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STEAM教育中A的现状及展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琼

  摘 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竞争力的21世纪,迫切需要从STEM教育转化为STEAM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着重梳理了STEAM教育发展的三个研究阶段以及研究热点;阐述了对 “A”的研究可分为狭义内容与广义内容及发挥的四度价值;探讨了国内STEAM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国内的现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STEAM教育;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90
  1 什么是STEAM教育
  STEAM教育即: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MATICS)等五门学科知识的多元化交互式教育理念。在21世纪,信息技术成为主要竞争力,STEAM教育以提升创造性思维与解决超范围的高阶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国内steam教育中A的阶段梳理
  2.1 由stem教育转向steam教育2008-2013年
  陈超在2008年《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与启示》中提到了STEM教育,文章从技术层面剖析了美国为推动大学生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培养适合21世纪竞争需要的人才,但论文未对STEM教育进行主题式探究。自此之后,我国对于stem教育研究的关注逐年递增。从CNKI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的是对各国(特别是美国)界定什么是STEM教育以及STEM教育的时代背景、社会政策、学校课程与教学。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阳明全发表的《美国当代的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政策、理念与行动》从美国多次课程改革的历史出发,梳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国际背景,美国科学教育发展在政策、理念与行动的有机整合下,怎样赢得全球竞争的金钥匙,分析出STEM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这个阶段对于STEM教育的研究处于转变期。只是对欧洲STEM教育进行追本溯源及概念界定等方面,还没有和我国的教育实践发生关联。
  2.2 正式提出STEAM 教育2013年-2017年
  我国对STEAM教育的研究始于2013年,这一时期我国学者探究STEAM教育的综述性文献发表数量稀少。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主要介绍教授亚克曼(Georgette Yakman)及其研究团队在STEM教育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了STEAM教育框架,构建出STEAM教育过程卡,并且阐释了STEAM教育五个学科间的内部联系,提出STEAM教育应以数学为基础,以Engineering和Art为视角阐释Science和Technology,用跨学科交互式的教育理念整合多种学科内容,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输送技术性创新性具优的人才资源。2015年10月第三届中小学STEAM教育大会,研讨了教育设备与STEAM教育理念的融合,如机器人,开源电路板, 3D打印机在真实课堂的实践,STEA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辨析。
  从宏观来看,这个阶段是STEAM教育的兴起时期。截至2017年之前,相关文献研究大量增加。但从研究内容来看,聚焦于STEAM教育的实现途径,学者对创客教育、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人们只是将STAEM教育作为STEM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未深入考究STEAM教育中“A”的獨特作用。
  2.3 对A 认识的深化 2017年-至今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把STEAM教育列为新课标标准的重点内容之一。仅在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以“STEAM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就有110篇,比上年增加了一倍之多。尽管对于STEAM教育中ART的研究文献仍然较少,但是研究者不再仅仅关注欧洲各国STEAM教育的实施情况,而将目光逐渐转向STEAM教育中ART对STEAM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致力于探索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STEAM教育之路。如,2017年魏晓冰等人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的《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诠释了STEAM的背景,介绍了STEAM 教育下学科整合的教育框架,说明了以跨学科的方式指导教学,形成金字塔形状。转变了以往认知中五个学科是独立分散,向上叠加的,强调了学科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交融互通的圆形叠加,提出了每个学科的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2018年9月《从STEM教育走向STEAM教育:艺术(ART)的角色分析》中,分析了STEAM教育中“A”的五种内容,传递了六维理念,发挥了多方面作用。更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阐释了STEAM教育中ART的支撑框架,并尝试建立辅助式整合、平等式情感式整合等多种整合模式,并进行案例实践分析。
  在此阶段,学者们对STEAM教育中ART角色的进行积极探索。虽然不少研究也只浮于艺术学科表面,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实施方案,但ART融入STEAM教育的必要性必须性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3 国内STEAM教育研究中对“A”的研究热点
  3.1 ART的内容与价值
  “A”是STEAM教育中的Arts的缩写,一般译为艺术。 “A”的具体内容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从狭义的“A”来看,可分为五个方面:(1)精致艺术,又称美术,包括美术、戏剧、音乐、摄影、雕塑、建筑等多个方面。(2)人文艺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使用哲学、历史、逻辑等思维方式,以达到解放人的智慧。(3)语言艺术,运用书面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此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4)手工艺术,是指手工技艺与艺术创新相结合,培养了人们对工具、材料、创造理念的协调统一,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5)肢体艺术,包括舞蹈、杂技、武术等,是依赖人类肢体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广义的“A”来看,可分为四个方面:(1)艺术的可视化过程,在即将来临的信息识图时代,急需找到将科技中庞杂的数据、信息以符合当代需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艺术则通过其特有的可视化特点—转化庞杂的信息与数据。