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晓娜

  摘要:为不断提升的教学质量,吉林工程职业学院利用网络课程软件,开发具有农业类院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并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资源共享,形成“双线”培养机制,同时合理地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构建出一种创新型的“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与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阐述了创新型“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构建实施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的翻转课堂;“双线”培养机制;“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2018ZCY16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S43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9.18.055
  1 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
   近年来,许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并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1]。例如,许多院校,依托“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力量,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尽可能地缩短学校培养内容与现实岗位需求的距离[2]。然而,许多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基础技能也不过关,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欠缺[3]。
   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在校培养时间和教学资源来实现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培养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建立了“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改革计划[4]。例如,传统的“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中师生互为主体,共同发展,这是主体性教学的内在要求,但这种有效的互动往往会因为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资源单一以及教学设施的落后而受到限制。
   而在本研究中,依托了“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力量所带来的便利,将翻转课堂融入“双主体”互动教学之中,建立一种真正适合新时代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 创新型“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教学模式发展在新途径,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进行直观性和集中性的共享。
  2.1 “双线”培养机制的建立
   以通识类选修课程《黄帝内经》为例,来阐述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施“双线”培养。
   在创新性教育精神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黄帝内经》作为通识选修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利用多种移动教学软件,制定合理的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教学周期短,专业课比例重的问题,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利用 “线上课”和“线下课”两种形式同时进行授课,这样做不仅能够兼顾课程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在“线上课”部分更是利用超星、智慧树、蓝墨云班课等手机授课软件,让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授课时间和授课地点,通过手机来观看和学习課程视频、下载感兴趣的课程学习资料、进行测验和完成作业。
  而“线下课”部分则采用传统的“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联系“线上课”所介绍的知识,联系实际,师生共同设计和完成课程的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创新型“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体验[5]。
  2.2 “翻转课堂”中的技能训练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我们整合了现有的教学资源,建立具有现代化科技检测仪器的大型实训室,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联系线上、线下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应用性极强的实训项目,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教师布置实践任务后,学生在课下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制定相应的任务方案,并按照小组的方案进行实践,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实践的过程是否准确合理,进行实时评价。在这种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实践课堂中,同时实现了两个层次的翻转,即学生与教师主体角色的互换,教师变成了任务设计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成为了任务实施的主体者,很好地体现了“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开发相应的精品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种更具有实用性和竞争力的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共享,创新性地引入了“双线”的培养机制,实现了课上与课下,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两个“翻转”。未来,将针对这种模式在实践过程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改革,进一步提升其有效性和普适性。
  参考文献
   [1]赵天宏,王岩,朱先进,曹莹. 《生态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农业院校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04):126-129.
   [2]吾斯曼·吐尼亚孜,宋微,张喜春. 农业院校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11):.290-291.
   [3]隋艳伟,宋娟,孙智.基于“双主体互动式”的教学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1(01):201-202.
   [4]息李红,王春枝,贺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0):15-17.
   [5]陆彩霞,张谊和.服务于“双主体”课堂教学的“双主线”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20-23.
   [6]许国平. “双主体”教学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10):361-363.
   作者简介:李晓娜,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和性能检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16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