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视野下设计博物馆的叙事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博物馆的叙到陈列在新媒体语境的发展下呈现出新模式,这种模式也赋予了博物馆新的媒介属性。本文以设计博物馆为例,分析了褥身物馆叙事的演变,并通过对叙事氛围和叙事线索的分析,阐述了新媒体语境下设计储物馆的叙到讲寺征,最后从弱叙到般计、参与式体验设计和虚拟空间场景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设计褥辱物馆在新褥辱物馆学中的叙毫彩态。
  关键词:新加奢物馆学;新媒体;博物馆叙冒;设计褥彗物馆
  中图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139-02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张,科技、政治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博物馆为适应决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在其理论领域提出“新博物馆学”的概念。新博物馆学促使产生了新类型的博物馆,如生态博物馆、户外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媒体的介入使新类型的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以实物展示与陈列叙事的方式,使虚拟化和信息化深入到叙事空间中,将叙事的权力交还给大众。
  1 “旧”与“新”的叙事演变
  早期的博物馆一直被视作藏品储藏室以及学习、研究之所,目的就是收集珍稀物品,整理以供文人雅士、王公贵族或富豪作为闲暇时观赏、把玩或作为炫耀的谈资恨日托斯丹·凡勃伦所说“炫耀性消费,’),其陈列摆放多源于上层人士的个人喜好,它满足了美学家、学者、收藏家等学识丰富之人的需求。到19世纪,博物馆的叙事开始围绕系统进行,由于分类学的理论引入,分类陈列尝试以文化、历史或展品风格分类法来阐释,这种阐释方式可称为博物馆的可视化叙事。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沿着博物馆策展人既定的路线规划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进行观看。由于博物馆的对外开放使得展览功能占据着主导地位,继而以“物”为中心的叙事方式长期主导了博物馆的陈列。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彼得·弗格(Peter Vergo)为代表的新博物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这使得博物馆不在局限于相对狭隘的建筑空间,而是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理解世界m新博物馆学“以人为本”的展示(陈列)手法:采用主体单元展示,利用高科技让观众参与,采用启发与激励方式,注重娱乐与休闲。在观念思维的变革下,博物馆藏品从早期的可视化叙事的以“物”为主向以“人”为中心的叙事转变。
  2 新媒体视野下的设计博物馆叙事特征
  当下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开始突破以往的“橱窗艺术”,让大众能尝试触摸展品,而设计博物馆则更进一步变更了收藏和展示单一知识的生产方式。设计博物馆把设计作为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它泛指收藏设计的场所,是传达人类在设计上的物质与非物质证据[2]。将新媒体引入到设计博物馆,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和渠道在设计博物馆内组织大型的展览与竞赛活动,就其而展出的作品而言,并非全然聚焦在实体物的概念上,更多则是传达设计理念和设计趋势。新媒体视野下的设计博物馆叙事则突破实物的空间陈列定律,主动地参与到当下的设计思考和设计活动中去,形成活态化的陈列叙事。
  2.1 叙事氛围:人文、时尚、活力
  web2.0时代的到来为设计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新的体验模式,与之传统的web1.0模式中由精英主导的至上而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web2.0则更多地注重观众(用户)的参与性。设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系统下的特殊类别与其它博物馆相较,有其自身独特点:广博性、引导性、参与性。设计博物馆的藏品主要产生于二十世纪以来的设计物品,相较于其他类型博物馆它的历史是“年轻的”,也是容易被大众青年所喜爱和追捧的。设计博物馆作为一种创意型博物馆,在叙事展示中,营造相应的设计文化氛围,加入时尚的流行元素和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可以让观众对设计文化的观念得到新的改观。设计博物馆目前可行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临时展览和永久展览[3]。临时展览侧重国际设计发展趋势发布平台,包括设计专题研讨,设计竞赛、设计趋向等对设计行业以及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展览;永久性展览侧重展示城市发展与之同步的设计历程的演变,展示代表城市和国家乃至国际设计水准的方法和重要代表人物。
  2.2 叙事线索:符号化的叙事结构
  叙事理论经过现代的发展其含义不再是文字文本,它涉及符号、故事、方法、传播、诠释、接收的整体描述与信息展现,是一个和传播内容、方法与过程相关和动态化的概念[4]。贝德诺在《博物馆展览:过去与未来》中提到,“许多主题型展览都有一个基本的叙事线索,这使观众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一个故事可以将所有展品或所有可感受到的展览因素联结和联系起来,这比以一个简单地主题涵括全部展品要有力的多”[4]。设计博物馆的展示陈列以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了符号化的文化构成。“符号具”的能指和“符号义”所指使符号成为一种认识和表现人类文化的工具,尤其是主题性陈列已经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符号叙事作为布展的手法。当叙事者运用人为的符号系统再现社会意识、生活與各种传播行为时,展品必然集结着社会的集体意识,这也是叙事者与观众分享经验白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时空观念与真实展览文本相联系,这种展览的逻辑能被观众所理解并获得信息的意义构建,从而达到诠释的作用。
