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学体育课程推广毽球运动的制约因素与改进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朱振

  摘 要:毽球运动是我国一项传承已久的民族体育项目,对运动条件的要求较低,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非常适合在中学推广普及。目前有许多中学学校已经在体育课程中引入了毽球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团队精神、强健身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在毽球运动推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对毽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毽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进一步推广毽球运动的对策建议,期望可以对推动中学开展毽球体育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毽球运动;全民健身运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91
  毽球运动是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以后,毽球运动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趣味性、观赏性和健身性,而且增加了对抗性和竞技性,使其同时具备了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的功能,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旨在促进传统文化项目进校园,在中学校园也掀起了一股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潮。毽球运动具有场地条件要求低、运动形式灵活多样等特有的优势,受到了许多中学校园的欢迎,纷纷将其加入中学体育课程。但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许多校园很难坚持下去,多数是昙花一现,运动开展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因此,文章尝试去分析毽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并结合个人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发展策略,以期对中学推广毽球运动的发展有所裨益。
  1 中学体育课程持续开展毽球运动的制约因素
  1.1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薄弱
  现代社会是高度融合发展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不断的碰撞,我国的青少年也源源不断的接受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体育项目,许多民族传统项目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甚至处于了消亡的边缘。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而反观现在中学校园的体育课程,多是围绕现代体育项目开展,对于毽球等传统体育项目重视程度不够,理解和认识不足。即使有部分学校开设毽球,也只是作为课间娱乐活动,没有将其作为一门正式的体育教学课程对待,使得毽球运动得不到持续健康的推广。
  1.2 毽球课程教学配套资源欠缺
  1.2.1 毽球运动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来看,已经开设毽球课程的中学学校,毽球教师基本都由其他专业体育教师担任,体育教师本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毽球运动培训,自身知识和技能有限,缺乏对毽球运动的足够认识和理解,无法在具体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运动技能,导致毽球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也无法保证毽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性开展。
  1.2.2 毽球运动校本资源不足
  毽球运动的开展像其他所有教学课程一样,课程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纸质教材、视频教学材料、教学大纲等教学资源都相对欠缺。2001 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学校较大的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权限。因此,为因地制宜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各学校分别针对地区生源特点,编制适合自身教学需求的校本。而毽球运动在校本资源方面相对短缺,开发不够,这严重制约了毽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
  1.2.3 毽球运动教学方法不科学
  毽球运动教学中,不仅缺少专业的毽球教师,而且多数的中学教师对毽球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对待这项运动存在传统的思想,忽视了实践性教学。许多体育教师自身的毽球技能有限,导致其一味地注重毽球理论的讲解,对毽球的姿势动作进行示范教学之后,学生就自己独立进行动作练习,对学生的动作姿势的正确性缺乏跟踪观察,及时纠正,很多错误的知识在重复的练习,影响毽球运动的教学质量。
  1.3 缺少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合
  1.3.1 毽球运动社会氛围不浓
  学校在开展毽球运动的同时,全社会的毽球运功氛围也很关键。学生在参与和学习了毽球之后,如果社会上没有开展各种规格的毽球运动赛事,就缺少展示的社会平台,无法展示和汇报学习的效果,形不成良好的毽球运动氛围。长时间下来,影响到学生学习毽球的积极性,运动持续性受到影响。
  1.3.2 家校、家社沟通协作缺乏
  毽球运动是一项民间运动,历史悠久,在民众中开展起来非常方便。社会上有许多感兴趣的人群,技能水平较高。学校在毽球运动开展中,忽视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自身教师专业技能的不足。另外,学校缺乏对校外开展的引导,对家长、对学生周围接触人员的利用较少,家校和家社的沟通不够,协作不足,没有将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员发动为学生的校外毽球运动的指导者,是个重要损失。
  2 中学体育课程持续开展毽球运动的改进策略
  2.1 增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
  2.1.1 把握国家政策机遇
  中学学校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政策取向,应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毽球运动等传统体育项目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进入校园是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手段。在校园大力推广毽球运动,恰逢时期,应引起中学校园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的引入毽球运动,探讨毽球运动开展的可行性。
  2.1.2 营造开展毽球运动的浓厚氛围
  校园里毽球运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形成浓厚的社会参与氛围是推进毽球运动持续发展的关键。校园应注重宣传和推广,透过毽球运动,弘扬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实际推广中,多增加其趣味性,加入竞技性因素,形成娱乐与竞技的有效结合,也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竞赛增加毽球运动的曝光率,以赛促学,形成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   2.2 努力开发毽球运动配套教学资源
  2.2.1 提高毽球运动师资力量
