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探讨学生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来讲,人这一生最核心就是要处理三件事:职业、合作和婚姻。学生也一样:职业,关乎生存问题;合作,关乎更好的融入社会;婚姻,关于生命的延续。如果处理不好这三件事,学生们将在踏出校门之后感到极度不适与挫败。从对学生行为模式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逆合作”的现象:花大量时间沉迷在网络世界,学生与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在减少。本文旨在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探讨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以期能更好地应用于未来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个体心理学 学生管理
  
  一、个体心理学理论根基
  从个体心理学来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就不得不面对三个最基本最核心事实的制约:
  第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生活在资源并不那么充分的星球上,并不是我们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为了让我们自己的生命,以及为了让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我们必须十分努力地寻找方法来解决“资源并不充分的星球”的限制。这就是我们的生存事实。
  第二个事实就是:我们自己并不是这个星球上的唯一人类成员,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和他人发生某种交集。由于单个人是极其脆弱的,我们无法仅仅通过自己来完成大多数的目标。试想一下,假如你自己一個人在非洲的大草原,那里有狮子、猎豹等猛禽,你如何自我保全?即使是在环境相对安全的长江流域,一个人怎么面对温饱、疾病?所以,相比复杂的环境,我们个体是极其脆弱,我们必须彼此依靠、彼此合作才能保全并延续。如果一个人想仅仅通过自己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失败和死亡。这样人类的生命也无法延续。所以,个体的人,为了自己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在社会生活中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动就是与别人产生联系。
  第三个事实就是:人类有两性之别,人类生命的延续必须依赖这一种事实。由于两性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必然要面对和处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这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用更贴近实际生活的语言总结上述三个事实就是:第一,如何获取一份职业,使得我们得以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第二,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处合作,并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第三,如何处理两性有别延伸出的爱情、婚姻关系。最终,我们面对的就是职业、社会与性的核心问题。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每个人对于上述三个核心问题的反馈,都暴露出了他的生活状态以及深层次对生活的理解。
  假如一个人的职业不理想、朋友很少、爱情生活也不顺利,那么他就会发现他处处到遭遇束缚,他与同伴接触就很艰难。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判断,生活对他而言充满挫折,他的生活圈子也一定很狭小。最终,他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另外一种情况,假如一个人工作很顺利、朋友也很多、爱情也很美好,他的生活圈子广而且充实,那么,他一定觉得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觉得一定可以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他呈现的状态一定是自信满满,并主动与外界接触,以期与同伴携手共进。
  二、高校大学生“逆合作”现象的存在与原因分析
  第一个“逆合作”现象就是大学生逃课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课堂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最重要的一次提升,也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老师通过课堂教授学生普适性的学习技能、以及工作技能的理论基础,但越来越严重的逃课现象,使得这一关键环节遭遇严重冲击。
  根据数据统计机构2019年最新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一万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30%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逃课,当然不是说这30%的学生每天逃课。在统计的逃课原因中:60%是在寝室休息娱乐,有因为天气原因不去上课的,有意志力薄弱不想起床的,有直接在寝室上网、打游戏的;在校外做兼职的占16%;其它还有参加学生会以及社团活动的、逃课去打篮球踢足球的,也有身体原因不适未请假直接逃课的;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在图书馆、自习室自习,准备自考、考研或者备考其它证书的。
  第二个“逆合作”现象就是学生的行为模式有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诱导下走向自闭的倾向。本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作为新兴技术极大提升经济的运行效率,也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吸收其优点,积极利用其优势,快速获得最新的资讯信息进行学习提升,更多是利用其打游戏、看视频电影、聊天、网购、看小说等。只要有空闲的机会,就会拿出手机,进行碎片化的时间消耗。当然,这一现象也不是只有学生独有,比如,我们在城市的地铁上,你可以看到99%的人都在盯着自己的手机,很多时候,身边有年老的乘客、孕妇和小孩,他们也看不见。学生之间的自闭,以及地铁上的互不关心,久而久之会导致整个社会合作意识的淡化。
