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创新路径、人力资本异质性与 中国工业创新绩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利用2008~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系统GMM法,在讨论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推动中国工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实证结果显示:从推动创新绩效的角度,东部地区工业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本与自主研发路径相匹配;中部、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本与技术引进及模仿路径相匹配。
   关键词:技术进步路径;人力资本异质性;创新绩效
   改革开放40年来,借助于初级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廉成本比较优势,中国工业尤其制造业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然而直到今天发达国家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仍然掌控着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导致中国工业在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领域仍然依赖进口和外商投资。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要求中国工业企业选择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促进创新绩效提升,以摆脱对发达国家核心技术的依赖,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一、文献回顾
   技术创新路径指技术创新的实现方式或新技术的来源,它可以被划分为以技术引进、进出口技术溢出、外商投资技术溢出为代表的外源型路径和以二次研发、自主研发为代表的内源型路径(tkinson,1969)。选择与自身要素禀赋与创新能力相适宜的技术创新路径可以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例如拥有较强技术吸收消化能力的企业适合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购买,利用模仿创新完成技术创新(张莉侠等,2018);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适合选择自主研发路径对高端技术进行创新(宣昌勇和唐成伟,2012);对于仍依靠“人口红利”与简单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较落后地区而言,代工厂与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FDI技术溢出快速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刘冬冬等,2017)。
   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构成地区技术能力的核心。依据传统的要素禀赋论,技术创新路径必须与人力资本水平相匹配。根据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大的特征,部分学者研究了中国各地区产业基于人力资本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问题,但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例如,杨俊(2007)、孙鲁云(2017)认为中国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水平与技术引进路径相匹配,而杜伟(2013)提出中国人力资本没有显著提高技术引进对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钟优慧(2016)运用DEA-Tobit方法得出东部地区省份人力资本水平与自主研发路径相匹配的结论,而夏良科(2010)利用Malmquist指数证实中国整体人力资本水平没有有效利用自主研发投入。
   现有的文献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原因可能是忽略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按照所拥有能力类型的不同,人力资本可以被划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刘智勇和张玮,2010)。进一步,创新型人力资本又可以被划分为制度创新人力资本(对应的社会角色以组织管理者为代表)和研发人力资本(对应的社会角色以研发人员为代表)。上述分类中除研发人力资本外,其他类型的人力资本都可以被归为非研发人力资本。研发人力资本与非研发人力资本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领域,研发人力资本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有能力直接利用创新与研发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直接拉动作用:例如某地区研发人员的数量和研究能力决定了该地区对先进技术的借鉴、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非研发人力资本并不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其更多地通过为研发人力资本提供适宜的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提升起间接支撑作用,它构建了地区创新能力的环境和基础:拥有高水平的非研发人力资本企业可以促进组织运转效率以支持研发部门的活动,建立崇尚创新和学习的组织文化,充分发挥非研发人力资本对研发人力资本的替代作用(杨百寅等,2013)。本文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研发人力资本与非研发人力资本进行实证研究,在讨论人力资本异质性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推动中国工业创新绩效提升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8~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由于相关数据不全,剔除西藏自治区)。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创新绩效(INOV)。用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三项专利申请总数之比衡量。
   2.解释变量
   选取技术引进及模仿、外商直接投资和自主研发三种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用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之和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表示技术引进及模仿(fti);用外商股权投入占实收资本的份额表示外商直接投资(fdi);用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衡量自主研发(rd)。用各地区规上工业企业内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与全体从业人员数量之比衡量研发人力资本(hr);用地区规上工业剔除研发人员后的员工总数与其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乘积衡量非研发人力资本(L)。
   3.控制变量
   用固定资产净值与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之比衡量人均资本存量(ak);用总产值与企业数之比衡量企业规模(esc);用出口产品收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衡量经济外向度(ex)。
   (三)计量模型设定
   借鉴李光泗和沈坤荣(2014)的处理方法,构建创新绩效与其决定因素變量的关系等式,具体可以表示为如式(1)形式。该式表达的是创新绩效主要受技术创新路径(TP)、所在行业特征(TC)和技术能力(SK)影响。
   创新绩效不仅是衡量技术创新成果的指标,经验表明,在创新绩效产生的同时技术资本也会得到积累,这将有利于下期的创新活动的进行。简言之,本期的创新绩效应当与前期的创新绩效相关,应当将创新绩效变量的滞后项纳入模型。为消除将创新绩效滞后项纳入方程所带来的内生性影响,本文拟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法进行回归。对式(1)两侧取对数并按具体影响因素展开可得式(2),其中u(i)代表个体差异,∑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的集合。    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路径投入相结合的过程中。相应的,技术创新路径投资也通过人力资本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绩效,即两者联合影响创新绩效。可以通过构造人力资本变量与路径变量的交互项以体现这种联合影响。分别对非研发人力资本l与研发人力资本hr取对数,记为L、HR。令L和HR与技术创新路径变量做交互项,得到式(3)、式(4)。
   三、实证结果
   参考李平等(2014)的研究思路,当地区工业研发人力资本HR和非研发人力资本L与特定技术创新路径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为正数时,说明地区整体人力资本与该路径相匹配,构建以该路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路径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本地区工业企业人力资本优势,从而高效推动创新绩效的提升。
   考察东部地区层面,研发人力资本和非研发人力资本与自主研发的交互项系数均显著且为正数,说明东部地区工业选择自主研发路径会带来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自主研发与东部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相匹配。考察中部、西部地区层面,两类人力资本与技术引进及模仿对创新绩效的联合作用同时为正,说明技术引进及模仿路径与西部地区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相匹配。
   四、政策建议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环境严峻且多变的今天,中国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为实现中国各地区工业尤其制造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东部地区工业企业应当充分利用自身拥有大量高质量研发人力资本与非研发人力资本的优势,积极构建以自主研发为主的技术创新路径体系,对外代表中国工业最高技术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对内成为带动国内整个工业体系技术进步的模范。中部、西部地区工业企业应清晰的认识到与东部地区工业在整体人力资本水平上的差距,建立以技术引进及模仿为主的技术创新路径体系。在技术模仿中提升自身对先进技术的吸收与消化能力,积极接受东部工业企业带来的技术扩散与技术溢出效应,利用技术获取成本低、研发投资弹性大等追赶优势实现与发达地区的技术收敛。
   参考文献:
   [1]Atkinson A B,Stiglitz J E.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The Economic Journal,1969(315).
   [2]刘冬冬,董景荣,王亚飞.行业特征、要素禀赋结构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实证检验[J].科研管理,2017(09).
   [3]刘智勇,张玮.创新型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理论与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1).
   [4]李光泗,沈坤荣.技术能力、技术进步路徑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03).
   [5]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7(02).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75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