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化时代俄罗斯德育教育实践 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深处全球化变动进程中的中国德育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在国情、意识形态、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上存在亲缘关系的中俄,其德育教育实践方面有着高度可比性和互补性。文章从寻找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共识)——探索提出“俄罗斯新思想”;掌握德育教育的少数关键(目标)——建立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两个方面梳理俄德育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过程和内容,揭示出俄德育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独特方法:国家德育主体责任与补充教育辅助德育功能并重、德育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并存、德育教育体系构建内求和外鉴并举。并据此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德育教育实践;俄罗斯新思想;德育主体责任;补充教育
   中俄(苏)两国在国情、意识形态、社会历史发展轨迹上存在诸多亲缘关系。两国在道德领域中有较高的可比性和互补性。通过追述俄罗斯德育教育的重建历程和内容,找出中俄两国德育教育方面的异同并进行分析,在我国的现行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有选择地吸取理论和方法经验,进行创造性的阐释、重构,完成俄罗斯大学生德育教育经验的“本土化”,为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俄罗斯德育教育实践的历史背景
   (一)科学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发展趋势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开放性市场经济带来了多元文化和思想思潮,冲击俄罗斯人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
   (二)共产主义德育教育体系被全盘否定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建立了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道德和伦理学被过分地与政治和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道德被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德育教育出现教条化、绝对化和形式化等僵化问题,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学校德育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被淡化并全盘否定。
   (三)苏联解体后的国家政治经济转型不顺
   苏联解体后,大国地位瞬间丧失,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解体后的俄罗斯在国家政治经济方面虽大刀阔斧转轨,但整体进程比较缓滞,毫无起色。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价值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价值的冲击以及国家转型困境给民众心理造成的极大落差;国家在道德教育领域责任的缺失——原有的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被打破而新的德育体系却长期没能建立,在各种内外因素和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俄罗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价值观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精神道德出现严重的混乱,国民身心素质大幅度下降,各种社会问题急剧上升。国民精神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状态,亟需重建新的德育教育体系。
   二、俄罗斯德育教育实践体系的重建
   (一)寻找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共识)——探索提出“俄罗斯新思想”
   面对思想道德领域的混乱不堪的现状,普京政府开始寻找和建立“俄罗斯新思想”。在新千年前夜,普京发表了“纲领性”文献——《千年之交的俄罗斯》,在吸收整合传统文化和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俄罗斯新思想”,阐述未来俄罗斯国家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价值的内涵,概括为: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社会团结。 爱国主义和强国意识是俄罗斯政府认定的全民族的意识形态,是团结俄罗斯社会、复兴俄罗斯的精神良方。随后又提出复兴俄罗斯东正教,把宗教作为新的社会和国家教育的重要手段,将宗教信仰和教义的教化功能与世俗的道德教育相结合,以此来凝聚国人的思想。
   (二)掌握德育教育的少数关键(目标)——建立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关键阵地,德育教育的体系最先要覆盖少数关键目标人群和领域。1999年10月,俄罗斯教育部颁布了《1999~2001俄罗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俄罗斯社会中的地位,加强和发展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2002 年 1 月再次发布了《2002~2004 年俄罗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纲要的基本方针和实施计划》,重新确立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目的、任务和方针并调整了俄罗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新战略。据此,覆盖整个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全方位思想德育体系开始重新建立。
   1. 以重塑民族精神为主要任务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俄罗斯新思想”主导下的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核心模块,也是俄罗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为贯彻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2005年俄联邦政府制定了《2006-2010年俄联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标志着新时期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此同时,俄罗斯教育部提出了多元结构的道德教育方案,即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相合。所谓“横向结构”就是指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中,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中,进行隐性的爱国精神、强国意识渗透教育,并通过家庭、宗教、社会补充机构等教育载体给予适当的教育督导。所谓“纵向结构”就是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再到基础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阶段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2. 树立民族团结为导向的政治教育
   苏联解体后,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俄联邦政府开始思考如何培养合格的新一代俄罗斯人。由于《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特别规定:“在国立和地方教育机构及教育管理机关中,不得建立政党、社会政治运动和团体,以及宗教运动和团体的组织机构,不允许它们在上述教育机构和机关中进行活动。”这意味着俄罗斯的德育教育只能坚持非党化和非意识形态化教育。因此,俄德育教育从苏联时期的“政治人”培养目标转为培养自由社会的“合格公民”目標,强调以充分发展个性、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世界标准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突出了社会安定、文化启蒙、教育批评、心理发展等内容。    3. 建立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
   人道主义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是俄罗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表现在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俄罗斯教育人士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主体,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在对自我道德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全面发展。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教育指向人,指向人格的完善,进而指向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人道主义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表现为:确立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教育内容上,要求学生不仅树立对人的人道主义态度,还包括对社会、对自然的人道主义态度。
