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州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问题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需要根据当前脱贫状况和乡村振兴发展目标,纵观全局、科学谋划。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实施过程中的有机衔接,可以从方式衔接、数据衔接、教育衔接、力量衔接和思想衔接几个方面考虑,这对贵州省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观察后,提出一些对贵州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研究启示。
  关键词:贵州省;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有机衔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9-0022-04
  引言
  2018年3月,贵州省发布《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全面推进。在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贵州形成了两大发展战略叠加局面。精准脱贫攻坚战基本目的在于解决贫困群众基础生存生活问题,乡村振兴则注重于更多群众的发展问题。如果两者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这将解决贵州省140万人脱贫问题,还有2 000万农民群众需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
  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相关讨论百花齐放,出现了不少精准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文章,如郭芳[1]、曾丽姗[2]、李新平[3]、崔红志[4]、梁斌[5]、李晓园[6]等人所发表的看法都值得品读。本文从贵州省当前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状况出发,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贵州实际,做出一些思考启示。
  一、贵州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现状
  2019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 386万人,其中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的贵州省连战连捷。2015—2018年,贵州共减少贫困人口521.8万人。仅2018年,减少贫困人口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6%降到4.3%。
  1.产业扶贫。贵州通过产业扶贫带动143.73万贫困人口增收。截至2018年9月底,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累计1 926万亩(次)、产量2 826万吨、产值688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2%、11%和17%;食用菌种植规模17万亩(亿棒)、产量51万吨、产值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117%和35%;茶园面积75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560万亩、产值342亿元;生态家禽出栏16 851万羽、禽蛋产量29万吨、产值145.8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85%、105%、88%;中药材种植面积434万亩,产量9.45万吨、产值10.10亿元[7]。
  2.异地扶贫搬迁。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规划(2016—2020年)》中,贵州对全省“十三五”各市州异地扶贫搬迁进行了部署。截至2019年2月10日,贵州省已累计搬迁入住132万人,剩下56万人2019年上半年将全部搬迁入住(见下页表)。
  3.教育扶贫。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年)》。实施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中和中职实行“两助三免(补)”,就读大学实行“两助一免(补)”。2018年全省各级各类学生资助顺利开展,全年累计投入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88.31亿元,资助学生418.98万人次;66个贫困县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实现全覆盖、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全覆盖;创新开展“校农结合”工作,将全省学校后勤市场与贫困县、贫困户精准对接,全省1.7万余个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常用农产品,采购金额达53.33亿元,覆盖贫困人口10.9万户42万余人,实现了校农互利“一仗双赢”[8]。
  4.旅游扶贫。2018年贵州全年接待游客达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 400亿余元,带动30.3万贫困人口受益增收。
  5.贫困县脱贫。贵州省共有65个贫困县,自2016年赤水市成为贵州省首个脱贫摘帽贫困县以来,贵州省已有15个贫困县正式出列。截至目前,有18个贫困县也正在进行第三方评估项目采购,预计2019年上半年将进行国务院第三方评估机构专项评估检查,通过的话,贵州省就共有33个县脱贫摘帽。现已脱贫的县正在制定县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案,开启新的发展征程。
  可以看出,贵州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状况是良好的,扶贫开发中取得很大成就,乡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能够为接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但在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返贫问题、工作机制问题、乡村教育问题等。
  二、贵州实现两大战略有机衔接存在的问题
