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当前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也不断扩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本研究在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着重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期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做出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创新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得到发展主要在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加,职业院校更加需要面向市场才能够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建设。目前社会各个行业所需要的都是那些懂金融知识,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人文素养良好的毕业生,所以说学校要从这些方面努力,才能让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快速适应社会需要,解决好当前的人才需求问题。
  1、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经济性功能异常显著
  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以市场为导向是好的,但是如果他們只能被当做是培训社会劳动力的地方的话,则背离了高职培训最初的教学宗旨。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培训人员看来,高职院校大致就是让学生们模仿一些机器都能完成的操作步骤的有关的方式方法,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那样操作,以及怎样探索更好的那样操作。在绝大多数时候,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期望就是让他们培养出拥有一项工作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而不是简单地从事完成具体的机械性重复操作的人。
  2、职业教育多关注谋生,少关注人生
  高等职业教育是和学生的人生职业规划相互关联的,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都期望通过学习培训能够找到比较对口的工作,当然就业也是高职培训的关键点。但教育教学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人文素质的修养,就会让他们缺少在职场上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心理素质。所以说高职教育是需要在培养学生谋生能力的时候也给予更多的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方面的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涉及多个学科门类特点,实行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探索尝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有机融合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充实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个教学平台。人才培养过程按第一、二、三、四学年共分四个阶段,各阶段突出培养重点。第一阶段注重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第二阶段实行专业大类培养,注重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积累;第三阶段分模块实行“套餐式”培养,注重个性发展;第四阶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逐步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三、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
  1、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书院作为实体行政机构,与学院平行。书院主要通过书院文化建设、学业导师队伍建设、学生活动、论坛讲座、社会实践、生活服务等工作,侧重于学生思想教育、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综合素质教育;学院负责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教育等工作,侧重于建立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书院和学院共同按照学校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遵循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育人理念,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紧密配合、相辅相成地开展工作。
  立足于完善制度建设和文化平台建设,制定书院发展中长期规划、书院章程及各项规章制度;设立教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报刊阅览室、一站式服务大厅、党团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厅等,鼓励所有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发掘自身强项,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立足于对广大学生做人与做学问的全面培养,立足于对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心理健康等全方位的关注与教育,深入开展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和书院特色的教育活动。
  2、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双赢的平台,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受益。充分利用校企联谊会平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培养协议,成立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小组,融合企业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工程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指导,以生产技术及生产管理等岗位群为主要实践对象,熟悉企业运转过程,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技术瓶颈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达到校企合作育人的目的。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落实武汉成员育人工作文件,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重,鼓励教师将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搭建由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革新、创造发明和各类实践、资格认证等活动。
  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构建“工程基础训练+工程创新训练+大工程意识训练”的工程教育新模式。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培训,实现高起点打造实践教学基地、高标准构筑实践教育体系、高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战强,王荷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河南农业,2011,(4).
  [2]张智. 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3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