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自贸区发展建设“人才保障”问题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自贸区建设,人才是关键。辽宁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是“加快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的新引擎。”这样应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重要支点。从观念上、市场导向上、招商引资模式上、产学研合作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辽宁自贸区;人才保障;制度创新
一、辽宁自贸区的使命
联合国贸发会议《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新采取的投资政策措施中有79%是旨在实现投资自由和投资便利化,只有19%的措施引入新的限制措施。许多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当今世界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已更多地由事中事后管理向事前准备和设计演进。如何抓住时机,打造国际先进的营商环境,满足资本回流动机所需的一切要素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自贸试验区始于2013年的上海,是国际大背景和国内新常态下的产物。旨在改善营商环境,降低投资人的成本,实现资本和贸易使利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将一系列有着计划经济痕迹的理念、设计、机构、流程、法规、制度等,按照市场规则的要求进行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凡是可由市场解决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政府部门的职能在于依法行政、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好市场失灵和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按照中央的批复,辽宁自贸试验区建设应“加快市场取向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的新引擎。”争取用3~5年的时间出一批先进的、实用的、可复制的经验,向中央交出满意的答卷。同时按照十九大会议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以开放促改革”的主要含义是运用开放所带来的国际要求推进国内的体制机制调整,使其更加适合市场经济的规则。
二、辽宁自贸区将“人才保障”作为重点的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经济最后一个高速增长的年份是2011年,当年经济增长12.2%(其中沈阳实现增长12.3%)。以后连续下降,到2015年只有3%(其中沈阳实现增长3.5%),到2016年只有-2.5%(其中沈阳实现增长-6.74%)。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十三五”期间:应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治本的改革。盘活资源,使各类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通过改革简政放权,通过转型优化服务改革,形成新常态下,有利于产业调整的体制机制。当前辽宁尚可“拿得出手”的企业如新松机器人、沈阳鼓风机厂、沈阳远大、中德产业园、辽宁成大、沈阳机床、北方重工、一汽金杯、东北制药等,当然沈阳还有如六○六所、六○一所、沈飞等这样上规模的军工企业。但整体上这些企业少有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绝对竞争力,许多企业的销售状况处于“保本点”附近,能为地方创造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很少。同时,由于财税指标的约束,税务部门对经营户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税收任务很紧,税收负担相对较重,企业盈利能力差。鉴于此,沈阳经济振兴,发展思路、思维方式和体制机制改革应当成为自贸区的核心工作。
据2017年国家公布的较具权威性的“全国双一流大学”名单,全国共评选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沈阳仅有“大连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2所,其中大连理工大学列在A类,东北大学列在B类。评选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沈阳仅“辽宁大学”入列,排名29位。评选出“双一流”建设学科,共涉及140所高校,沈阳入列的只有2所,“辽宁大学”的“应用经济学(自定)”排在39位,“东北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排在41位。说明沈阳高校在全国的位置比较靠后,研发能力较弱,与武汉、南京、西安这些同级别的内陆大城市有较大的差距。
三、辽宁自贸区人才保障的对策建议
自贸区建设是大胆偿试和“大手笔”的改革,政策和服务上的小打小闹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大格局,应在中央政策框架下采取大刀阔斧地改革。
(一)解放思想是人才保障的重要前提
解放思想、简化流程已成为全球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趋势。联合国贸发会议《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6年新采取的投资政策措施中有79%是旨在实现投资自由和投资便利化,只有19%的措施引入新的限制措施。自贸区旨在解方生产力,成功与否依赖思想的解放。辽宁自贸区建设的思想解放程度事关自贸区试验什么、如何试验、试验速度和试验成果及推广应用情况。这些思想解放不单应体现在负面清单、企业准入前国民待遇、政策权力义务清单、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的促进和规范等具体政策制定、制度的构建上,更应体现在确保这些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如机构设置、人员安排、工作分工、职责清单、流程设计、运行制度和使这些制度高效、快捷运行的环境上。
(二)市場链接是人才保障的重要保证
自贸区并非一个完全封闭的试验区,其目标不是GDP的增长,而是带动作用,比如上海自贸区的使命就是对上海服务功能的提升、功能性机构的集聚,同时是对我国的金融改革创新的推动。对辽宁而言,建设自贸区真正的功能不在于注册多少企业,增加多少贸易量,引进了多少外资,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全面推进“以开放促改革”的进程,强化经济运行中的人才保障。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确保自贸区内所形成的人才保障应在沈阳经济金融运行中逐步展开,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细化相关条款和流程,以达到虽说在地理空间上不突破,但各种办法能有效的拓展到沈阳全境的效应。另一方面辽宁的其他区域也需要做好复制和承接的准备,承接力说到底是一种软实力,其核心是制度,根本在于制度的完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留住、引进、培训和制度的倒逼机制,使人员的素质符合承接的需要。
(三)采取全新的招商模式是实现其功能的具体作法 辽宁自贸区下一步的工作的重点不是招商,而是选商。选商对象虽不能像上海那样把重点目标锁定在“高大上”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上,但也要有自已的标准。至少要选择业务清晰,经营动机明确的企业。应组建专业化的招商团队,或将这一业务外包给国内专业化的招商团队,或在现有自贸区管委会招商部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和私人合作的PPP模式。在具体招商工作上要重视两点:一是分类的信息化管理。完善信息,对各类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重视填补产业链上结点的企业。二是实行专业化的招商。把管委会按企业化管理,以企业的思维、企业的视角、企业的工作模式对待招商对象。
(四)产学研合作是发挥自贸区人才作用的根本途径
根据二八原理,每个部门和每位工作人员80%的工作任务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抓住了20%的关键,也就抓住了主体。我们可以适当借鉴硅谷模式,其特点是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美国评价大学办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大学的科研,多大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而在沈阳的大学这方面一直都很欠缺。大学一方面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大学自身也会增加许多收入。辽宁有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几十家高校和中科院沈阳分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20多家中科院高水平科研院所,还有沈阳军区、沈阳铁路局、沈飞六○一所、六○六所等研发机构,应通过人才保障构建产学研协同合作体系,实现产学研相融,聚集人才、形成人才高地,助力辽宁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圣志,等.上海自贸区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经济新闻数据.2017(01).
[2]蔡俊南.关于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7(14).
[3]高小珺,等.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7.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2016年度课题“切实推进辽宁科技成果轉移转化问题研究”(项目号L16BJY025,主持人李忠华)、辽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辽宁自贸试验区发展建设的人才保障问题研究”(项目号JG17DB333,项目主持人李忠华)、沈阳市社科联2018年度课题“沈阳加快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研究”(项目号SYSK2018-18-16,主持人李忠华)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5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