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碧娟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加剧了企业间竞争,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因内部管理薄弱、缺乏风险意识等弊端,经营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文章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控制活动
一、国有企业内控存在的缺陷
(一)内控环境不理想
1. 对内控认知不到位
由于部分国有企业对内控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对内控不理解、不熟悉,认为内控流程繁琐,对内控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内控只能防范会计失真,不必建立专门机构,由财务人员或内审人员兼任则可;二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国有特性具有较浓重的行政化色彩,政企不分导致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能力差,加上管理者对内控缺乏认知,致使无法按内控机制进行规范;三是国有企业实施的绩效考核管理,其主要考核指标直接与企业领导层绩效考核密切相关,这就造成了企业领导层错误认为企业的绩效等同于个人的绩效,在经营决策上往往不是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完成计划目标为导向。
2. 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层级管理不明晰
部分国有企业因受“重业务轻内控”的思想影响,尤其对现代企业内控管理方面缺乏研究、探讨,未能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制度,或忽视企业实际生搬硬套上级单位的管理制度,又或是建立的制度不健全,未结合实际经营状况的变化适时调整规范,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管控系统。
部分国有企业虽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与监事会,但对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班子各自的职责未明晰,未能按企业章程及相关规定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与公司经营班子成员同为一人,在议事决策环节中流于形式、走过场,造成公司治理结构不清晰,无法对企业实施有效管控;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存在权责不清、部门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无法真正发挥内控的监督、制约制衡作用。
3. 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有待落实与加强
根据国家的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必须构建内部审计机构,但因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普遍未能得到重视,还错误认为已有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职能就不必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财务监督取代或兼任内部审计监督,其独立性得不到保障,定位也模糊不确定,造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完善以及发挥应有的监督职能。
4. 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
部分国有企业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失,在招聘、培训、考核、提拔等方面几乎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位管理体系,未考虑员工的能力是否胜任岗位,对于涉及人员入职、离职和岗位变动时也没有落实好工作交接手续,致使出现重大的工作错漏,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且欠缺对员工内控制度的履行跟踪或过程监控,导致公司发生舞弊及违法违规的风险有所增加。
5. 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由于过去对不诚信经营的惩处成本较低,造成个别国有企业对诚实守信重视不足,导致会计虚假做账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人为粉饰经营指标的现象。且由于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员工们并未真正在企业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也未能理解企业战略目标与自身发展有何关联,欠缺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有效性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风险管理经验甚少,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等情况,对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认识不充分,存在盲目乐观和自信,也未能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并落实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仅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和防范则少之又少,导致企业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信息沟通机制顺畅,信息能及时、有效传递,不仅能大大提高企业内控效率,更能使企业在市场上及时捕获商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信息沟通机制不畅,信息传递链条过长,不仅浪费大量宝贵時间,更有可能造成信息泄密,导致企业在市场上错失良机。且因内部举报渠道不通,致使无法及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加上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仍沿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采用单向的自上而下命令式,企业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形成合力。
(四)重要的控制活动有待完善
1. 资金活动控制
企业资金流动性强,如因资金内控不完善,不相容职务未分离,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发生侵吞或挪用风险较高,如:资金收付整个流程均由一人负责,容易出现舞弊行为或工作出现差错时不易被发现及监督;出纳兼任印章保管,出纳在支出现金时更便捷、缺乏监督和约束,可能导致重大违规事件的发生。
2. 采购业务控制
部分国有企业对采购业务控制没有落实到位,存在指定供应商的现象,欠缺考核供应商准入机制,也缺乏比质、比价等询价环节,容易增加采购成本,也容易发生收受回购等舞弊行为。
3. 资产管理控制
由于国有企业大多都由以前的国营企业转化而来,办公用房或物业资产建造年代久远,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更新改造不够,维护不当,还有些因国有企业转制合并等历史原因,物业或土地等资产权属不清,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安全隐患、更甚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销售业务控制
因部分国有企业仍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经营思维,未能调整与现时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模式,存在销售渠道管理不善、销售策略不当等情况,导致销售不畅、经营难以为继;欠缺客户信用管理,缺乏客户信用调查,客户赊销额度无设定,对账机制缺失,容易出现销售账款不能及时回收等情况,也未能采取有效的催收措施,致使呆坏账的发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二、完善国有企业内控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内控环境
1. 提高内控认知,增强内控执行力
