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庆霞 陈飞羽

  摘 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通过对桐城市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实地调研,运用案例式就欠发达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人力资源不足等制约因素。针对于此,从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党建引领、强化产业支撑、注重资源整合、打造农业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0-0014-03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党和国家农村工作的指南。桐城市委市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立足自身特点,明确发展思路,扎实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但桐城农业农村发展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何解决好桐城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鉴于此,笔者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对桐城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作了专题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桐城市农业发展现状
  桐城市地处安徽省中部,面积1 571平方公里。境内有山区、岗地、平原三大地形地貌类型,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农业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农业是该市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桐城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持续扩大。2017年底,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4.7万亩,流转率为71%,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已形成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园林、棉茧等特色产业。先后被国家和安徽省表彰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安徽省绿色食品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一)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5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20万亩优质油菜生长基地,高标准农田面积44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2万亩。主要农用率达91%。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8亿元,粮食总产达到44.8万吨。
  (二)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7年底全市拥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家,其中国家级3家、安徽省级20家、安庆市级76家。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商标达200多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安徽名牌产品8个、安徽省著名商标18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0个,家庭农场533家,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178个,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稳步增长,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
  全市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休闲农业、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三产服务形态,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园入选国家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目录,2017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亿元。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安徽省级2家。粮油、畜牧、茶叶、园林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初步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态。
  (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落实好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土地承包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农村“三变”改革启动,2018年底全市46个村完成“三变”改革,实现分红800余万元。涌现出双港镇龙山村学堂组、黄甲镇石窑村和桐城市兴农油茶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村“三变”改革典型。
  二、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这些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得到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缺口还很大;旱涝保收土地较少,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较弱。就笔者调研来看,桐城市也和全国一样,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桐城市的两大水库镜主庙和牯牛背都是修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是为农业灌溉服务的,现已成为城区饮用水源。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和道路建设,原来的引水渠已基本不复存在。
  (二)农业投入有待提高
  近年来,中央不断增加农业方面的投入,加上市县逐年增加的投资,缓解了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但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笔者走访范岗、孔城等乡镇以及市财政局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而上级财政对非贫困地区农业投入有所减少。自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重点工作中心的转移,脱贫攻坚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整合大部分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这样对非重点贫困县农业投入就显著减少,一些三年连续实施的支农项目,只实施了一、二年就停掉了,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等,有些支农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比下达的计划少。另外,农业经济缺乏金融支持,农民除在信用社获得小额贷款外,在其他机构很难获得金融支持。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桐城市农业当前的产业主要为传统的种植养殖业,简单粗放,如种植业仍以水稻等农产品的原始加工销售为主,在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种植方面开发不够,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众多,但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少数有资源的村发展起了林业、旅游业,但业态层次不高,与现代农业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也还有限。
  (四)农业人力资源不足
  农村“一懂两爱”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乡村大量青壮年及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劳动力不断转向非农领域和城市就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则明显呈现出老龄化、教育水平低的特点。目前桐城种植大户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种粮大户中年龄50—60岁的人群近一半,中小学文化程度的近90%,绝大部分被雇参与农业劳动人员的年龄为60—65岁。另一方面,農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网络虽然覆盖但网速不行,道路虽然通了但还不是四通八达,卫生环境依然较差,教育医疗虽然有但提供产品的档次和水平难以满足需求等等,人才“不想”回流[1]。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桐城市农业农村发展存在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投入有待提高、产业化程度低、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基于桐城农业农村发展状况的调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规划先行
  笔者走访村庄中,不少地方房屋建设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想建哪就建哪,想怎么建就怎么建;特别是那些原本具有乡村风格的老房子被盲目拆毁,失去了原有的乡土特征。乡村振兴必须规划先行,重点做好基础设施、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对农村建房要统一指导,进行科学规划和改造,在“美”字上做文章,做到既具有整齐划一的总体风格,又因地制宜、独具地方特色;对于旧房要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恢复院落原貌,原汁原味保留旧屋古朴的风格,留住乡愁。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针对乡村实际,做好乡村道路、用水用电、网络信号覆盖、公共活动场所等设计。做好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激活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在规划过程中,还要注意明确规划主体,强化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2]。
  (二)强化党建引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前沿阵地,是团结乡村居民,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尤为重要。通过党建引领,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建设美丽乡村;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引进外来企业;推动农民就业,保障农民权益[3]。
  (三)强化产业支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培育当做乡村发展和振兴的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立足实际,推进农渔、农林复合经营,林下经濟、稻渔共生、休闲采摘等,形成农产品横向发展、产加销全产业链纵向融合。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桐城绿茶、水产品、苗木花卉等具有区域优势和竞争力产业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三是依托桐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打造特色产业精品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养生、艺术观赏、科技教育等深度融合。四是充分利用桐城市作为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市)的良好电商基础,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向农村三次产业生产、收储、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领域渗透和应用,促进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4],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四)注重资源整合
  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政府要高度重视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研究制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分年度实施方案。要明确规定资金整合范围和整合项目,如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四好农村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在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统一调配、统筹使用,避免一哄而上、重复投入,发挥每一分钱的最大效用。
  (五)打造农业品牌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坚持产业兴村富民,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农产品质量品牌升级,加大小品种、小品牌整合力度,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率。扩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实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集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进一步做好桐城小花、桐城水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基础上,继续扩大农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组织好桐城市展团参加名优农产品交易会,将更多的桐城市农业产品推销出去。同时,还要围绕蔬菜、畜牧、茶叶、蜂产业等优势产业,挖掘现有特色农产品生产潜力,提高潜在特色农产品生产能力,打造更多的“三品一标”农产品。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汇聚一批科技、规划、教育、医疗等行业的优秀人才到基层一线干事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首先,强化政府职能,健全农村人才工作机制。地方政府作为农村人才工作的直接领导者,要通过调研实时掌握农村人才情况,成立相应的农村人才管理机构,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农村人才工作机制,强化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协调[5]。其次,出台人才引进特殊补贴、创业支持等优惠政策,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住房、子女就学等配套服务建设,吸引、留住更多的非本土、非乡村人才参与农村建设发展[6]。再次,加大乡村人才培养力度,重视“土专家”“田秀才”,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文化能人等本土人才,提升“三农”工作者的水平、素质,打造出一支专业的乡村振兴人才团队,破解乡村发展的各种困境、困局,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山发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J].青海农技推广,2019,(2):13-17.
  [2]  刘桂才,李想,呼亚杰.一个村庄的乡村振兴路径[J].农村工作通讯,2019,(4):47-49.
  [3]  赵岩.打造乡村振兴的党建“引擎[J].人民论坛,2018,(11中):70-71.
  [4]  汪恭礼.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18-127.
  [5]  李宁.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人才强农战略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95-96.
  [6]  罗俊波.推动乡村振兴需补齐“人才短板”[J].人民论坛,2018,(10下):72-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9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