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张秀芳 剪下百花开 纸上春秋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秀芳凭借着一把剪刀和一双巧手,往往顷刻间就能剪出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充满艺术感的形象和图案。
  提起剪纸大师张秀芳,喜欢传统剪纸艺术的人对她都不陌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凭借着一把剪刀和一双巧手,往往顷刻间就能剪出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充满艺术感的形象和图案。如今,虽然已经年过七旬,但张秀芳在剪纸创作的道路上依然不断探索着。
  扎实学艺
  13岁,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只知道嘻嘻哈哈,打打闹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对于张秀芳来说,13岁那年,她开始有了不一样的人生。那一年,年少的张秀芳正式参加工作,进入了扬州工艺厂。从那时起,她便开始跟随自己的叔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学习剪纸,成为张氏剪纸的第六代传人。虽然张秀芳生于剪纸世家,但是真正开始学习剪纸却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没想到,从拿起剪刀跟着叔父学习剪纸的那一刻起,张秀芳就和剪纸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刻刀、撕纸、折叠、勾绘剪纸等方式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农耕时代,剪纸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墙上、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
  扬州是中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同时扬州剪纸深受扬州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隋唐以来,扬州成为繁华的名城之一,历史上有“淮左名都”的盛誉,它既是江淮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贸易和国际友好往来的重要港埠。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牧、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都曾在这里寻幽探胜,吟诗作画,留下了许多赋花名篇。在这个过程中,扬州剪纸吸收了扬州文化的精华,把诗文中的奇花异卉表现在剪纸上。因此,花卉成了扬州剪纸的传统题材。清代以后,江淮盐业的发展带来了扬州城的繁华。扬州人的衣着居住中常常需要各种各样的花样点缀,如女子的绣花鞋、衣帽上的装饰图案等,各色花样的需求,推动了“扬州花样”的发展。这个时期,扬州城内依赖剪纸为生的民间艺人很多,他们用一把剪刀,几张宣纸,凭借着一双巧手,就能剪出生动活泼、寓意吉祥的各式花样。其中以张氏剪纸最为出色。
  张氏将剪纸与刺绣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推崇素色剪纸,所剪花鸟极富神韵,为刺绣艺人拓宽了再创作空间。张氏是剪纸世家,到了张秀芳的叔叔张永寿一辈,已经传承到第五代。1979年,张永寿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扬州剪纸博物馆馆长王京介绍,扬州剪纸艺人张永寿实现了扬州剪纸由装饰型向艺术型的发展过渡。“他毕生创作了数千幅作品,其艺术价值登峰造极,被人们称为‘剪纸艺术中的观止之作’。”
  最初,张秀芳跟着叔父张永寿学习剪纸的时候,叔父并没有传授她什么秘诀,而是给她一张梅花纹样,让年少的她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发挥,去琢磨和领悟剪纸的奥秘。剪纸看起来简单,但是要想让剪刀和双手真正配合好,掌握好旋转、开合、点戳,却并不容易,一不留神就容易出错。要想掌握剪纸的精髓,做到剪随手动,人剪合一,需要靠着长久的练习以及个人的悟性。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掌握的门道无非是“用心”二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琢磨中,张秀芳渐渐摸索到了剪纸的精髓,她的剪纸技艺不断精进着。见过张秀芳表演剪纸技艺的人,往往感慨剪纸艺术的神奇,只见一把剪刀在张秀芳手中上下翻飞,短短的时间里,手中的纸就变了模样,不是成为一朵盛开的鲜花便是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鸟。这背后,离不开张秀芳每天的刻苦训练以及用心琢磨。
  跟随叔父学习剪纸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从1956年到1987年,整整31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时光磨砺出的,是张秀芳越发精湛的技艺。
  開拓创新
  1994年,张秀芳退休了。退休后的她却并没有停下剪纸创作的脚步,而是有了更多时间来钻研剪纸艺术。退休后,张秀芳受聘于扬州市漆器厂工艺美术馆,和扬州漆器、玉雕等行业的大师进行相关工艺美术的创作和演示。这一干,又是十几年过去了。2007年4月,中国剪纸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专门设立了大师工作室,邀请张秀芳和张永寿的女儿张慕莉从事授徒和创作工作。
  在多年的打磨中,张秀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她在剪纸时,追求字体细致、布局完整,剪出的字体呈现出灵动感,立体感。“多望、多问、多练、多思”,短短8个字,却是张秀芳数十年从事剪纸艺术总结出的心得。厚积薄发,因为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张秀芳的创作不断突破着,除了沿袭传统之外,她开始尝试大幅整体性作品的创作,她剪下的作品由民俗性上升到了艺术性。