   三、俄罗斯德育教育体系重建的特点
   (一) 国家德育主体责任与补充教育辅助德育功能并重
   第一、国家德育主体责任的强势回归。十月革命以前,社会教化和德育工作主要由国家和教会共管,苏联时期德育工作完全由国家集中管理,世纪之交特别是普京时期,俄联邦政府、俄联邦教育科学部、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等相关权力机关和科研机构肩负德育主体责任,围绕青少年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道德教育等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推进,先后出台《俄罗斯教育发展纲要》(1997)和4个俄联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领。其目的是发展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系统,该系统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意识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完成团结社会、支持社会和巩固俄罗斯各族人民的统一和友谊的任务。这些探索也都取得成效,国家德育的主体责任也因此得以彰显。
   第二、补充教育彰显辅助德育功能。补充教育是俄罗斯教育的一大特色,肩负着整合社会力量,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教育最先始于业余学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的校外教育已初具规模,其目的是帮助和充实学校教育。 苏联时期成立了专门的校外教育管理机构,并将其纳入国家基础教育体系,马卡连柯等著名教育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推动校外教育,大量校外教育机构纷纷出现。苏联解体后,补充教育被保留,之后被逐渐委以重任,成为俄罗斯教育和儿童青年社会化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儿童和青年道德品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德育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并存
   “只有基于深刻动机反思而选择的德育活动,才能有效促进个体世界观潜力的发展,进而获得理想的价值取向” 苏联时间,涌现出一大批教育学家,产生了人文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思想,带动苏联教育和德育方面的理论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运动恰好为共产主义德育教育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除课堂教学,大量的课外活动和劳动实践成为共产主义德育实现的重要途径。例如,通过生产建设实践、公益劳动等来践行共产主义教育内容;通过定期组织学生与参战军人见面、组建军事体育训练营、军事技术兴趣组、参观战争原址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达到爱国主义教育。俄罗斯时期的德育形式更为丰富,课外活动(文化实践)、校外实践(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三者相结合,组建各种俱乐部、沙龙、学术团体、开展文艺汇演、夏令营、徒步生态考察团、慈善活动等活动来践行德育教育内容。
   (三)德育教育体系构建内求和外鉴并举
   俄罗斯德育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开放状态。在坚持“文化兼容性”原则下,一方面通过内求——回归俄民族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俄罗斯文化价值和俄民族精神内核,吸收东正教等传统宗教的某些伦理价值,继承和保留苏联德育的优良传统与做法,另一方面通过外鉴——整合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文化和全人类价值,吸取国外先进的德育经验,完成独具特色的德育体系重建。这些对于同样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四、俄罗斯德育教育实践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回顾俄罗斯德育教育的“否定和重构”之路,俄罗斯在德育教育和实践领域的优良传统和试探性做法,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必须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坚持国家在德育教育中的顶层设计和主导地位
   苏联时期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国家、社会和学校在德育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军事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审美和艺术教育等内容,对后期俄罗斯德育重建奠定了基础。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德育工作。坚持国家在德育教育中的顶层设计和主导地位,承担起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树立思想精神旗帜的作用。根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的对德育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推动我国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德育教育导向
   受人道主义思想和自由思想影响,俄罗斯教育界十分推崇以个性为导向和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教育观念,认为“个性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反省倾向、创造能力等特征,具有完善自我和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需求” ,“儿童和青年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主体,具有自我发展和对社会文化的自决权利”。 因此,俄罗斯德育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的德育教育的目标也是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长期存在着重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而忽视其个体性功能的问题。鲁洁教授认为:“我国的道德教育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做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种模式是一种社会化模式,即让学生内化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这就容易产生灌输和强制,造成德育目的的背反,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模式。
   (三)以尊重历史传统和国情特点为前提进行德育内容挖掘
   进入新时代的俄罗斯,要实现德育教育重建,就必须先找到思想价值的参考基准。俄罗斯基于“历史同源性”“民族继承性”的发展原则,回归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从中提取思想精神基因,以此作为德育教育重塑、民众精神和道德信仰重树的基石。在《2001-2005年俄联邦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将东正教作为爱国主义的载体,充分利用教义中的崇尚劳动、热爱家庭和祖国、主张宽容仁和、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来提升国民道德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深厚,蕴含着丰厚的德育思想资源。我们应依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俄罗斯德育的“否定——重建”进程是一个不断吸纳整合的开放过程,经过从极度政治化的共产主义德育教育体系到全盘否定两个极端后,“俄罗斯新思想”开始从民族精神发展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萃取精华,批判继承的共产主义德育教育思想,主动学习吸收国外各民族的德育思想和方法,以此凝聚共识,构筑俄罗斯民族的德育教育的思想公约数。
   参考文献:
   [1]耿密.析近十年俄罗斯的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
   [2]迟凤云.当代俄罗斯中小学德育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论存,2008(07).
   [3]葛立娟.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4](俄)格·尼·菲洛诺夫.德育进程:方法论发展战略[M].曲蕾,译.人民出版社,2016.
   [5]韩莉.当代俄罗斯德育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36).
   [6]0.B.古卡连科,A.Я.丹尼柳克.1995年以来俄罗斯德育的新探索[J].中国德育,2006(11).
   [7]魯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07).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926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