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市转型问题再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后福特主义生产方式是符合当前高效差异化市场需求的生产模式。城市作为具有多样性功能的生产要素聚集系统,应当激发居民的创新活力,优化配置地理空间及流动空间,实现成功转型。文章考察城市发展路径,重点关注后工业时代生产方式和城市空间生产。城市转型应当立足自身社会经济文化现状,结合新时代的市场导向,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关键词:空间生产;后福特主义;城市转型
   一、引言
   城市的发展从不平衡。有的城市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关注信息的收集和生产,有的城市还在工厂的雾霾中苦苦挣扎。城市转型问题由来已久,备受关注的是作为空间的城市和作为空间生产力的城市究竟如何发展又如何持续繁荣。当前时代差异化的消费特征催生了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为城市转型提供了一个可选的方向。“一个城市有了活力,也就有了战胜困难的武器,而一个拥有活力的城市本身就会拥有理解、交流、发现和创造这种武器的能力。”合适的空间规划将会激发城市的活力。城市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变迁以及制度规范的制约。
   空间生产的学说是由列斐伏尔提出的。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和美学家,列斐伏尔更加关注“精神空间”的再塑。抽象的空间生产受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支配,日常生活中充滿了破碎化、同质化和科层化的矛盾,大众亟须一种差异性的新空间来解放自己深陷“现代化压抑”的困境。哈维将城市定义为一个吸收剩余资本、生产剩余价值并消化剩余产品的空间。这个以追逐剩余为主要目的的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规划受到资本的绝对支配,而城市中的居民改造自己生活空间的城市权利被剥夺。
   孙江详尽的阐述了马克思的空间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之后的空间思想,他指出,“城市作为资本空间,作为资本生产的空间条件和人类生存、居住的基本条件,也是不断被生产的—即城市化是空间生产和空间消费过程的统一,是资本实现剩余价值的重要形式。”市场进入发达阶段,全球空间被构建为农业空间—工业空间—后工业空间这种空间序列。发达资本主义市场对全球劳动力市场和资源市场进行空间支配,生产剩余价值,消费剩余产品。卡斯特指出,资本、信息、人口都在流动中,“流动性”构建了现代网络社会,而大都市则是这个网络的节点。流动空间的生产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程度等等。孙江则认为流动空间是知识资本价值的空间转移的通道,是信息城市或信息空间的微观层次的缩影。
   二、城市的空间生产状态
   城市的独特取决于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集体记忆。城市空间的构成远不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建筑之间的关系折射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同时也是一种空间生产力。考察城市的实际空间利用状态,功能性划分是最直观的体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例如街道、公园、广场等等承担着安全、交流、发布信息等功能,也是一个城市外观样貌的直观体现。城市的私人空间,体现的则是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城市的人文关怀。城市的工作环境,即企业空间则体现城市生产的状况。
   城市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每一个资本主义城市的发展都负载了资本主义生产逻辑和矛盾,每一个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构建都代表了资本积累方式。城市空间的生产体现的是资本的博弈。随着消费观念的变革和日渐严重的城市病,“去工业化”变成一种趋势,后福特主义需要的精细化设计生产的工作室以及作为剩余产品销售渠道的消费广场渐渐中心化。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偏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作为人的精神需求却没有被关注。
   文化空间和流动空间也是城市空间生产不能忽略的部分。城市是生产处理信息的基地,但是一般的城市和“后大都市”对信息、资本等资源的处理能力截然不同。与流动空间的延展性、扩张性等特质相比,地方空间的功能和形式被固化在物理空间中。城市转型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是流动空间如何与地方空间良性互动。
   城市的文化空间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居民的价值认同和集体记忆。这是每一个独特的城市所固有的特殊标志和集体符号,这种烙印被强化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变成了资源,比如历史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物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外在的美学因素,更多的是可以拉动城市的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一些城市发展重心在于商品生产开发。完全商业化去掉了文化印记,城市发展模式截然不同。这就是文化空间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城市特色的培养创新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三、后福特主义的演进与发展
   后福特主义是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生产形态。后福特主义的出现和演进依赖于社会经济条件和价值观的转变。从时间上来看,后福特主义始于20世纪后半叶,在福特-凯恩斯生产模式不再适应大众需要的情况下,后福特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从空间上看,后福特主义正是全球生产的产物。
   大众实体收入的增长以及艺术教育的普及,使得公众审美、生活感受渐渐不同,标准化产品很难夺人眼球。全球化时代的竞争明显更加激烈,成本优势便让位于技术创新,大量的标准化产品在不断生产积压和市场饱和之间挣扎。第三产业以及日用品等轻工业产业不得不给予外观差异和广告投入前所未有的关注,试图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后福特主义正是这种差异化生产的集中体现。后福特制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用灵活的生产加工系统和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熟练工人来生产非标准化的产品。后福特主义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同样值得关注。
