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许妍

  摘 要: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事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课程体系不合理、实操型人才培养师资缺乏、考核形式单一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更好地满足外贸行业企业的需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8.019
  1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整体建设水平和办学特色。
  1.1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把素养、知识、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把知识、技能、素养作为专业的培养重点,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精神、厚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现代商贸服务技能。同时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保证了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1.2 现阶段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理论型”培养模式。“理论型”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比如在教学时,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关税效应等理论花大笔墨去讲解,违背了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好,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违背;“理论型”培养模式忽视培养综合型技能型的人才。比如,开设的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较少,校内仿真实训没有夯实到位,校外实训的机会又很少,培养出的人才很难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2)“实操型”培养模式。此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该岗位所需要的特定技能为中心,设置相应的课程,过分强调学生的操作技能,只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岗位的变迁由于理论知识的狭隘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只能是特定岗位上的熟练操作工,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等实操性课程投入时间多,对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理论课不够重视。
  以上这两种模式都不能很好体现国际贸易学科的特点,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应具有全面的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
  2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外贸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来看,近年来,对口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八成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未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只有少部分同学从事贸易相关工作,如货代员,报关员、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等工作岗位。目前市场上出现国际贸易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匹配。外贸企业急需招聘具备外语口语好,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但是满足需求的综合型外贸人才很少;另外,學生就业困难,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外贸企业,这主要是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这个行业还缺乏认知,低评估自己的水平,思想上有畏惧,出现了企业“求贤欲渴”与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2.2 课程体系不合理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学校开设过多理论性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像商务谈判、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报关实务这类实践课开设很少,甚至不开。重理论、轻实践。第二,教学计划制定不合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不同科目中有些内容是重复的,如知识点信用证在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及外贸单证实训这三门课中都会涉及相应的内容,不同教师在授课时都会讲解,造成同一内容重复讲解,学生不感兴趣,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第三,教学素材滞后性。国际贸易时效性很强,要及时关注宏观政策,了解国际贸易的最新发展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材明显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国际贸易实践的动态变化,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更新,与行业企业没有密切的联系,教学素材相对滞后。
  2.3 实操型人才培养师资缺乏
  第一,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既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懂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师非常少。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研究生、博士毕业后直接到教学岗位,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基础,但是自身的经历和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无法从事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缺乏国际化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薄弱。第二,教师赴企业实践机会少。虽然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实践,一部分教师深入企业,但是由于国际贸易行业的特殊性,教师很难在核心岗位上顶岗实习,教师企业实习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真正融入企业,学习其中的精华。第三,国际贸易专任教师的外语水平欠缺。高职院校中有多少专任教师能和外商谈笑风生,少数教师能进行双语教学,对学生外语学习上有良好的引导。但是,大部分教师这方面欠缺,有待进一步提升。第四,企业骨干作为行业兼职教师比例较少。一方面有担当的企业家或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数量甚少,有些高职院校虽有良好的校企合作,有资源聘请行业企业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每年做几次讲座或授课,但是很多学校这方面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落实在行动上,兼职教师徒有虚名。
  2.4 考核形式单一
  第一,考核内容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考核内容局限于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考核,缺乏对进出口操作技能的考核,学生通过记忆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法评判。第二,考核形式上,大部分学校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试成绩是总评成绩的主要组成因素,占70%,平时成绩占30%,有些同学平时不认真,考前突击下,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很难检测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3.1 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
  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系统掌握进出口操作技能,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适应外贸企业的岗位要求,成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我们通过对苏锡常外贸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对象是外贸企业的骨干,经理及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调研结果表明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是外贸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货代员等。外贸企业对遵纪守法、责任意识强,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英语基础好的毕业生尤其青睐。
  3.2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建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第一,高职院校要聘请具有外贸行业、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及业务骨干等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并指导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课时等,在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研讨的基础上,以进出口工作任务为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形成一套以外贸类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第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知道国际贸易的有关政策、具体实务操作变化很快,授课内容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需要有开放的头脑,应该不断吸收新东西,多讲授一些前沿内容,要经常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第三,加强英语教学。英语技能的掌握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工作的变迁。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杜绝“哑巴英语”,很多用人单位需要与国外客户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毕业生,但是大多数毕业生在口语方面是弱项。因此,要加强引导和训练。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完成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之后,再到专业对口企业的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以企业员工身份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了专业素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3 建立实操技能较强的教学团队
  建立实操技能较强的教学团队具体表现为:一是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原则是坚持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方法上采取开发引进、赴企挂职、访问交流、境外培训,以此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可持续培养机制。二是学校创造条件定期派专任教师到外贸相关企业实习。每位教师三年内至少有3-6个月深入外贸一线顶岗实习,与企业人员并肩作战,这样才能真正与企业融合,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获得一手资料和经验,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案例,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每位专任教师至少与外贸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有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的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三是聘请外贸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培养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專业人才,特聘请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行业专家、企业技术能手、管理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担任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增加学生了解企业业务流流程、熟悉企业的机会,真正建立了一支校企互通、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四是鼓励有教育情怀的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与学生座谈、讲座,分享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介绍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就业的困惑,增强学生本专业的认同感,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导,“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以外贸骨干为兼职教师、教授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团队。
  3.4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制定评价标准过程中,应根据职业岗位各个工作环节的岗位要求,以及专业和课程的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采取了过程考核、多元参与的考核方式。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课程建设中也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考核过程中,应采取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专业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专业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在每次实践结束时,根据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其次,学生应根据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表现以及专业教师提出的实践要求和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互评,及时总结实践中的优、缺点,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书面的实践总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该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行业企业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求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涛,王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建设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7).
  [2]郑军锐,李慧.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8).
  [3]唐学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职教研究,2015,(27).
  [4]乔森.浅论“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7,(2).
  [5]严双.地方农林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3).
  [6]崔艳芳.广东经济转型升级视角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7]缪琨.基于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8]刘尧飞.基于独立学院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7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