉(即子午镇温泉)及韦曲城区温泉等,其类型属大众洗浴旅游产品,以区别于华清池(皇家宫廷洗浴)、楼观台(道家药浴)、东汤峪(山林别业式)等地的温泉度假旅游产品。主题公园主要有: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含三园工程);大汉上林苑旅游区。主要包括:昆明池、中华爱情主题公园等。
(三)平原农业观光旅游区
平原区近邻西安市,包括郭杜镇、申店乡、大兆街道、王曲镇、王庄乡、五星乡等,区内有橘河主河道贯穿,居住地新罗分布,农田占地面积较大,多以蔬菜瓜果苗圃为主,呈现出城郊特色,旅游项目较少,旅游开发不够。
三、各功能区存在问题
(1)山地区农家乐旅游散、乱、差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对山区居民,通过部分外迁、撤村并点、社区共建等模式,将他们纳入发展山区旅游的网络之中。没有统一规划和治污措施下,大量农家乐的发展不利于峪口河流水水质保护,继而影响过渡期,乃至平原区水域景观质量。
(2)关中环线经济带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关中环线经济带采用地下水作为基本生活用水,并且环线经济带暂无污水处理厂。农家乐污水无法得到正规处理,农业观光园及采摘园多以地下水利用为主,加之消费者众多。一般就地排放,夏天恶臭难闻,引起当地居民不满。
(3)平原区旅游项目较少,旅游开发不够,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平原区近邻西安市,包括郭杜镇、申店乡、大兆街道、王曲镇、王庄乡、五星乡等,区内有橘河主河道贯穿,居住地新罗分布,农田占地面积较大,多以蔬菜瓜果苗圃为主,呈现出城郊特色,旅游开发滞后。 四、旅游区环境提升
(一)打造秦岭国家中央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突显生态功能
秦岭北坡生态保护地区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秦岭北坡森林植被。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及果林带,除了加大对农民务林初期的补贴外,还应引导农民重点发展见效快的经济林特别是果林种植。打造秦岭国家中央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突显生态功能。
应充分发挥秦岭奇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建设自然人文相辉映的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产品系列。彻底清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景观要求的各项建设项目和旅游项目。对山区居民,通过部分外迁、撤村并点、社区共建等模式,将他们纳入发展山区旅游的网络之中。在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建设和完善绿化设施,实施大绿工程,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加强对旅游建设项目的環境评估和监测,严格禁止在环境敏感区发展大规模、大体量的旅游建设项目,对裸露山体和荒山进行绿化治理。提高全民护林意识,加大执法力度。
(二)调整、提升原有的“农家乐”旅游产品
按“一带三路,双核八片”的基本格局进行农家乐旅游开发。规划设计如下旅游产品:“五种人家”旅游产品(荷塘人家、田园人家、古村人家、山野人家,云中人家)和高端新产品(农事博物馆及民俗展览馆、主题文化村落、乡村俱乐部、商务度假村、环山路自行车自助游项目)。同时适时推出“庄园式”、“农家院落式”、“竹篱茅舍式”、“城堡式”、“窑洞式”的农家乐服务模式。
(三)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乡村度假、农家乐等特色农业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农业的高效结合
充分利用长安区的农业旅游资源,依托长安区十一五规划中制定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基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建立一批产业型、服务型、生态型等多种功能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发展一批产业发展的样板村。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供人们观赏、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农产品收获只是副产品。应创造条件逐步开展高科技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活动:应加快建设以田园自然景观为依托的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应积极发展乡村度假和城郊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议组织花卉展、农作物展、养殖作物展等大型旅游活动以及学生农业科普教育活动等,以带动和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整体规划、系统指导,通过示范效应,改造和提升农家乐产品。重点发展精品“农家乐”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旅游。建成产业化程度高、高中低档产品齐备、环境优美、特色浓郁、管理规范、整体形象完善的农家乐系列。以国外著名乡村旅游为参照系统,形成有中国特色、有国际声誉的乡村休闲产业。
规划建设供游人观光、野游、采摘等体验型的乡村旅游服务基地。创造条件逐步开展高科技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四)加快污水处理厂规划和建设
山区、过渡区、平原区以河流为纽带,地形为基础,地表水、地下水贯穿三区。各旅游区内不管发展那种类型旅游模式,均产生污水。产生的各类污水,需分别进行达标处理排放。
旅游区内排水工程规划须分期实施。近期,可以通过修建沼气化粪池的方式,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但化粪池剩余残渣必须定期进行清淘外运;远期,应逐步过渡到居民生活污水、牲畜污水,全部实现集中收集、统一达标处理排放目标。
本区建成区内及其附近的景区(点)的污水排放要与城市市政排污系统紧密结合,从保护景区(点)的生态环境和科学发展观出发,实施达标排放,并实现部分污水资源化的再利用。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可用于市政、绿化、冷却水及生活卫生用水,以促进长安城区水环境的合理有效利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62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