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商业模拟仿真类竞赛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模拟仿真类竞赛作为财经类院校课程实践的一部分,既符合学生夯实知识、培养职业能力以及获取荣誉与学分的需要,又可在计算机虚拟的市场环境下使学生接触企业核心业务,了解和熟悉业务的完整工作流程,为未来实习乃至就职做好充分准备。以联盟杯为例,分析当前此类竞赛所用软件、竞赛规则以及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应开放交易机制,增加交易机会;开拓订单来源,贴合实际市场;丰富行业种类,构建优质市场环境;合理分配各行业比重,促进协调发展;扩大团队规模,岗位细分化处理;拓宽评分机制,正确自我定位;加入国家政策因素,补充信息来源。
  关键词:模拟仿真;联盟杯;综合能力培养考察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3-0145-02
  一、概述
  模拟仿真类竞赛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瑞典皇家工学院开设的沙盘模拟仿真类实验,其因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式促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而著名。目前,模拟仿真类竞赛在财经高校已全面覆盖。随着模拟仿真类竞赛的热度不断攀升,其赛事结构与运行机制也成为探讨的焦点之一。
  以2017年第四届“联盟杯”互联网+虚拟仿真经营大赛为例,该竞赛以计算机为运行载体,采用团队竞争的模式。五名队员为一个团队,分别担任供应、运输、生产、服务、金融等角色,以竞赛结束时团队累加所有者权益为排名依据。
  目前,该模拟仿真类竞赛因能综合培养和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决策思维而备受财经高校青睐,“联盟杯”之后,方宇杯、乐研杯等相继涌现。赛事对口师生需求,发展前景乐观。然而,此类竞赛核心系统的开发需耗费大量资本,市场现存的软件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指导老师和相应实验室,赛制规则仍有不完备之处,因此其发展仍有较长的生长周期和较大的进步空间。
  二、竞赛的优点
  随着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企业管理层对具备有信息化素质管理人才的渴求与日俱增,模拟仿真类竞赛成为企业寻求人才的途径之一。在现实社会中,符合学生需求的能接触企业核心岗位的实习机会较稀缺,学生往往在就职时缺乏对工作的清晰认知。模拟仿真类竞赛的目标就是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业務,让学生担任模拟企业管理层的角色,统筹决策企业发展战略,达到培养与考察学生职业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目标以及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而且与企业选择员工的标准不谋而合。接下来将以联盟杯为例,详细描述模拟仿真类竞赛的优势。
  (一)市场信息来源准确、真实,最大限度维护了竞赛公平
  在联盟杯的赛事运行机制中,市场信息都由竞赛软件统一发布,系统信息是信息的唯一来源。这一竞赛规则保证了信息在客观上不存在偏差,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公平的理念,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操作过程。对于参赛者而言,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使其更好地规避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为团队整体的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二)竞赛赛制设置合理、比例协调
  在联盟杯中,赛事有三个环节,分别是网络操作、撰写总结报告和汇报答辩。网络操作环节体现参赛者的思维与决策,撰写总结报告环节体现参赛者的反思与回顾,汇报答辩环节体现参赛者的临场反应与语言表述能力。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体现了全面考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夯实课堂知识,培养经济思维
  模拟仿真类竞赛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上机操作角度看,多团队竞争的竞赛模式有效锻炼学生事件分析、风险预测、理性决策的能力。从知识理解角度看,竞赛每一环节都需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模拟仿真类竞赛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造了学以致用的平台。
  (四)开发个人潜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赛事之初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职业并从事相应的管理经营工作。竞赛的规则决定了参赛学生是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而不是企业的基层员工,这有助促进学生自身的决策与管理能力的发展,养成学生在赛事中大胆尝试、精细运作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竞赛采用团队参与方式有利于锻炼学生为实现共赢相互协作的经营理念和交流沟通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深层思考,完善思维漏洞。
  (五)树立未来职业观,规避盲目择业
  学生通过参与多次模拟仿真类竞赛,逐步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避免在求职时产生盲目抉择。并且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市场的运行机制,对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认识更为明确,促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与奋斗方向。
  三、竞赛存在的不足
  (一)模拟仿真类竞赛与实际市场的运行存在一定的偏差
