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冰清 张笑楠
摘要:近年来,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并紧跟国家政策进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但在此过程中,存在着由辽宁省经济环境恶劣,以及地理位置受限等因素造成的人才缺失的问题。文章基于辽宁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对 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的分析,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研究并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设计相应的人才策略,以加快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策略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企业本身而言,是紧跟时代变化,不被市场淘汰的必经之路;对于国家而言,则是实现“国家制造2025”计划,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环节。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制造强省,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只是近些年来,由于传统优势的削弱,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辽宁省的经济环境不如从前,与其他制造业省份,如浙江、江苏等相比,辽宁省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上不占优势。这一状况导致了辽宁省的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缺失的重大问题。尽管辽宁省制造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坚实的基础,但人才决定着制造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创新。因此人才缺失这一现状是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
一、辽宁省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一)辽宁省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不仅拥有着我国大多数的传统制造业,更是将制造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辽宁省的生产制造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钢铁冶炼、制药、机械制造、食品生产等。其中钢铁冶炼主要分布在鞍山地区,机械制造等则主要分布在沈阳市和大连市。2017年,辽宁省制造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529.22亿元,相比2016年下降13.4%;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为576.49亿元,相比2016年下降30%。这些数据表示,辽宁省制造业处于一个新增固定资产增长缓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状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落后:企业缺乏能够革新管理机制的管理人员,因此只能延续之前落后的管理机制,人员配置不合理,无法达到人尽其才;企业缺乏创新性的核心技术:企业缺少具有高水平、高能力的技术创新人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无法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企业产品附加价值低:多数制造业仅仅是完成了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而忽略了用户对款式、安全性、售后服务等的需求,这些问题的根源则是企业缺乏高调研能力的产品经理;企业的生产过程冗杂:企业缺乏高专业性的操作人员,因此生产过程不够精简,效率低下。归根结底,造成辽宁省制造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人才的缺失,其中最为致命的是技术创新人员的缺失。
(二)辽宁省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人才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辽宁省趋于恶化的经济发展环境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极为有限,专业技术人员持续短缺,加之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导致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出现了明显的人才外流趋势。这一状况对辽宁省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十分不利。
辽宁省就业网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制造业构成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主体,对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首位,占全省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总需求的25%以上。除此之外,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一直居于各职业供求状况的首位。由此可以看出,制造业是在辽宁省人才缺失的大环境下,最急需人才的行业,而专业技术人员则是制造业最急需的人才类型。
二、辽宁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策略
(一)培养人才
很多时候,由于企业自身的独特性,企业无法在人才市场上招聘到完全符合自身需要的员工。在此情况下,企业可考虑利用内部资源培养人才。培养定向人才不仅免去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所需花费的成本与精力,还能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
企业可培养的人才主要分为两种: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可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1. 培养管理人员
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需要非常了解企业内部的运营模式和人员结构,企业可发展现有的员工,从中选择具备管理人员素质的员工,对其进行培训。如此一来,这些员工不仅能够将专业的管理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还能清楚直接地解决自己所发现的企业内部问题。
2. 培养操作人员
培养操作人员可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由于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不够密切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很多学生在校只能学到大量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实训经验,缺少高技术水平以熟练操作生产过程中的机械、适应制造企业的职位要求。这种状况对学校和企业都非常不利,学校无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企业无法招聘到需要的操作人员。因此,工学结合十分重要。打造工学结合模式的基础就是实现校企结合,校企结合是一个双赢的策略,可同时解决学校和企业面临的难题。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校企结合:1. 与学校合作:学校负责提供系统性、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训的设施和地点。与此同时,学校可邀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入学校担任课程顾问,和任教老师一起设置更符合工作要求的课程;企业也可邀请学校的老师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观察和交流,老师们对生产一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将其转化为理论知识带入课堂,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规避此类问题的出现。2. 企业自主办学:企业创办学校,为学校提供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安排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做老师,培养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一方法不仅能解决企业在技术人员招聘上遇到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引进人才