  2006年,扬州剪纸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扬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扬州剪纸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这让张秀芳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也坦言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变得更重了,如何能为扬州剪纸这门古老的技艺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她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扬州剪纸最大的生命力就是源自生活。扬州剪纸从诞生起,就和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为绣花“剪花样”,可以说,剪纸与绣花这两种艺术,从一开始就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在扬州老百姓生活中最常用、最常见的。如今,时代变迁,工艺进步,虽然在绣花的“花样”层面上剪纸已经脱离了使用价值,但张秀芳认为剪纸本身不能脱离现代生活,要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来,就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地创新,让扬州剪纸变得更加有生命力,是张秀芳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追随叔父张永寿的基础上,张秀芳在作品创作方面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张永寿大师一生创作了数千幅剪纸,主要作品有20世纪50年代的《百花齐放》、70年代的《百菊图》和80年代的《百蝶恋花图》3部剪纸集。他把民间艺术的审美品格推到了一个更高、更宽、更有深度的境界。受到叔父的影响,张秀芳在剪纸创作方面,以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不断创作出佳品。   2007年,由张秀芳创作的《鹤舞云霄》获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同年11月,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最高奖山花奖。2012年,张秀芳创作的《烟花三月》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同时这幅作品以4.6万元的价格出售,成为了扬州剪纸艺术收藏品界中售价最高的剪纸作品。2013年张秀芳创作的《佳卉悠禽》获百花杯金奖。2015年,为了庆祝扬州建城2500周年,张秀芳特意准备了作品《繁花似锦》,这部作品不仅在尺寸上有新突破,而且运用绘画中散点透视的手法,营造出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的花卉场景。她专门请人在作品上作诗、题词、盖印,从而提升了艺术作品的文化品位,这幅作品也使得她再获百花杯金奖。
  荣誉背后,是张秀芳不变的初心与坚守。她说,每一幅作品,都是在用心创作,花费了很多功夫和心血。就拿至今被她珍藏的《百鸟争妍》来说,整套作品的创作花费了将近1年的时间。那时候,为了赋予《百鸟争妍》最好的精气神,她在创作时聚精会神,常常听不见周围人的讲话,也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里,她已经把这幅作品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个生命。当人们对张秀芳的作品赞叹不已时,她却总是谦虚地将其归功于叔父的悉心教导。1959年,张永寿出版了著名的《百花齐放》剪纸集。后来,张永寿又创作了《百菊图》《百蝶恋花图》《梅兰竹菊》等剪纸作品集,并重新修定“百花齐放”图。这些作品都是由张永寿完成画稿并指导张秀芳剪制的,这对于张秀芳来说,无疑是一个学习扬州剪纸精华、提升设计创作能力难得的机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积累,张秀芳在创作《百鸟争妍》时,匠心独运。
  直到如今,张秀芳依然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她的想法很朴素,“剪纸是家传的手艺,我要把它做好。到了我这一代,我也要留下一些东西给后人嘛”。
  传道授业
  一幅幅精湛的剪纸作品为张秀芳赢得了无数赞誉,但是能让剪纸技艺更好地传播开来以及传承下去,才是她最大的追求。
  从1981年开始,张秀芳数次受邀出访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进行剪纸艺术表演。作为将扬州剪纸艺术推广至国外的首位女剪纸艺人,她的作品总能引起轰动,很多人都吃惊地以为这些作品是通过电脑激光刻印出来的。她的剪纸艺术作品深受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国家领导人所赏识和收藏。
  从传统的宣纸到剪刀、从一幅样稿到成为完美的作品、从眼中到心中再到手中,张秀芳多年如一日,用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四张叠起的宣纸,让扬州剪纸变得格外精彩。同时,她也在传授多年技艺和经验给后来者。
  与其他民间手工技艺一样,扬州剪纸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剪纸艺人们大多年过半百,未来谁将成为新一代的剪纸大师,如何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不少人担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张秀芳同样担心。因此在培养后来者的道路上,张秀芳一直竭尽全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张秀芳依然在中国剪纸博物馆辛勤工作着,培养徒弟,将扬州剪纸传承下去成了她的重要任务。张秀芳常说,从事剪纸工作需要耐得住清贫,抛却浮躁的心态。
  对于剪纸有兴趣的人,她都愿意不厌其烦地指导,有不少有兴趣爱好的粉丝慕名找上门来,她都会安排时间一一指导。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她也从不抱怨。
  张秀芳也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家人。很多年前,张秀芳就开始教自己的孙女学剪纸。如今,23岁的孙女也能像模像样地剪上一些花鸟作品。然而对外人提起孙女的剪纸作品时,张秀芳总是谦虚地表示“一般般”。话虽如此,言语间流淌出的却是老人想要孙女跟在自己身边学习剪纸的心愿,她希望能有些年轻的力量融入到剪纸这个行当中,一起守护着这门古老而又鲜活的技艺。
  传统文化,就像民族的灵魂,蕴含着希望与力量,它需要创新,更需要守护与坚守。正是因为有了像张秀芳这样的传统艺术的守护者,我们才看到了这些传统艺术所展现出来的魅力。一如这位老人的心愿,我们同样期待有更多的接力者接过傳承的大旗,把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艺术财富发扬下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05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