  3 设计博物馆的数字化叙事形态
  3.1 弱叙事设计
  博物馆展览中的叙事如同电影一样,从开始到结束,从时间到空间将叙事分为强叙事和弱叙事。博物馆从早期的以物为主,依靠历史年代编排的展品进行艺术化展示,将传达的知识基于不断进化的顺序随着时间推移而展开的叙事称之为整体叙事(强叙事)。这种基于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的强叙事,它根据展览元素在表达诉求上建立层次。关联性是弱叙事的重心,在设计博物馆展示中,通过将单元化或是符号化形式呈现,这种弱叙事的叙事单位以碎片化,拼贴或相互关联的元素构造形成一定的涵义,这种蒙太奇式的表达方式不注重时间而强调关系,各单元要素之间有相互重叠,也有相互补充、抵消。   以慕尼黑“新收藏”国际设计博物馆(Die Neue Sammlung)为例,它系统地收藏各个时代的设计对象,呈现出每个时代的设计品味,通过设计反映当时的技术与文明。设计博物馆本身的藏品作为设计作品被收藏,其陈列方式被精心设计出来,这种设计物品的被设计陈展正是设计博物馆有别于其它博物馆之处。作品的竞赛、征集、评选、展示、收藏以及被生产销售,这些一系列的链接在这样一个设计场所中完成。新媒体一方面作为设计展品被陈列展示;另一方面作为博物馆展品的设计呈现方式通过屏幕画面的切换和信息的传播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形成新的设计语言,博物馆借此能面向更为广泛地区和人群,真正做到从“我”到“我们”的服务宗旨。
  3.2 参与体验设计
  荷兰博物馆学家彼得·冯·门施(Peter van Mensch)曾总结博物馆的三次革命“我们正在经历这次革命,虽然我们还没对它正是命名,但其关键词就是‘参与,”。英国博物馆协会在2013年明确将参与列入《博物馆改变生活》未来展望的十大指导原则之一[5]。但在中国,参与的概念以及“参与式博物馆”还是一个较前卫的理念。博物馆无论是作为稀有物品的储藏室还是作为教育或阐释的工具,其目的的实现都离不开观众的参与。博物馆把历史、自然、艺术置于玻璃展柜或人为建造的场景中,人们通过玻璃橱窗观赏展品,这种“围观”的文化活动迫使观众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无法真正地建构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和正在习惯参与式学习与娱乐体验,社交网络使得参与变得更加简便、快捷,这是话语权和知识生产与传播权的一次大规模下放。这种参与式博物馆的革命使得观众不在是被动接受和消费馆方制作的内容,而是主动发布、分享、评论、协作、创造和建构自己的内容[6]。
  3.3 虚拟空间场景设计
  博物馆的空间叙事作为展览叙事的一条重要线索,在空间设计上与展品紧密相连,甚至量身定制。博物馆的场景作为诠释的重要媒介,为保证观众能有真实体验,这种三维的展示场景方式成为房屋古迹、室内陈设和生态环境的常用手段。观众在现实的实体博物馆空间中观赏模拟的三维空间,尽管这些场景造型解决了有限空间陈列大量的展品问题,提升了博物馆的情感体验,但它却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长久地占据实体空间,并伴随人们对它兴趣的消减而被环境所淘汰,不适应于现代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以后,博物馆空间中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从侧面推动了博物馆学观念的更新形成新博物馆学的理念。新博物馆学与传统博物馆学在空间叙事上相比最大的优势是让空间叙事的旁观者成为叙事的主角,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让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想要接受的信息,而无需被空间左右,沿着人为设计的既定路线完成叙事漫游。德國慕尼黑宝马博物馆运用了“mediatecture”方式,利用光与影像给予墙面以动感。“mediatecture”利用三维影像增加空间的延伸感,同时静态的展车停放在动态墙面前,运动的影像通过车身反射在动与静之间给墙面以动态图案和具象视屏。结合视屏追踪系统,墙体上的画面根据观众的移动产生反应切换为互动模式,这种不同的变换形式给空间营造出科技感。数字化的展厅已经成为博物馆叙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沉浸式的空间体验、直观式的空间环境以及无痕迹的人工技术在视觉、听觉、嗅觉以及触觉上极大满足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正如英国迈克·费瑟斯通所说“今天的博物馆,积极地为更多的普通观众群体提供展品,他们摒弃了专门展示高压文化的招牌。力图使博物馆成为大场面的、感官知觉的、幻觉与蒙太奇的场所,使之成为人们获取亲临其境的体验的场所,而不是聆听诲道原则、反复灌输符号等级知识的地方”[7]。
  4 结语
  设计博物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会慢慢在这片土壤中发展壮大。随着设计日益被重视,全国各地的类似型设计博物馆破土而出并且承载着中国设计新的趋向和设计精神。设计博物馆作为一种创意性博物馆,从城市振兴、公众意识、经济建设和文化价值角度都体现了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文明。在未来,设计博物馆的叙事发展会随着信息科技的推进有着更多的可能性,更多媒介形式的出现将对设计博物馆叙事方法构成冲击,而关于媒介、观众与博物馆叙事的理论将获得新的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甄朔南.什么是新博物馆学[J].中国博物馆,2001 (1):25-32.
  [2]周向力.设计博物馆概念及发展研究[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6.
  [3]金维忻,贠思瑶.设计博物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7:26.
  [4](美)简·贝德浸,爱德华·贝德诺.博物馆展览:过去与未来.宋向光译.
  [5]刘平.英国博物馆协会启动“博物馆改变生活”主题活动[EB/OL].[2013-08-02].http://www.ccrnews.com.cn.
  [6](美)妮娜·西蒙.参与式博物馆:迈入博物馆2.0时代[M].喻翔,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5.
  [7](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34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