内控环境是对企业内控建立及实施重大影响等因素的总称,是内控基础,可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加以强化。一是通过企业开展内控知识的讲座、培训、发放学习或指引手册、内控风险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充分认识内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知,提高员工内控意识;同时设立内控管理部门,并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各部门必须配合内控部门对内控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二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强化,由政府理清与企业间的关系,正确履行国家出资人的职责,同时杜绝人为操控企业绩效,设置合理、科学、完整的绩效考核体系,使用平衡计分卡等方式,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利益、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内部和外部加以平衡考虑,尽可能的减少人为操控影响,防止企业短期行为的发生。
2. 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要想规范管理,必是制度先行。参照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内控管理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定完善、优化、适合企业发展的内控制度,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真正有章可循。
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内部法人治理架构,有效地将决策权和经营权分开,并明晰各层级职责,达到相互协调、权力制约平衡的作用。强化独立董事、外派监事、稽查特派员的监管作用,减少管理层级和提高管理效能,实行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促进内控的有效实施。
3. 加强内部审计,提高内控风险管理
企业如果没有强有力且独立的监督机制和机构的话,企业风险内控的工作质量则无从保障。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风险实施评估和监控,重点关注高风险领域及重要业务事项,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发现管理偏差及时纠正,使内部审计工作为提高企业防御风险能力服务。
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留住人才、保持企业强劲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制定与企业文化、战略目标相符合的人力资源政策,遵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原则,制定与业绩考核指标挂钩的薪酬制度,能积极发挥员工严格落实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导向作用,促使企业形成合力,推进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5. 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和开拓创新精神,打造精诚顽强的团队精神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应当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引领全体员工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归属感,并将可能导致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等违反诚实守法经营理念的行为纳入对企业领导层的红线考核,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机制
风险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是客观存在的,国有企业也不例外。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各个管理领域及持续经营的全过程,因此需对每环节进行严谨客观、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从风险识别方式、危害程度、事前预测和防控管理等构建风险内控体系,并由企业管理者加强领导和组织,提高国有企业防御、处理风险能力。
(三)拓展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信息沟通机制不仅是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信息交换的渠道,同时也是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桥梁,只有拓展更多的沟通渠道,构建高效的信息流通途径,才能及时为企业获取更多信息,通过筛选、核对、整合来提高信息有用性,对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积极发挥决策参考价值。
同时,为加强对管理人员蓄意舞弊、不相容岗位人员串通作弊的监督,实施举报制度,公布举报邮箱、热线、微信公众号等,方便所有职工都能在这些渠道上反映问题,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或对企业内控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这些方式都能有效增加内部信息沟通的渠道。
(四)优化企业管理,规范各环节的控制措施
1. 资金内部控制规范化
杜绝资金管理风险,加强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管理,如出纳与会计相分离,出纳与印鉴管理相分离等。并建立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和流程,重点关注资金收支环节的内控点,实现资金收支审批权限、流程控制、额度限制等多方制约机制,形成资金内控安全、高效的管理体系。
2.采购内部控制规范化
国有企业应参照《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定,对于采购货物或服务达到规定标准的,应实行公开招标确定供应商和采购价格;对于未達标准的,应实行三家以上询价、比价等方式合理确定采购价格,同时建立采购责任人考核监管制度,以确保采购货物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及数量的合理。同时,企业还应建立供应商信用评价机制,对信用度持续较差的列入黑名单,并拒绝与之再有业务往来。
3. 资产内部控制规范化
由于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较大,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至为重要。对于固定资产的控制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加强固定资产验收程序,明确验收环节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完善验收审核流程。二是完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年度盘点时财务、审计、部门相关负责人除联合盘点外,还要对发现问题给予跟踪处理,而审计人员则对盘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实施监督。三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和登记,对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映和解决。并通过计提折旧,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对一些已提足折旧但仍在使用的账外资产需加强管理与登记,通过跟踪监督和记录,保证资产安全、完整。四是尽快理清权属不清的资产,能办理产权过户的则尽快办理,确保国有资产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4. 销售、收款内部控制规范化
销售环节中容易出现问题的是销售和收款,企业应加强市场调查,合理制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大力拓宽销售渠道,并从订单审核、发出货物、收款等环节层层把关,杜绝暗箱操作或舞弊漏洞,并提高资金回笼的及时性。涉及资产出售更需经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审批后实行公开拍卖程序,禁止擅自处理、处置,防止一切违法行为出现,不断优化财务管理的内控。
参考文献:
[1]黄皓宇.国有企业常见内部控制问题浅析[J].经济师,2013(12).
[2]李瑞兴.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问题及其优化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6).
[3]吕敏.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7(23).
[4]薛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6(19).
[5]林晓华,刘辰翔.中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9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