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为研究视角,从“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出发,探索“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路径。期待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时效性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
  
  “微时代”的到来,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生活习惯、价值诉求等方面发生微妙变化,为进一步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效率,必须要结合“微时代”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探索全新的工作方法。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要求
  (一)以新媒体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新媒体的逐渐普及,使得“微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思维模式对高校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家庭贫困的学生也在这一行列中,他们已经开始习惯利用新媒体去获得信息,追求资源共享,同时在新媒体上进行互动,找寻自我价值与自我存在感,在校活动时间已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经常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学生活动区域的变化对高校资助育人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将工作的主阵地转移到学生经常活动的领域,了解学生的思想与诉求,剖析学生的需求与发展,真正做到资助育人工作有的放矢。例如,可以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成立群组,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情况,关注其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可以有效利用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为学生推送引导性资料、政策性资源,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生活现状,合理利用与配置相关政策,在顺利完成学業的同时享受大学时光的美好。
  (二)以新媒介找准资助育人盲点
  高校资助育人传统工作模式中出现一些问题,例如重视资助、轻视育人,工作中的经济职能可以顺利实现,但是育人功能经常被忽视,得到资助的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相对匮乏,一部分困难学生出现了谎报、瞒报家庭经济状况的不良现象,使得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始终不高。另外,由于资助育人工作的渠道并没有公开透明,使得相关工作开展的监管不力,不利于各类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工作时效性大打折扣。结合上述常见问题,“微时代”的到来可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极大便利,利用“微时代”资源共享、公开透明、多元互动等优势,通过宣传力度的增大、动态评估的执行、认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等措施可以有效鉴别高校资助育人实践工作中的诸多盲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全面提高资助育人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工作时效,强化资助育人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三)以创新思维定位资助育人机制
  “微时代”的全面到来,贫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展需求以及行为模式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学生在发展中更加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先天优势对于进一步完善与改善学生管理、教育管理、资助育人等工作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思维去创新管理方式,优化资助育人工作路径与管理机制,最终有利于资助育人效能的增强。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路径
  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经构建起了集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补贴等为一体的框架体系。在“微时代”全面到来的新时代中,微资助育人工作呈现出了全新的时代要义,新机遇、新挑战应运而生。所以“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顺势而为,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思维指引,理论创新
  如今的我们已经身处“微时代”大潮中,学习生活模式、方法已经发生改变,现阶段教育理念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工作模式,实现工作理念的创新,追随新时代步伐,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资助育人工作理念的创新之前提是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轻松自由的表达个体诉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资助育人的主体。另外,辅导员教师必须要实现自身角色的改变,从之前的“组织实施者”变为当今的“设计者”“引导者”。基于此,我们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与时俱进,顺应“微时代”的潮流,高效利用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使得资助育人工作从创新理念出发,实现创新设计、创新管理、创新渠道,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使得受资助对象能够获得实惠,进而达成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目的。
  (二)业务创新,简化流程
  与传统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相比来看,“微时代”中的资助育人工作流程得到了简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国家最新资助政策以及相关通知,受资助对象会在第一时间中了解这些信息,公平公正的享受各项资源。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去调查学生的信息,这样一来可以缩短工作周期,由于在网络平台中档案信息的留存时间比较长,有利于避免诚信道德问题的出现。另外,高校可以借助新媒体去开展资助育人业务,例如贫困学生的建档工作、助学金、奖学金的申请工作、学费的减免等等,将工作流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将会使得资助育人工作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制约,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路径将会更加通畅、高效,从而节约大量时间成本,在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可以实现工作成本的集约化控制。
  (三)管理创新,提高成效
  “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信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精准统计与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准确率。大一新生入学之际,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构建学生的成长档案,清晰准确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通过简单快速的“普查工作”,搜集整理学生的基本信息,将数据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的时候就可以当做依据,同时在正式开始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征集学生的信息,并将其录入到系统中,通过对比分析就可以实现对受资助对象的准确定位,最终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将征集的数据信息备份留存之后,可以实现对受资助对象的持续跟进与动态管理,最终形成资助育人工作“数据库”,进而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整体效率。   (四)意识创新,主体诚信
  现阶段,受到“微时代”思维的影响,高校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活动日渐频繁,通过网络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学习与生活中更加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诉求的满足。所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心应该凸显出资助对象的主人翁地位。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可以通过学生自我申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模式,有效规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障碍,将积极的心态、平等的态度、自由的空间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五)互动创新,持续跟进
  就目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最大盲点就是受资助对象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引发一系列道德风险与诚信风险。新媒体时代衍生下的“微时代”中,为这一盲点的解决与规避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将会利用全新的方式对受资助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与生活监督。利用微信、微博、BBS等新媒体媒介开展“微话题”的讨论活动,可以让全体学生切实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动态性的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点滴小事上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消费模式、消费心理以及思想情况,进而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方案加以引导,最终规避诚信风险、道德风险问题的出现,确保自主资金、资源发挥最大效率的同时,弘扬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进而推动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让立德树人理念与资助育人工作完美结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微时代”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顺势而为、与时俱进是必然趋势。基于此,将新媒体、互联网有效应用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时效,相关工作者必须从理念創新出发,探索渠道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刁嘉程.高校“互联网+”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9(23):286-287.
  [2]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97-101.
  [3]康瀚月.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J].黑河教育,2016(1):74,75.
  作者简介:
  朱婷(1984-),女,瑶族,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高校资助育人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