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我国环境污染的现象广泛存在,提升与改善我国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明确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之下,研究了环境污染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以秦淮河水污染治理的案例为例,深入分析了造成秦淮河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后的两岸现状,剖析了治理中对两岸经济有益的治理措施,及其为当地经济带来的正面影响。深入发掘了秦淮河治理后为其它地区的生态经济改革提供的经验与参考,及对其它污染地区周边的产业升级转型与进一步发展提供的帮助。
  关键词: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秦淮河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4.008
  1 引言
  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复杂多样,而这些问题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与发展环境的制约下逐步生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我国环境质量的逐年下降,生态平衡的逐渐打破。生活环境的破坏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与影响,而敢于直面环境污染的困境,并不断采取措施挽救与改善我们的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挑战与愿望。
  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环保机构建立的日趋完善,法律制度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仍然严峻,例如黄河流域、松花江与辽河流域的水污染严重,城市地下水污染呈恶化趋势;长江以南与青藏高原以东及华中地区的酸雨,工厂周围的煤烟型污染;西北地区与山西的水土流失;青藏与新疆的土壤环境被破坏,草原退化与森林锐减导致了土地荒漠化;有毒有害化学品突发污染事故频发等等。这些问题的相互交织与影响,使我国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大与加深,所以加快进程治理环境污染显得尤为紧迫而且重要。
  限制环境污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减少其对各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不仅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财力去推行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政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也需要我们个人与企业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社会的政策下,从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出发,减少污染,支持新能源经济的发展。
  本文深入分析了环境污染治理对经济发展的積极效应,并以秦淮河水污染成功治理为例,印证了水污染治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以求为我国其它地区进行环境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落实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2 环境治理的经济意义
  2.1 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各地区的就业水平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势头之下,环境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时成了政府亟待解决重大问题。然而,为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危害而调用社会资源,不但会使国民经济在健康的环境中发展,并且还会增加有关的就业岗位。首先,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威胁产生的恐慌,致使大量环保产品被生产出来,在人们极大的需求量下一路畅销,形成了全球范围的产品商业链,创造了对生产及销售产品不同环节的就业需求。其次,环保监察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环保系统机构增至14812个,参与全国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直达23.2万人。这些就业岗位的设立,不仅直接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分担了社会的劳动力压力,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2 维护生态系统,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人们为了谋求社会的发展而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发,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生态问题的逐步累积致使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升高。例如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导致了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过度放牧与开垦引发了西北与华北的沙尘暴现象等等。而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可以维护与加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缓冲与削弱的空间。治理环境污染,减少自然灾害,其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带来后果严重的经济损失,降低损失,就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积蓄力量,奠定基石。另一方面,这也为我国节约了提供给受灾地区的救济资金,使其投入到资金需求量大的地方,为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增添助力。
  2.3 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量污染企业存在于工农业的产业链低端,产能落后,更有很多经营不善、持续亏损且产能冗余的僵尸企业存在。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也更加严格,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的举措更是愈发频繁。在这样一种潮流趋势之下,污染型企业不得不规划自己的排放结构,优化技术、人才、信息、知识等要素的投入,减少资源消耗与对环境的破坏,并在国家的引领下,有重点有选择地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个任务,在供给端改善产品质量 ,提高生产技术。如此,不仅环境污染程度可以得到缓解,企业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也能够得到增加,企业经济结构更是会朝向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断发展,由粗放型生产的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生产的模式。在提升生产技术,推进企业转型的同时,企业可以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标准,进而提升社会的消费层次,以供给带需求,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2.4 加快新能源市场的开拓与发展
  目前我国国民生活在一个被严重污染的生存空间之中,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加大对绿色科技类产品的购买需求,这导致这些产品的市场领域发展壮大,直接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量增大,企业营业额增多,产品利润增大。另外,一些煤炭等旧能源使用的减少,如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加以政府的政策支持,会推进新能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也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绿色,健康,而又乐观的前景。   2.5 为出口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机会
  由于部分出口产品的安全卫生指数不达标而导致我国产品被他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拒之门外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因环境治理而提高的相关环保标准以及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会促使我国企业按相关规定生产健康合格的产品,并且有意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的物料管理系统和供应链信息传递系统,主动适应一些要求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对外出口的经济效益增加。
  3 秦淮河的治理
  秦淮河,源于上游句容、溧水二河,流向自西向东,两岸为低洼圩区,圩区后面是丘陵山区。全长110公里,流域面积464.82平方公里。秦淮河干流流经南京城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汇合于长江。秦淮河可以说是南京的母亲河,孕育了金陵的古老文明,《夜泊秦淮》更是流传已久的千古名篇。1923年8月,俞平伯与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作散文一篇,风格不同、各有千秋,描述的都为秦淮河两岸的景色,一时传为佳话。