  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来讲,上述这些“逆合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缺乏对生活本质的认识、缺乏广泛性的合作精神。由于人类个体相对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一场山洪、一场泥石流可能就会导致很多生命的终结,即使是单独遭遇猛兽,人类依旧脆弱。所以,为了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延续,我们必须彼此依靠合作。人类掌握的大多数技能,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同事,甚至是先贤古人等的直接或间接传授而获得的。在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三件事职业、社会与婚姻中,都需要合作,才能融洽处理。很显然,大学生中越来越严重的逃课问题,首先就没处理好关乎自己核心生存技能构建的问题,其次也没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他们并没有意思到合作对他们的整个生活能力构建有多么重要;他们仅仅考虑到当下所做事情对于自己的意义,而忽视或者是看不到他们的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和冲击,推而广之,当你的存在对周围、对社会没有意义的时候,那你作为社会成员也就没有了意义。
  2、逃课、陷入互联网游戏等脱离学校主流活动的“逆合作”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他们在课堂上、在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相处中没有获得感、缺乏归属感,他们不胜任那样的处境,所以选择了一种潜意思逃避、自闭的行为模式。当他们在虚拟游戏中,拿着他们手中的武器征服“众人”、打下一片“锦绣山河”时,他们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体会到某种“胜利”之后的愉悦,也就体会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但这些意义都自属于他自己的感受,落实到现实生活中,这几乎是毫无意义。当我们的大学生没有意思到,他的重要性是依赖于他在团队、班级、家庭甚至是社会中所能做出的贡献来决定的时候,那么他们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三、修正大学生“逆合作”现象的举措
  1、持续的、重复的理论宣导与配套的团队实践活动相結合,让他们知道并体会到“合作”对他们自身的意义。
  持续的理论宣导,可以通过班会学习等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走进寝室与大学生进行近距离交流谈心形式进行。有人可能会说这样做没有意义,难以见成效。但实际上这是必经过程,因为所以“逆合作”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大学生们并没有认识问题的根源,潜意识里面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对自己有这么重要的破坏力。但想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的确不可能,需要不断重复刺激。中国古话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在宗教教育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种不断重复教育的惊人效果。教徒都被要求每天诵读经书,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大量的教徒不仅相信,而且更是在实践行动上也做出了改变。所以,重复的、走进心灵的宣导教育是可行并必要的,当大学生们从心灵深处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逆合作”行为的危害之后,他们的行为模式也是可以被修正的。
  除了知道之外,还要让大学生们体会到“合作”对他们的意义,让他们在现实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某得某种成就感。比如,学校可以更多地组织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的集体活动,比如户外的素质拓展,类似于搭人墙、趣味接力跑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每个大学生能其实感受到自己在参与其中,也能感受到团队中的合作,自己为团队贡献了力量,当完成了团队目标之后,存在感、成就感、满足感都会应运而生,在这些正向因素的刺激下,大学生们的行为模式可以被不断被引导和重塑,他们就会更容易离开自我保护的寝室,他们也会更容易从虚拟的游戏中抽离出来。除此之外,通过这些活动,也能不断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校生活中合作更容易。
  2、重点个体的单独沟通辅导,帮他们重塑自信以及应对问题的能力。
  从个体心理学研究,我们发现所有大学生“逆现象”的产生,大多都源于他们没有能力很好的应对校园生活。假如一个学生,成绩不好,在课堂上难以完成老师给出的测试,在课后也难以完成作业,那么参与课堂无疑对它来说就是痛苦的,而选择逃避就成为了他的必然选择,不管是打游戏还是睡觉;假如一个学生朋友很少,一般也就意味着他与他们相处能力的薄弱,他会发现与同学接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最终,可能拿出手机跳进自己搭好的保护圈。
  所以,针对一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大学生,就需要单独深入沟通,找出他们问题的根源。虽然自卑、自私、缺乏责任感等行为主要源自儿时的家庭养成,或被忽视,或被溺爱等等,这些行为模式就被带到了校园。老师们需要更深入了解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对于被忽视的,给予更多的关爱,对于被溺爱的,引导他们学会分享与合作。找到他们的优势项,让他们在优势项上获得信心,并逐步扩展到其它地方,比如学业、团队活动等等。
  最终目的,教育引导学生走出“逆合作”的自我保护圈,积极构建专业技能、主动与周围融合,为他们走上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 1895年.
  [2]《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Alfred Adler. 1932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3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