  准确的说,模拟仿真类竞赛不能完全模拟实际市场。以联盟杯为例,首先,实际市场的行业百花齐放,而竞赛的系统无法支持多行业的运作模式,只是挑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其次,实际市场的各种行业彼此关系较为紧密,谋求共同发展的总目标,而竞赛中各行业的关系被割裂,房地产居于重要地位,为总利润创造巨大贡献,其他行业则处于边缘状态。最后,实际市场的交易模式十分丰富,但竞赛没有设置团队间的交易功能,只注重团队内部的合作,对学生团队合作方面的考察具有局限性。
  (二)竞赛机制存在缺陷
  由于在模拟仿真类竞赛中,交易都是由系统自动生成,所以学生盈利的可能性较高,破产风险较低,而在实际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亏损是常态。另外,商品交易单一、模式简单,缺少风险的传染性。
  (三)过于重视计算能力
  实际市场中,企业更注重战略的科学性、风险评估的准确性,而模拟仿真类竞赛由于自身系统技术的限制,将大部分问题归结于计算能力。参赛学生如果能精准的计算出订单的用料、下一季度的需求量,规划好交货时间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没有其他风险。这种设定不符实际市场的运作情况。   (四)职责划分不明确,评分机制不完善
  首先,模拟仿真类竞赛中学生与行业是一一对应的,学生既是本行业的决策者、管理者,也是行业的生产者,既不利于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又弱化了管理者角色的作用。其次,在网络操作这一环节中,其评分机制也不够完善,仅以团队所有者权益最大为衡量标准有所偏颇,不能准确评价个人综合素质,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参考性作用较低。
  四、建议及对策
  (一)开放交易机制,增加交易机会
  为促进学生更好发挥才能,建议补充团队间交易以及各团队个人交易等多种交易模式,弥补竞赛不足。举措具体可分为两种,其一,借助操作界面的聊天功能进行团队间交易,价格自由以双方意愿为达成交易标准;其二,于竞賽总界面设置版面,学生可进入版面描述需求或供给,他人竞价,一定时间内以市场推动的价格为交易标准。
  (二)开拓订单来源,贴合实际市场
  订单的派发不应只局限于系统的数据生成,而应基于生产需要、市场供给及需求两端的平衡进行,只由系统生成订单不符合供求规律。通过改进竞赛软件,让系统根据参赛队伍当期的生产量生成需求量、派生订单数量,再投放到不同市场中去。
  (三)丰富行业种类,构建优质市场环境
  目前,模拟仿真类竞赛的五到六个行业规划过分稀少,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市场,设计者应该广纳行业,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了解更多的行业运作流程,培养全局观念。
  (四)合理分配各行业比重,促进协调发展
  不同行业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都需要保持一致理念:共同发展。竞赛中只发展某一个行业而忽视其他行业发展甚至使其倒退发展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因此设计者需把控好行业重要性的比例。此外,在注重各行业共同发展的同时,要关注行业间密切关联带来的风险性与多变性,这也是能考察学生谨慎经营能力的方面之一。
  (五)扩大团队规模,岗位细分化处理
  模拟仿真类竞赛团队五人制虽然易于管理,但组织架构过于简单,行业决策缺乏牵制性。为模拟更贴近实际,团队应扩大人数,包含企业的基层生产者、部门管理者以及战略决策者等多种角色。
  (六)拓宽评分机制,正确自我定位
  为充分达成学生认识自我的目标,应加快拓宽评分机制的步伐。评分机制应体现学生在团队中的个人表现,针对学生的决策、管理方法评测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分析报告与任职特点,体现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察。
  (七)加入国家政策因素,补充信息来源
  考虑现实因素,目前来看市场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在很大限度上仍由国家把控,要实现市场的良好运行就要充分考虑国家政策的变动,在模拟仿真类竞赛中合理纳入这一因素有利于学生将市场变动与国家政策结合思考,培养宏观政治视角。
  目前而言,模拟仿真类竞赛的热度逐渐攀升,部分高校已将其作为培训课程之一,可见其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养方面具有实际作用。虽然其在技术和思维理念仍存在部分缺陷,但市场前景良好,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建议完善软件功能、赛制规则与评分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向财经高校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贺秋硕.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企业经营模拟技能大赛[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5):146-148.
  [2] 谭雨丹,张艳霞.论仿真模拟对抗赛汇报及答辩对综合素养的影响——以联盟杯为例[J].现代交际,2018(9):17-18.
  [3] 董 云.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4):155-156.
  [4] 陈茹云,郑明媚,杨 舟.基于商战与约创两大平台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模拟比较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1):11-14+21.
  [5] 李志广,张 薇,肖皖龙.运用企业经营模拟仿真系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207-210.
  [6] 晏 闪.基于企业经营模拟对抗的企业发展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7(23):150-152.
  [责任编辑:马 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2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