   后福特制对企业和员工的要求很高,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需要合理测度市场状况,获得消费者需求信息,并且有足够的生产灵活性来适应生产不同产品的需求。设计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既需要员工的自身储备,在职培训也必须得到重视。一味的追求差异化高价位的背后是高质量和良好用户体验以及品牌效应的支持。企业为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付出的不仅仅是资本,良好的企业文化、客户管理等等同样不容忽视。后福特制对空间生产的要求与福特制完全不同。在地方空间规划上,后福特制需要远离城市中心的生产空间和处于城市中心离市场更近的设计中心。同时,后福特制崇尚精益化生产,生产车间也不再需要面积很大的仓库来做配套设施。后福特制更加需要流动空间的塑造。产品价值和产品所承载的知识、技术、文化观念的价值必须依赖现代物流技术快速转移到市场中,同时信息和资源需要快速地流向工作室,以便管理层作出决策,工程师开始设计。后福特制下的工人既生产又消费,弹性工作制倡导的企业文化更加鼓励他们积极创造收益。    四、城市转型问题浅析
   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为空间再生产。这种再生产既包括地方空间的部分重构,也包括文化空间和流动空间的完善。城市转型应当以人为本,城市空间再生产也不应当只看到资本的力量。城市在追求高效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市民生活发展的趋势。现代生活的很多特征早已与以往完全不同,信息流动,人口流动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碰撞,几乎每一种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都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城市是生产和消费的最主要场所,最传统的手工匠人和最先进的加工系统都有生存的空间。这些生产方式都有独特的生态,合理的引导生产技术变革升级,合理的配置空间,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城市实体空间构造和城市文化空间和谐发展。
   我们要辩证的对待后福特主义。公众的消费是可以引导的,广告和时尚新闻铺天盖地,改变的不仅仅是城市的样貌,还有大众的消费习惯(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提升居民的购买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需要作出艰辛的努力。首先需要调整的是劳动力市场。后福特主义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城市工人来源很多都是当地居民。完善职业教育既能够提高居民素质,又能够为经济发展储备掌握熟练专业技术的员工。对熟练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也是必要的环节。城市是文化、消费的集群,现代城市的功能早已不是工业生产和居民居住。单靠工商业巨头来做创新显然不现实,在城市大街小巷中生存成长的中小企业才更加了解城市的生态和文化价值取向,这个空间中,他们才是创新的主体。如果可以释放中小企业的创新生产能力,精细化生产也有另外一种生产线外的表征,城市转型也有新的动力。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需要“革命”,源于人们行动、感觉和感受的“不同的东西”是确定日常生活革命的途径的基础。
   空间再生产是城市转型的重要方式。在当前新时代社会主义语境下,城市空间再生产应当以人为本,而不仅仅是资本操控下的景观。空间再生产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便利、企业的生产便利,而不是一味追求凌驾于“地方性”之上的超级消费模式或者凌驾于城市历史文化语境的仿古模式。站在“空间正义”的角度,平衡土地经济利益和居民、企业的诉求也是转型城市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城市空间再生产是长期的投资过程,建筑的使用年限很长,重构空间生产是长远的计划,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城市的转型需要的不仅仅是引进人才和资本,更多的是为人才发展和资本利用营造好的氛围。从粗放式资本积累向后福特生产方式转换,不单单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还是大众对创新文化的认可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再适应。城市独特的历史定位和发展现状也應该被纳入空间再生产的决定因素中。
   五、结论
   城市空间再生产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城市空间再生产不是再造一个新的城市,而是在原有的城市中平衡各种利益诉求,重视公众参与,更新一部分不合时宜的区块。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人本的、创新的元素可以通过公众参与、区块规划等被注入到城市生态中。如果城市转型与居民生活脱节,即便创造的收益再高,转型也是不成功的。城市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决定是依靠文化空间生产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还是依附高附加值精细化生产差异化产品的第二产业来实现发展,这些既取决于城市的历史空间状态,也取决于城市空间再生产。一个亟须转型的城市必须构建合理的职业培训体系,适当的基础设施以及较好的福利来吸引人才,改善劳动就业体系,以期营造文化创新等社会氛围,向后福特主义过渡也许是可选的路径。这既依赖于城市价值体系,也依赖于城市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渲染。城市转型不能单纯模仿发达城市的建造轨迹,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应当让城市的居民共享发展的成果。转型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的消费体系和生产方式的确立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考量,却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0.
   [2]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人民出版社,2008.
   [3]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5.
   [4]戴维·哈维.叛逆的城市[M].商务印书馆,2014.
   [5]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第2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J].学术月刊,2006(05).
   [7]亨利·列斐伏尔,列斐伏尔,李春.空间与政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0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