  虽然毽球运动开展起来非常方便,但进行专业的教学,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运动技能,还是需要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是提升这项运动的最根本保障。一方面,推进体育高等院校毽球专业的设置,通过高等教育培育专业的毽球教师,解决师资力量来源贫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校园内部师资力量培训,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毽球专业人士,加强对自有教师的培训,解决培训途径不畅的问题。
  2.2.2 开发毽球运动的校本资源
  鉴于目前毽球运动整体缺乏教学资源,学校在开展毽球运动时,首先要积累和建立自有教学资源,尤其是适应本校的教学资源。校本教材的编制要适应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以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和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在毽球教材的编制、毽球器材的选用、毽球项目的运动设置、运动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适当开发和改造,适当降低技术难度,使用弹性大、易于控制的大毽子,简化规则,适合中学学生的切实需求。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任何运动都得遵循体育运动规律,毽球运动也应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毽球的趣味性和可观赏性。遵循動作幅度由小到大、运动速度由慢到快、战术配合由简到繁、竞技对抗由弱到强的循序渐进的路径,融入一些身体技能的练习,如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素质等,有意识的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以此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客观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4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融合
  2.4.1 充分利用毽球运动社会资源
  在目前情况下,学校自身缺少专业的毽球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培养大量的专业毽球教师,有效的借助社会上喜好毽球运动的人员,与他们开展一定形式的合作,对短时间内促进毽球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较好的效果。
  2.4.2 促进家校联动协作
  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在繁重的学历压力面前,很容易就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督促也不够。毽球运动作为一种非常方便的运动形式,易于开展。体育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校外锻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督促学生多参加校外毽球锻炼,尽可能吸引家长也参与进来,引导和陪伴孩子参与到毽球运动,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协作机制。
  2.5 加快毽球运动在居民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发展
  2.5.1 发挥媒介作用扩大毽球运动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科技信息化的时代,传媒的作用十分巨大,尤其是网络媒介。无论是校园还是社会组织,发展毽球运动都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作用,通过网络媒介将毽球运动介绍给社会大众。电视、广播、体育报刊等广告媒介都可以充分利用作为宣传工具,通过多种渠道使大众了解到毽球运动的趣味性和健身性,进而激发大众参与毽球运动的兴趣。
  2.5.2 组织形式各样的毽球培训和比赛
  利用居民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毽球培训和比赛,扩大毽球运动的影响力,也为正在学习毽球的学生、社会人员提供比赛机会,以赛促学,形成社会参与氛围。毽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适应性强、运动强度适中、运动方式多样、娱乐性强、老少皆宜的平民运动,很容易在群众中推广普及。目前已经开展的毽球运动赛事主要有国际邀请赛、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好的比赛给大众提供了全民参与的机遇,也促进毽球爱好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项目的技术创新与发展。
  2.5.3 多渠道建立毽球协会和俱乐部
  为了促进毽球运动的规模化发展,多模式、多渠道的建立毽球运动协会或毽球运动俱乐部,如社区模式、学校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进来,满足社会毽球运动爱好者的需求。学校与社会各界开展有效合作,将毽球健身运动推向大众。
  3 结论
  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体育运动走进中学,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通过体育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寻求易学易懂、传承基础好、符合中学生实际需求的体育项目成为关键。毽球运动由于其自身的特有优势,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毽球运动进入中学校园也已经实施多年,但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了较大瓶颈。如何保证毽球运动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当前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是毽球运动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新课题。作为中学体育课程毽球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认清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的形势和实际需求,开发建设毽球运动校本资源,努力促进家校联动,激发中学生对参与毽球运动的积极性,提高毽球运动的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毽球运动的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强,马锦宗,晋慰.传统文化保护视阈下的毽球运动发展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6):86-91.
  [2]张慧智,高鹏.身体哲学视域下学校体育边缘化现象之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6):6-25.
  [3]周伟,周静.小学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及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9):115-117.
  [4]陈良业.毽球运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121-124.
  [5]李碧慧.家校一体化开展毽球运动的实践与研究—以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为例[J].教师,2017,(13):78-79.
  [6]杨秀华,谢冬兴.我国毽球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8,(30):250-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0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