  1.输血式扶贫返贫率高。输血式的扶贫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意外,脱贫群众无法独自承担伤害,故而出现“去年脱贫,今年返贫”的现象。贵州资源有限,群众可利用资源更少,当群众脱贫后,很多资源就会向其他未脱贫群众倾斜。一是长期的政府扶持使他们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思想。贫困是自身的事,部分群众认为这是政府的任务,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没有学会自我发展,收入也只处于贫困线上游不多,这样的群众返贫率是最高的。二是脱贫群众受到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人或某些地区受到的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的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9]。脱贫群众在走出贫困的阴影后,还是会面临着许多问題,主要的还是归结为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最为直接的一个后果又是贫困,贫困仅仅是一个表象问题,社会排斥才是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脱贫难,而脱贫成功以后发展不起来。脱贫基础不扎实,两大战略就无法进行有机衔接。   2.扶贫工作机制缺陷与基层治理不足。精准脱贫战场有一种怪现象,“数据胜利”。精准脱贫,对点帮扶,这本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贵州省,乡镇工作人员职务高的领导帮扶5户贫困户,职务低的最少帮扶2户贫困户,任务很重,资源很少。扶贫考核关乎每个帮扶人的收入,形式主义严重,而真正做的实事却很少。访问过一些群众,不知道自己怎么脱贫的,只是帮扶人告诉他已经脱贫就脱贫了。每年都会有脱贫指标,完不成的乡镇会受到通报批评,督查组看资料,资料上没问题就脱贫,这是考核机制的问题。最后导致的是部分群众真脱贫,少数群众假脱贫,而这就会影响到精准脱贫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的不牢。另外,在扶贫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政府与群众的矛盾。比如,对进行移民搬迁的群众实行强拆老屋,引起了农民的强烈的反抗,造成人员伤亡,损害了群众利益。再比如发展农村经济,倡导种植经济型作物,贵州一些地方政府把方向看成指标,为了完成任务,以非正常手段强制性要求农民执行。对不执行的采取暴力手段,把群众种植在地的玉米强行进行铲除,强制农户种植经济作物,但农产品销售成了问题,政府又不予以解决,最终造成了农民的损失。振兴不得反而扰乱农民生产规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优秀师资力量流失。乡村振兴,教育振兴是保障。在贵州一些乡镇学校,取得优异教学成绩的优秀教师被调往县市区学校,其中部分并不是出于自愿。城区为了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掠夺”乡镇大量优秀教师,派使更多毫无经验的新进教师到乡镇培养,培养好的教师自然又被“挖走”,这样乡镇教育如何发展?农村如何振兴?
  4.乡村凋零大量人员外出。三农,没有“人”,一切都空谈。贵州省的农村空壳化问题很严重,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土地荒废。贵州进行了“三变改革”,实行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土地流转出去以后,是不是让更多的人更放心地外出务工?农民最大的牵挂是土地,现在的农民更多的是想获得土地的收益,而不是使用土地进行生产,他们担心外出务工,土地长时间撂荒,集体会不会把地收回?实行土地流转以后,农村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大多不满足家乡的产业带来的收入,也不用担心土地问题,所以外出务工。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革命建设需要人,难道依靠“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能真的实现乡村振兴?面对贵州当前的农村状况,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5.部分干部、群众对战略认识深度不够。思想问题不仅在扶贫中出现,乡村振兴中也会出现思想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国策,无论是对农村还是全国整体经济而言都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部分干部、群众简单地理解乡村振兴就是开发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意识到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那由城市优先发展到城乡一体化,甚至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对政策不理解,就无法正确地实施,有时还会出现错误的判断,阻碍乡村振兴的推进。贵州省具有着多民族居住,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守型也会排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有的群众把乡村振兴战略当成是下一把“救命稻草”,坐等发家致富。思想问题不解决,贵州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就难以有机衔接,会出现衔接到不好的思想问题。
  三、两者有机衔接路径思考
  1.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走“造血式”扶贫道路。精准脱贫主要解决的是脱贫问题,乡村振兴主要考虑的是发展问题。“脱贫又返贫”主要表现为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因学返贫、因老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10]。在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排在首位,这也是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重要的衔接点。第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产业脱贫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产业的存在是产业脱贫的前提,乡村振兴通过结合综合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产业脱贫提供了产业基础。第二,乡村振兴在实现产业兴旺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对农业多功能性进行有力挖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链也得到极大延伸,这大大保障了产业脱贫的长久有效。第三,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是多方面的综合产业建设,其不仅在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同时着力深化和完善原有的扶贫创新模式,发展新的经济业态,这有助于促进两者的有机衔接。贵州最难得、最可贵的资源就是生态优势,应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产业、乡村文化产业、民族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质量,发展乡村新动能,既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又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