  3.1 治理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以破坏环境的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废水与污染物被不断排入河流,对流域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在谋求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改善和缓解秦淮河两岸的环境污染显得尤为紧迫而且重要。
  3.1.1 治理的重要性
  治理秦淮河环境污染、保护水环境良好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良好的环境可以提升居民饮用水的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由于秦淮河在整个城市的流域面广,所以其水、空气、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对城市人群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秦淮河作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它的水污染治理,也为长江流域南京段的水质提升创造了条件,为南京市的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饮用水。
  第二,发掘其航运价值,改善水利条件。秦淮河干流航道达到国家6级航道标准,维护标准水深1.5米,维护保证率为90%,常年可供30吨~100吨船队分段航行。据三汊河流量观测点统计,1999年秦淮河船舶通过量为3.45万艘,581.6万总吨,其中重载为270万吨。
  第三,整顿市容,以优良的水环境面貌展现世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秦淮河沿河两岸,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隋唐以后,渐趋衰落,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如今南京市对这一风光带的修复,会使秦淮河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第四,增加就业。秦淮河整治工程可以直接或间接增加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业、商贸业的就业人数。
  3.1.2 治理的必要性
  治理秦淮河水污染是改善流域地区人民生活、社会生产条件的迫切需求,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河流因污染而退化的自身净化功能会导致严重的泥沙淤塞,阻碍航运的畅通。第二,水质的下降会致使农业灌溉质量的下降,影响农业的发展。第三,污染会破坏秦淮河流域范围内的生态平衡,水流的循环会使污染面积扩大,导致更深层次的污染。
  3.2 治理过程
  20世纪末,秦淮河河水污染严重。据环保部门的监测资料,当时外秦淮河水系污水总排放量约为344万t/a,生活污水為其主要污染源,水质恶劣。面对当地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当地政府决心全面地整顿秦淮河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规划流域内的经济、民生、社会、环境协同发展。据统计,“十五” 期间, 秦淮河治理工程累计投入1250亿元,2006年至2008年又投入940亿元。随着政府数十年来对秦淮河污染的持续治理,布局缜密,治理范围广,投入资金大,治理过程复杂。
  2002年,在将秦淮河建设成一条“美丽的河,流动的河,繁华的河”的指导思想下,南京市市政府成立了秦淮河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综合的整治和复兴目标,开展了持续四年的第一期治理工程。2005年提出“建设与开发并重”的建设方针后,随即开展了第二期治理工程,拉开大规模的外秦淮河治理的序幕。
  两次工程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防洪:清理和拓宽河道,加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与修建堤防。
  (2)排水:引入长江水来疏浚被污水堵塞的河道,进行污水处理,并完善规章制度,对企业进行排污整治。
  (3)安居:拆除河流沿线搭建的简易住房,迁移居民,同时使重污染型企业搬离河流沿岸,并将小微企业迁移至开发区。
  (4)环保景观:修缮沿岸的历史文化景观,一步步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系统。
  3.3 治理结果
  经过政府和社会的不懈努力,河水的污染状况已得到有效控制。
  如今的秦淮河,水质量逐步提高。根据国家淮河委员会的监测统计,与八年前相比,2014年秦淮河流域全年期Ⅲ类以上水质比例增加了7.9%,水质改善明显,2015年秦淮河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已达646%,提高了8.9%。
  污染企业数目在减少,同时其产业结构也进行了调整。南京市打造出秦淮东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建成白下高新技术、中国云计算创新基地、秦淮电子商务等产业园区。企业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不但减少污染,还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居民生活条件在改善。五年来,秦淮区累计完成190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建筑面积约82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约25.1万人。累计完成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151处,实施了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完善了城市功能。
  截污管防以及防洪排水设施在有关部门的督促下逐步修缮完毕。秦淮区共拆除、征收、退让河道蓝线范围内违建329处,合计面积近7万平方米。对全区黑臭河道沿河排口进行了精细化、全覆盖的摸排,全面整改排口260个累计完成河道清淤约120万平方米。   秦淮河两岸历史文化风貌焕然一新,得到了充分的综合开发利用。2016年,秦淮区接待游客5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9亿元。游客接待量占全市近50%,旅游总收入占全市1/4。“十里秦淮”全线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船通,秦淮河水上游览线成为了黄金游线。
  3.4 政策建议
  3.4.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进一步开发绿色能源,推进循环可持续经济发展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秦淮河流域第三产业的开发,创新服务业,优化提高传统服务业,推行制造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
  3.4.2 继续坚持河水治理
  对秦淮河的治理,从2000年至今一直未间断,这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工程。治理解决了防洪,岸线堤防改造,调水工程实施,改善河道水质与截污等多个问题,明显改善了秦淮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与外秦淮河相比,内河水质由于游客观光游玩而遭到污染,水质更加恶劣;汉中门等河段的河岸硬质化使其离生态河道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对秦淮河的治理南京政府任重而道远,需要有坚持不懈的持续精神。
  3.4.3 树立环保意识
  树立环保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明确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政府可以对河岸进行景观改造,以秦淮河为主轴,改造重要景点周围码头为客运观光码头,将两侧亲水空间作为辅轴,构筑带状的绿色开放空间,形成整体的秦淮河观光带。同时结合两岸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重现小桥流水和繁华市井,沿秦淮河两岸修建栈道,可以让市民亲水临水,重温秦淮历史。居民可以转变生活方式,使用新能源,使能源消费多样化。
  3.4.4 严格监管,定期考核
  对于已经初步修復的秦淮河流域环境,政府应投入精力予以维护,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工程结果,严格执法,承担监督责任。定期进行水量水质监测,严格污水排放量限制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建立考核机制,以约束不合格的污染企业。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污染治理的多维动因[J].社会学研究,2008,(1):143-164.
  [2] 吴经纬,郭忆,陶敏,等.历史文化因素对南京秦淮河滨水区经济开发的价值估算分析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14(11):14-19.
  [3] 吴春福.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J].经贸实践,2016,(4):266-267.
  [4] 戴阳杰,顾协国,汤方华.浅析水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以萧山境内浦阳江为例[J].管理观察,2017,(11):170-172.
  [5] 钱钧,黄振富,陆晓平.秦淮河水环境治理的成效与举措[J].中国水利,2014,(14):15-16.
  [6] 梁流涛.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20-25.
  [7] 张凌,翟剑峰.秦淮河航道综合治理势在必行[J].中国水运,2012,(10):131-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1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