(2)艺术的设计思维,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偏向使用价值的科学技术与偏向美感价值的艺术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完成既具实用又兼顾美感的作品。(3)艺术性诠释,在化学、物理发展到现今,能有各种物理概念与化学公式去解释极大的物质空间与极小的量子空间。而艺术性的诠释思维则提供了迥然不同的思维方式。(4)大艺术视角,说明艺术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工程,数学等多个方面进行包容,汇通。强调了STEAM教育的跨学科性与多元性。国际上从STEM教育发展到STEAM教育已经成为科学教育的主流意识,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了“A”在STEAM中的价值。我们也可将“A”的价值归结以下三个方面:(1)有利于理解力的发展,艺术为学生提供了截然不同的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以艺术的可视化过程帮助学生可视化学习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晦涩的科学概念并有兴趣探索研究。(2)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提升,科学属于逻辑性思维,通常是由逻辑驱动的右脑掌握;艺术属于发散性思维,通常是由创新驱动的左脑掌握;当两种思维碰撞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更有助于解决各种难以工科的难题。总之,将“A”融入STEM是为了将更多的创造力融入学习生活中。(3)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融入ART教育有利于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专注力,促进学习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与时俱进不可或缺的能力。   3.2 ART应该放在哪里?
  长久以来,艺术与科学被默认为毫无关联的两个领域,人们把艺术边缘化认为是花无用处的但把科学置于首位。STEAM教育的兴起似乎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平等对话,实则不然, STEAM教育现今面临的首要挑战——艺术该如何安放 。在转化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如何将“A”融入STEAM教育和有“A”的STEAM教育怎样区别相似的STEM教育是两个关键性问题:(1)STEAM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的广阔视野,更对现任教师的多学科知识技能提出重大挑战。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与各学科的联系自身含糊不清。(2)艺术在STEAM教育中仅仅被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美化功能是不正确的。在课程中随意将艺术作为“调味剂” 随意加入,显然这是对STEAM教育的本质的误解。
  4 国内STEAM教育中“A”存在的问题
  4.1 ART课程资料与设施不健全甚至匮乏
  当前Steam教育在实际推行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于:Steam给教师提供了宏观的教育战略眼光,但却没有指明实现战略的具体手段。具体而言,我国ART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明显不足,如没有专业的课程教材、完善的课程实施环境等。没有专业的课程教材甚至无法开课。另外,对于ART教育课程这类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支持其实施的环境仍有欠缺。 国内学校信息资源数据库体系不健全且建设质量 也存在差异,有些建有教学资源库,但内容匮乏,徒有其表,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些院校由于资金、人力等限制因素并未设有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系统。种种情况都制约着STEAM教育的研究进度和深度。
  4.2 ART教育课程评价系统不完善
  在国内,不像传统课程评价体系那样有具体可视的行为评价标准,ART实践课程中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及课程中学生的各种隐性因素,给教师实施课程评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课程评价中教师对于学习者的评价准确性不足,学习者在课程中的隐形行為未得到重视甚至被忽视,造成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不够有效、具体、全面。
  4.3 国内STEAM教育中“A”的未来展望
  依据国内STEAM 教育现状与政策,本论文就国内 STEAM 教育中“A”的发展进行以下展望:
  (1)以实践案例为中心开发课程资源,搭建电子书包平台。
  ART学科已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分散,还未形成系统。ART课程资源开发应以案例为中心,发掘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构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在建构过程中积累经验,整合出课程资源建设应遵循的模式和原则,并辅助以电子书包等工具。将ART课程资源制作成独立的、可复制共享的移动学习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间因资金、硬件设施不足等因素带来的发展差距。
  (2)在ART 中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STEAM教育中ART在评价体系中有明显的不可视性。因此传统的纸笔考试并不适合。 ART 教育需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基于真实情景的评价;考察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面对问题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应变能力与决策能力。②基于计算机的评价;既能多角度多类别考察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又大大降低学生接受评价时所承受的压力,提高评价的准确性;③基于作品内容的评价;考察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是否具备完成作品的基本能力,以及考察学生作品中体系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陈超.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战略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48-50.
  [2]杨明全.美国当代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政策、理念与行动[J].比较教育研究,2011,33(10):86-90.
  [3]张宁.澳大利亚中小学STEM课程概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45-48.
  [4]赵慧臣,陆晓婷.开展STEAM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访美国STEAM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亚克门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05):4-10.
  [5]李小涛,高海燕,邹佳人,等.“互联网+”背景下的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01):28-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5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