  2.发挥贵州大数据优势拓展和完善扶貧云。中央明确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贵州省应根据文件精神,拓展和完善扶贫云,真正利用发挥贵州大数据的识别、管理和检测功能,创新地建立起新的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文山会海反弹回潮问题、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问题,为基层减压。通过科技完成精准扶贫的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施,以及数据的有效衔接将促进两大战略的有机衔接。
  3.教育扶贫与振兴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振兴教师是关键,在贵州的精准扶贫中,教育扶贫起到很大作用,乡村教师更是身居乡村教育扶贫一线的主力军。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队伍是灵魂,没有乡村教师的坚守和素质的不断提升,振兴乡村教育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贵州的乡村教育长期滞后于城镇,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师资力量配置中仍然是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措施,优化配置区域教育资源。尝试建立动态师资制度。针对贵州乡村师资力量整体相对薄弱的现状,以及城市“掠夺”乡村优秀教师的现状,应该发展教育一体化,县域建立师资资源区域库,在县域范围内进行师资资源的流动分配,其编制、待遇等试行区域一体化管理,甚至给予流动到乡村的教师进行补贴,可以允许工资略高于城市教师。这样就利于打破过去城市到乡村“捞人”的态势,实现双向流动,解决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均衡分配区域师资力量,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求,促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教育振兴的有机衔接。
  4.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实践者。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的农村,要想振兴农村经济那就是异想天开。扶贫攻坚主要在于政府主导,而乡村振兴,是需要农民群众、社会集体共同参与建设经济的一场深刻改革运动。乡村振兴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农民,主要实践者也应该是农民,如果农村没有农民,政府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那怎样才能让农民工回流,一开始外出务工是因为经济收入的问题,而现在农民需要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政治地位,“农贱”成为农民工的心结。贵州省的优势在农村,并不在城市,要想回流吸纳农民工,就要发掘农村资源优势,首先解决经济收入问题。然后挑选出那些具有高超农艺、手艺的农民,担任农业、手工业方面的专家,提高社会地位。在贵州,农村的基层治理更适宜本地人管理本地,没有人比当地人更了解当地,比如在少数民族村寨,应该选用当地思想开放、组织能力强的农民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中,积极发展入党,不断提高在政治地位方面的获得感。此外,要配备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大力促进公共服务、就业服务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同时,把返乡农民工创业规划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行动中,把农民创业与政策产业等有机结合,进一步掀起农村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浪潮。农民终究是热爱农村,在农村能够享受到比外界更好的关怀,在脱贫的基础上,大家就会致力于乡村振兴的革命运动,把脱贫与振兴有机衔接起来,大步向前发展。   5.乡村振兴助力解放思想。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中,“乡风文明”,恰好能够起到这样的激励作用,所以可以看作是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另一衔接点。无论是在精准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部分基层干部不予重视或跟不上节奏的情况,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政策的认识深度不够,盲目地进行村务治理活动。群众思想靠解说起不到预定效果,贵州可以建立实施乡村振兴的乡镇示范,探索出科学的推广机制,让群众看到效果,建立起发展信心,改变群众的“思想贫穷”状态,自身想发展、能发展,积极参与,不仅实现脱贫,还能发展起来,振兴乡村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本身就是一把钥匙,乡村振兴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点。
  参考文献:
  [1]  郭芳,曹煦.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来自东中西五个县市的实践报告[J].中国经济周刊,2018,(47).
  [2]  曾丽姗,武东华.精准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战略关键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8,(21):260-261.
  [3]  李新平.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32).
  [4]  崔红志.乡村振兴与精准脱贫的进展、问题与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9):136-143.
  [5]  梁斌.鄉村振兴战略下扶贫脱贫工作的意义与途径[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9).
  [6]  李晓园,钟伟.乡村振兴中的精准扶贫:出场逻辑、耦合机理与共生路径[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9):122-129.
  [7]  贵州:产业扶贫带动143万贫困人口增收[EB/OL].贵州省人民网站,2018-10-17.
  [8]  2018年贵州教育扶贫盘点[EB/OL].贵阳网,2019-01-01.
  [9]  孙炳耀.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排斥与边缘化——以中国大陆的下岗职工为例[G]//香港理工大学.《华人社会排斥与边缘性的问题》论文集,2001.
  [10]  张琣.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
  [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9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