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已经较为完整,但由于农村金融风险大、收益低等特点,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因此,还需要对农村金融体系从国家政策、金融机构布局功能、贷款户信用体系等多个方面加以完善、优化,才能促使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了解河北省金融体系现状,对限制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8.043
一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1983年到1985年,2004年到2018年十几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三农”问题列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就成为河北省未来经济建设的重点关注问题。要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首要的就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根据现代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1 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1.1 农村金融体系逐渐完善
近年来,河北省采取多项措施改革发展农村金融构建,现已形成了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了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及新型金融机构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2 农村金融支农能力日益提升
随着新时代经济形势发展,河北省各类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不断加强,支农能力也日益提升。截止到2017年底,河北省农信系统各项存款的余额达到12455.6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04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4493.9亿元;截至2018年9月末,中国农业银行河北分行的县域贷款余额达到2076.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459.5亿元;截至2018年12月末,中国邮储银行河北省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793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超过44.5%。各类金融机构支农力度增强,效果明显。
1.3 小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近年来河北省小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快速。2017年,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有437家,从业人员5894人,实收资本247.74億元,贷款余额达到245.60亿元。截至2017年12月末,全省设立村镇银行的营业机构达到264家,村镇银行资产总额达到 445.47 亿元,贷款余额 248.95亿元,每年贷款数量平稳增长,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持续显现。这些小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其功能,都对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等形成了有力的补充,河北省已逐渐形成了类别多元、功能互补、覆盖城乡的银行业组织体系。
1.4 互联网金融日益兴起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且发展迅速,进而带动互联网金融也快速兴起,新兴的网上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已成为常用渠道,为农民提供小额款项的收、付、转账及日常缴款等金融服务,“村村通”助农服务网点的设置,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降低了农民交易成本,使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更加便捷。
2 限制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因素
2.1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受经济利益的引导,致使金融服务机构大量向城市迁移,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逐年减少;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大量民间金融产生,其业务流程简单、限制条件少,得到大量使用。但民间金融普遍缺乏监管,其不规范、高风险使农民贷款形成较高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虽然互联网技术已普遍应用,给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便利,但在一些山区或比较落后的地区,通信质量较差甚至没有信号,这为农村金融工作的开展制造了很大的障碍。
2.2 农村贷款风险高
农村贷款主要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受天气、病虫害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遭受自然灾害等意外因素的几率高;另外,在一些农村地区,贷款户缺乏金融信用意识,逃避债务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些都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从而也极大地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的积极性,出现“惜贷”的现象。
2.3 征信基础薄弱
在降低放贷风险方面,征信基础仍显薄弱。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信息采集方式仍较落后,农村信用也较缺失。在农村,农民可用于抵押的实物较少,因此,金融机构放贷风险较大。而农户经营多是一家一户,比较分散,贷款需求大多是小额贷款,现有农村征信基础欠缺,缺少工商、税务、保险、社保等部门的共享信息和交换,仍然主要依靠信贷人员的调查,因此,金融机构信用调查需要付出更多成本。当前农村信用基础薄弱,个人征信系统不完善已成为发展农村金融的一大难题。
3 完善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
3.1 构建多层次的包容性金融市场
在现有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金融机构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因此,应进一步明晰各类金融机构的职能,并不断扩大和完善其职能。如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的同时,还应不断扩展粮食收储之外的其他农村基本建设项目的放贷。如资金投放功能,对于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农村公共设施的信贷;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这类商业银行应遵循其设立时的功能定位,扶持农村农业发展,保证其从农村吸纳的款项主要用于农村农业发展;对于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的金融机构主要发挥其本土化优势,为小额资金需求提供支持。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方式,应主要依托覆盖面广的互联网优势,服务中小微企业及农民等群体,通过分层次的职能划分,满足不同农村主体的金融需求。
3.2 引导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
鉴于农村金融贷款相较于城市金融贷款的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的特点,为了提高各类金融机构投身农村金融事业的积极性。河北省政府应从降风险、降成本、保收益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在降风险方面,除了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外,还可以由财政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形成的损失给予一定补偿;在降成本、保收益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征信成本和营运成本,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信贷业务给予税收减免、利息收入减免等优惠,对因信贷支农的需要而必须保留的亏损金融网点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支持。 3.3 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有利于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解决金融供需矛盾问题,保障农村金融机构经济利益。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通过政府主导,建立公安、金融、税务、工商以及村镇多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带动“三农”的征信数据库构建;在实际操作中,应建立正向奖励机制和逆向的惩戒机制,同时提高失信成本;积极推进农村金融知识推广普及,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信用氛围,提升农民的信用意识。
3.4 健全分层次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体系
借鉴国外经验可以确定,财政扶持可以对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河北省的农业保险制度应依托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通过财政性保费补贴进行引导,建立商业性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农业保险业务,辅以国家再保险作为后盾的多个层次、多个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3.5 增强金融科技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据通信设备的应用,农村金融机构应逐渐改变传统的存贷款模式,大力发展数字和网络银行建设。通过金融科技创新,降低运营成本,诸如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等便捷多样的手段也更能适应新型农民的需要。
总之,农村主体具有自身的弱质性,农村金融需求一般额度小且抵押品少,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了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等一系列缺陷,商业金融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自然会首先考虑其经济获利情况,也就导致其金融资源不愿主动投放到农村地区。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现有征信系统仍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因此,河北省在完善当前农村金融体系时,应着手从政策引导、财政支持,金融机构市场驱动、征信体系完善等多方面进行不断改革。
参考文献
[1]任碧云,劉进军.基于经济新常态视角下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2015,(5).
[2]杨帆.河北省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评价与优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3]杨英.农村金融生态的经济基础与优化策略[J].农业经济,2017,(12).
? ? ? ? ?j @? ??息化教学的使用等。提升管理类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之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的综合型人才,既能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承海,姚本先.论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53-56.
[2]曾晓进,魏飞跃,周曦.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9,(3):74-75.
[3]李朝.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03-105.
[4]姚则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反思与提升策略[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3):108-113.
[5]卢倩倩.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0):235-238.
[6]哈静,吴珍梅.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胜任力培养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7):22-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7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