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黔渝片区区域旅游扶贫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黔渝地区贫困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开放程度不高,发展工业、农业受到诸多限制。而发展旅游经济正在成为黔渝片区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期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但区域合作发展缓慢。本文主要论述黔渝片区区域旅游扶贫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区域合作发展旅游扶贫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扶贫 区域合作
  
  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以由脱贫直接跃升到致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旅游正在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新主力军。
  加强黔渝片区区域内部开展各种形式的旅游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黔渝片区区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区域之间整体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区域旅游脱贫致富与协同发展,深化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能够为区域之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一、黔渝片区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推进片区旅游脱贫致富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旅游业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融合度高、涉及面广、辐射能力强、开放性高的特点,是实现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黔渝地区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边穷的省界边缘地区,地理位置都远离所属省市行政中心,开放程度不高,由于发展工业、农业受到很多限制,而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地方依靠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脱贫。同时,旅游业也打开黔渝边界地区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人们的视野得到开阔,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精神面貌已随之改变了,从而促进了两地区域间社会文明进步。
  (二)有效解决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由于区域之间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区域内存在旅游资源优越区和旅游资源劣势区,在市场选择和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往往会考虑旅游资源优越区之间形成强强联合,而旅游资源处于劣势的区域之间常常会被忽视,导致旅游资源相对差的地方旅游发展差距会越拉越大。以贵州北部三县为例,在省市层面上的规划中,往往没有纳入省市的战略规划,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可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直接造成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别待遇,不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通过片区区域的协同发展,可以使旅游资源处于劣势地区依附于旅游资源优越区得到开发与发展,实现抱团取暖的目的,最终实现区域内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黔渝片区发展旅游扶贫、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源开发滞后,资源整合不够。
  黔渝结合部地区地处边缘地带,多为山区或丘陵地貌,经济发展水平低,自我投资能力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行政区划跨省、市造成资源整合难度大,未能有效整合区域内部资源打造精品景区,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旅游产品单一,综合接待能力较低。
  (二)目标市场趋同,内部竞争激烈。
  由于黔渝结合地区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禀赋相似,不得不面临趋同化的市场,一是客源趋同,均以成都、贵阳、重庆、遵义及周边区域为主要客源;二是客源群体趋同,均以都市度假休闲客户群为游客主体。在未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的情况下,为争夺市场和客源展开激烈竞争在所难免。
  (三)合作层次不高,实质合作不多。
  官方、学者初步提出建设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概念已近十年,相关县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等方面合作开展较多,但就如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建立一体化旅游无障碍旅游、塑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方面开展较少。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瓶颈制约严重。
  特别是贵州北部三县县内公路等级低、交通类型单一,景区公路较窄,交通不畅,通达能力弱,可进入性差,旅游大巴难以行驶,由于争取和上级帮扶的专项旅游扶贫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旅游开发中所涉水、电、路、讯、网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进度,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尴尬局面,严重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及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
  三、黔渝片区就如何发展旅游扶贫,兴办旅游实体经济,实现全面脱贫致富目标的建议。
  (一)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机制,实行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和行政区依然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组织单元,地方利益成为各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不仅严重影响利益流失地区参与旅游合作的积极性,而且,出于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需要,各地區也会竞相发展预期收益丰厚的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从而使区域旅游产品趋同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要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必须建立与旅游资源和以旅游产业合作为主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相对应的投资—开发—利益共享机制。
  建议由渝黔两省市党委、政府牵头,发改、民委、扶贫、旅游、财政、交通等有关职能部门参与,组建“武陵山(黔渝片区)经济协作区协调推进小组”。黔渝两地尽快制定《武陵山黔渝片区经济协作区章程》,并在市场开发开放、区域资源整合、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产业体系、教科文卫交流等方面选取条件成熟的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加快片区法律法规保障,整体编制片区旅游规划,为区域竞合发展创造条件。黔渝片区应出台多项促进政策、地方旅游法规并落实,来促进区域内城市内“竞合式”发展。同时,在进行旅游规划的时候,应服从整体的旅游规划布局,合理、适度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共同打造旅游品牌,促进“武陵山”旅游经济圈的形成。   (二)产品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黔渝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应突出地域优势,线路设计应充分注重整合区域内优势资源,延伸旅游景区链条,从提高旅游景区综合接待水平、旅游综合服务水平、营销与创新方面入手,在统一的旅游形象、品牌统领下,分主题打造和推广黔渝特色旅游项目和资源整合。打造黔渝生态、人文旅游环线的大旅游区域格局。在区域旅游资源优化组合中,以贵州的森林植被资源、红色文化、白酒文化、仡佬文化及重庆彭水蚩尤文化等,建成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畅享天然氧吧、观光体验、康体养生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三)营销整合,宣传推介打组合拳。
  黔渝結合部地区地域相连、资源共生、产品互补、并互为客源市场、竞争市场和目标市场,且受行政区划限制和地方利益博弈影响,各地旅游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和平台各不相同,没有树立一致性的对外形象。打造黔渝川“旅游金三角”,可建立黔渝川“旅游金三角”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联盟,研究确定旅游区域形象实行捆绑销售。同时,利用产业扶贫科技化手段,通过积极探索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其它网络媒体,对外“吆喝”区域旅游资源,树立大旅游品牌意识,不断提升区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域内应该利用国家武陵山攻坚扶贫发展战略,积极对接国家的交通大项目、高速、高铁,提高片区与其他地区、武陵山内部各个地州市的交通通达度、确保游客的可进入性。同时,旅游企业也应该合理设计旅游线路,提高效率,景区则应该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好现有设施设备,加快引入“智慧景区”、“互联网+”、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手段,有效、有序、合理控制景区接待能力,以促进武陵山片区旅游整体的发展。特别是贵州北部三县,既是黔渝交界的结合部,又是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均落后于周边其他县市,应当积极争取遵义市区至绥阳至正安至道真至重庆武隆铁路、铜仁至务川至道真至重庆南川铁路纳入省市及国家规划建设。打通贵州北部三县旅游发展的快速出口通道和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疏通地区线路“毛细血管”,以大交通带动大旅游,实现武陵山片区(黔渝片区)“对外快捷、对内便捷、互联互通”的旅游大通道。
  八、结束语
  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是人,即贫困人口,旅游开发不是目的,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让贫困人口按照政府的旅游开发规划动起来。从目前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来看,首先表现在文化落后,大多数没有受过中高等教育。文化和技能的缺乏导致贫困人口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贫困的现状。因此,政府在开展旅游扶贫开发的时候,必须同时在贫困人口中同步开展教育和帮扶等服务工作。通过树立榜样,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使其能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旅游开发中去,通过辛勤劳动来使自己彻底脱贫。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工作,才是真正彻底让贫困人口告别了贫困,达到了国家制定的扶贫目标。
  总之,旅游扶贫是一项“造血功能式”扶贫, 在我国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避免追求短期效益,做好长远开发规划,找准特色,配套发展,让多数贫困人口受益,是做好旅游扶贫开发的关键。我们要加强区域合作,利用其巨大的扶贫联动效应,树立大旅游观,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兼顾区域旅游开发的整体效益,使旅游扶贫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等方面尽可能和谐统一,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让旅游扶贫这一伟大工程见实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3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