雖然培养人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要求,但培养人才需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同时培养人才只是能够为企业培养定向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在创新方面略有欠缺。这种时候,引进人才就非常必要了。对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传统制造业而言,引进人才是需要细细考量的一个环节。 首先,引进的人才一定是具有高度的创新研发能力,并且在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研发人员。而这些人才对工作的要求一般比其他类型的职工要高。因此平衡人才的要求和企业提供的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若引进的人才在进入企业后无法适应所处岗位的要求,对企业和人才双方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之前需考虑以下方面:薪资水平:高薪是吸引人才的基本要素,企业需定制明确且具备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如年休假、五险一金等)来吸引人才;清晰的岗位需求:精确定义人才引进标准,企业首先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定义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才能在引进的过程中减少误差和损失;积极开放的企业文化:对于大多数创新研发型人才而言,除了薪资福利之外,他们更加注重工作的舒适度和工作氛围,因此开放的企业文化无疑是引进人才的有利因素。
(三)留住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血液”,“留住人才”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那么企业应通过哪些方式来留住人才呢?在此,我们将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 用生活保障留住人才
给予人才基础的生活保障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处属于自己的房产是家和安全感的象征。而对于一些外来的科研人员而言,在本地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则是最基础也是最安心的保障。因此,企业在设置合理薪资福利的同时,还需考虑为人才解决住房的问题,以此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只有在最基础的需求被滿足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留住人才。
2. 用感情留住人才
用感情留住人才实则是满足人才的尊重需求,也就是给予人才足够的关怀和感情使其感到被需要、被重视。很多人才能留下来往往是因为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事,如浙江为引进的人才发放专门的人才卡,人才卡在很多场合使用时有优惠措施,如刷人才卡乘坐公交只需一分钱。对这些人来说,一分钱本身并无多大意义,但正是这种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政府对人才的关注、关怀和重视,让人才留在了当地,这就是感情留人起到的作用。因此,辽宁省也可借鉴这种方式,向政府申请相关优惠政策以留住人才。
3. 用科研基金留住人才
对科研人员来说,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基金去研究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与认可,而这一行为其实也是在帮助他们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是人们最高级的需求,也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科研人才提供资金和条件去研发新技术或新产品,这不仅能为留住人才做出巨大贡献,还能为企业带来创新性的技术。
除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之外,将现代科技引入生产车间,将现代科技视为企业的“员工”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人才策略。例如以机器代替普通的劳动力,在制造业中,以机器代替普通的劳动力是一个既能节省企业开支,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完美方案。首先,机器只需前期购入时投入大量资金即可,后续维护并不会花费太多,如此一来可以免去原本要付给职工的薪水。其次,人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而机器能够使出错率大大降低。
三、结论
目前,辽宁省的制造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的任一环节都十分重要,而人才策略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更是不容有失。针对人才缺失这一问题,制造业可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三方面着手解决。当然,一个完美的人才策略并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企业的所有者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衡量它们应有的权重,对它们进行系统协化,将其打造成一个符合企业现状、且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策略。除此之外,企业在制定人才策略时不能只从企业的利益出发,需将员工的需求纳入考虑范围。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企业才能真正得到员工的拥护,才能确保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才管理方面不出差错。
参考文献:
[1]陈雪丽.不确定条件下发明专利商业化投资时机研究[D].兰州大学,2011.
[2]苗玗.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之路[N].人民日报,2015-5-26.
[3]吴永强.关于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思考[J].人力资源开发,2018(23).
[4]马健.辽宁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中的企业人才需求结构分析[J].辽宁经济,2015(07).
[5]仝汶灵.基于供应链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6]马国强.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
[7]薛培军.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J].决策探索(下),2018(11).
[8]陈红.王景波,如何留住人才[M].北京出版社.2004.
[9]顾英伟,贾玉杰,李颖.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控制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6(08).
[10]师向东.筑牢人才堤坝 既要引进人才更要留住现有人才[N].民主协商报,2018-12-11.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四个驱动’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1016504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四个驱动’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L17WTB014)。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7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