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关系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我国过去在扩大对外贸易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研究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一带一路”的背景,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贸易;环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8.015
1 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2.7%,规模达到了新高点。但在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国内资源消耗将近匮乏,环境承载力已经趋于上限,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对外贸易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无论是对于优化我国贸易结构还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历来是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并据此形成贸易有害论和贸易有益论两大相互对立的观点。我国的学者则倾向于“贸易中性论”,即贸易并非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然而,上述观点不可避免地承载了不同时代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特性。
我国当前贸易正处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在启动“一带一路”倡议后,我国与沿线国家彼此开发、交流与融合,实现国际互利共赢。不仅为我国扩大了对外贸易与合作,还有利于我国当前面临污染严重、产能过剩发展瓶颈的产业 “走出去”,为我国化解环境问题提供了机遇。但是,究竟我国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贸易与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影响关系,这尚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现状
2.1 对外贸易对环境的正向效应
2.1.1 对外贸易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时,为满足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和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企业则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使用效率,从手工生产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粗放型生产走向集约型生产,精简流程,提升工艺,实现向现代化的跨越。
对外贸易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将出口国闲置的资源纳入进口国的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了出口国的资源浪费。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可以将资源与本国的要素相结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全球范围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收。
2.1.2 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清洁技术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引进先进清洁技术和设备,使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能耗和污染降低。先进的清洁技术与设备为我国传统产业更新现行生产资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索取与破坏;还可以实现清洁生产,减轻环境污染。清洁技术可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使企业向现代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
我国在与他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绿色技术逆向溢出效应,模仿他国对于清洁能源的开发,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也减轻由于常规能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常规能源使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如酸雨、温室效应,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出口贸易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2.1 对外贸易扩大环境污染规模
在产业结构与资源利用率不变的假设前提下,贸易使一国的经济规模扩大,也会相应地造成环境污染的增加。尤其是在以劳动导向型和资源导向型产品为出口导向的出口贸易结构下,大量的对外贸易使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都趋于严重,发展贸易的环境成本越来越高。我国是全球第一电池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电池行业作为高污染行业,历来被环保部门重点监管。电池由于含有汞、铅等重金属元素,在生产、处理的过程中都存在极大的污染风险。国土资源部称,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耕地而减产的粮食和直接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合计超2200万吨,可供应珠三角一年的粮食需求。另外,电池中还含有酸性物质,一旦发生泄露即易形成酸雨,加重大气污染。
2.2.2 对外贸易促使环境污染转移
产品的寿命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产品每一个生命阶段的变化都意味着发生产业转移,而国际贸易增加了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联系,也加速了产业转移。发生产业转移的行业在转出地往往是已经饱和或趋于饱和状态,但在转入地依旧处于发展的初期。在世界第三次产业转移期间,我国承接了以劳动为导向的产业,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但低标准的产业准入原则却也将污染和落后产能引入我国,我国城市的生态功能被大幅度削弱。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领头羊”,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时,曾以生态环境作为出口创收的成本,承接了低端的劳动导向型产业。此次产业转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但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传统的能源结构和过度的尾气排放使珠三角长期笼罩在大气污染之下。
3 政策建议
3.1 化解过剩产能,促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过去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GDP的增长,对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大量投资,但在这些行业产能扩张时却不注意提升产业集聚度,产业发展低质量,以至于出现大量产能过剩。“一带一路”为我国带来的贸易增量可以帮助我国有效消化多余产能,还可以推动这些行业的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能质量,推动我国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的清洁生产。
3.2 引进外商投资,加快清洁技术研发
在引进外资时,充分发挥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降低单位产品的产出所需的能耗和带来的污染。但同时我国也应该加快清洁技术的自主研发,建设起紧跟时代潮流发展环保技术智库,为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储备。“一带一路”建设可以有效推进国际绿色技术贸易,不同国家间的清洁技术和治理经验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使环境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做到有效治理。
3.3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扶持绿色产业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势互补的作用,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新兴的绿色产业。依赖于低能耗、低污染却能实现高产出的新工艺,绿色产业能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是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产业虽然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但无论是在我国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尚为幼稚产业,所以需要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互合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彼此支持,共同扶持绿色产业发展。
3.4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将环境成本纳入考核指标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我国过去的企业出于市场的自发性,为了盈利而一味地破坏环境,不计后果,给生态和社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而过去我国某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行为缺乏关注。要做到经济、生态、社会的互利共赢,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政府也必须将环境成本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掀起了我国贸易发展的新的高潮,我国也应该借此契机,合理解决对外贸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同发展。通过上述效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外贸易对环境具有双向的影响。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应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与沿线国家共同探索新的经贸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孔淑红,周甜甜.我国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2,(08):108-120.
[2]陳恩,慎少辉.广东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互动关系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4):29-35.
[3]史艺.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8,(09):15-16+40.
[4]常静,赵凌云.中国出口贸易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07):136-1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