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宫丽华
摘 要:应用型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人才保障。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普通高校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一些高校逐渐朝着应用型院校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应用型院校必须积极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并大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全力提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与经济转型期社会发展更好的融合,争取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简单分析了应用型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应用型院校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两个方面探讨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课程建设;策略;创新素養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3.050
0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中对高等教育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虽然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学生并不能够完全胜任企业的相关工作,难以发挥其自身价值。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国教育领域积极进行了应用型院校的建设。在应用型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课程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用型院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从多个角度全面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并加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进而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1 应用型院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应用型院校发展还不够成熟,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一些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为应用型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仍然严格根据传统的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内容教学,缺乏课程设置的创新性。此外,应用型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及自身的学术建设要求,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一些应用型院校在特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较为匮乏,并没有突出办学优势,同时,一些课程实践性不强,缺乏实践环节,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教学方式待优化
应用型院校与普通院校存在一定差别,其更加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教师不仅要熟知专业领域的知识,更要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从目前情况分析,应用型院校的一些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灌输式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理论方面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并且在多媒体设备和实验平台等方面的教学利用呈现不足,进而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3 人才适应性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等各行各业加速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构筑,市场竞争压力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应用型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快速融入社会、及时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但是,从目前情况分析,一些应用型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缺乏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进而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适应性较差,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能力薄弱。此外,现代社会更加需要具有创新素养的人才,然而一些院校在这个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局限、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2 应用型院校课程建设策略
2.1 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对于人才培养发挥着基础规范作用,应用型院校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以就业为导向,从各类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出发,调查相关行业的岗位技能要求,进而确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明确课程的重点理论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目标;第二,明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要始终坚持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和理论模块进行提炼和精选,设置具有教学特色的专业课程,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活动;第三,与企业进行联合设计,应用型院校要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参照企业意见,制定课程培养目标,共同分析专业课程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实现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应用型教材的开发;第四,坚持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的自主权,并广泛调查学生建议和意见,满足大数据时代下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应用型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不仅要注重专业方面的教育,更要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水平,将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类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2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应用型院校要积极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职业技能、学科知识、发展能力等方面优化教学内容:第一,应用型院校开展教学工作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从生产、科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学内容要具备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使得知识点以及概念性问题更加清晰,并有效结合学科发展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成果,进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有效利用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终身学习的热情,进而为以后课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内容中多融入一些实践类、探索类的教学任务,科学制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提升实践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满足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 2.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应用型院校的教学重点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以及执行者,需要积极应用先进的课程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应用。应用型课程的建设的一项关键工作就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全面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应用型院校在教师招聘环节就需要提高重视程度,聘请具有一定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时,应用型院校还要加强教师素质的后续培养,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积极开展专业讲座,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另一方面,学校要根据不同专业与相关行业的企业组织学术交流,让教师能够与专业的技术人员或者工程师进行知识和技能交流,并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具体的岗位参加实践工作的机会,让教师能够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此外,应用型院校还可以聘请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4 搭建科学的显性课程平台
应用型院校要搭建科学的显性课程平台,对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显性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识课程,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知识培训、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并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实现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第二,专业核心课程,具体指应用型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符合学科特色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等课程,通过此类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拥有本学科专业的项目开发或管理方面的素养和能力,为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三,技能实训课程,该类课程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其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 应用型院校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应用型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精神和灵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围。首先,将创新素养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实现创新精神与校风、学风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充实学校的教学文化,突出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学生熟悉且喜欢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精神的传播,实现线下活动与互联网等线上活动的相互促进,例如,利用QQ、微信、微博、贴吧等进行“创新青年”评选活动,通过学生周边的创新事迹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最后,校园文化要与应用院校所在地区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要与时俱进,结合地区的创新发展精神,整理应用型院校重点专业的社会创新案例以及创新人才的资料,在校园内部进行专题讲座,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以校内宣传栏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到创新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价值。
3.2 健全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可以全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开创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院校要改善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健全教学评价标准,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优点,有利于因材施教,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评价内容上,要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多层次的评价,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并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从而使得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在评价主体方面,不仅仅要学校方面的评价,更要积极调动家庭、企业、学生等评价主体的参与热情,进而提升评价的普适性;在评价指标方面,需要注重各类评价标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同时要结合其他应用型院校以及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进一步明确评价指标;加强“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应用型院校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考核,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过程监控,将考试、学科竞赛、实践训练、课题研究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并设定相应学分,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学分置换。
3.3 积极组织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组织课余活动的基础单位,也是学校进行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阵地。应用型院校团学工作者要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以及在社团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并进一步优化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应用型院校的团学工作者要积极组织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并加强社团的团建工作,提高对学生社团负责人以及骨干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积极发挥带头和模范作用。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组织一些电子类兴趣社团、文学创作社团、艺术创作社团等,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在社团活动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充分挖掘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此外,应用型院校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方式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多途径联合共建学生专业社团,深度拓展“互联网+”环境下新经济模式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转变思维、跨界融合,自我革命、发挥创新力量,增强学生的主动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3.4 推动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开展
学科技能竞赛是应用型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应用型院校要构建以“创新创业”类竞赛等为龙头,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专利申请、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平台,丰富校园学术氛围,激励学生求知求是愿望,推进应用型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参加学科专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参加具有应用型特色、专业化的高水平赛事,发挥学校各学科专业优势,在校内建立各级各类竞赛库、创新专家库、双师型师资队伍,规范竞赛管理机制,结合各类学科专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在校大学生竞赛参与率、获奖率;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大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水平高、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依托开放性实验室、校内外各类实训活动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助力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等院校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应用型院校要抓住发展机会,从多个角度加强课程建设,并重点进行特色鲜明、水准一流的课程建设,进而突出应用型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教学优势,同时,还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创新素养的培育工作落实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化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相丽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3):191192.
[2]田勤思,曹杰,黄志玉,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09111+123.
[3]周永平,杨鸿.职业院校学生创新素養及其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4):910.
[4]刘丽梅,张英良.建设应用型课程实现新建本科院校转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05):7276.
[5]杨士军.课堂应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主阵地[J].现代教学,2013,(04):47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1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