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长的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环境的变迁,经济形势不断在发生着变化,而且变化频率与幅度越来越大,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生活带来质的飞跃的同时也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在此背景下迅速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调整将是一次绝佳的时机,由此也会为就业形势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主要产业结构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优化调整的方向,在完善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促进就业增长的大目标。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业增长;发展对策
  0 引言
  信息时代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模式在改变,生活节奏在加快,甚至消费理念都受之影响产生巨大的变化,新兴的融合产业、全新的服务模式、潜移默化改变的生活习惯以及百姓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动力[1]。在此巨大利好背景下,如何选择产业结构调整道路,在不对原有格局做重大改变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结构适应性快速调整,融入“互联网+”的产业新模式,为传统产业提供新动力,达到促进就业增长,人民富足安康的目的,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由于技术进步,第一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型技术呈现直线上涨趋势,第三产业的缺乏和内部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就业结构的转变滞后于产业结构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限制了就业机会的扩大[2]。具体来说,工业结构的现代化是指三个产业之间生产成本结构的变化,也包括每个产业的产业生产成本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的演变。生产初级产品的行业份额逐渐从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对第三产业则以发展服务业为目标,继续大力发展仓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这四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并着力对其进行改造升级;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发展拉动就业。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凭借低廉的成本在全球赢得了一席之地,为我国社会财富的积累贡献了作用。但是这种以简单劳动力重复作业为主的产业模式是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虽然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可是发展层次偏低,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存在偏差,而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也不适合重工业的发展需要,目前已经出现了技能人才短缺、技术革新步伐落后等诸多问题。在促进就业增长的研究课题中,首先要解决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在改革中以先进的生产模式和创新的技术引领保证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此前提下才能讨论创造工作岗位解决就业的问题。在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之前,需要在顶层做整体设计,有了整体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地实施各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进而研究为之配套的资源配套和保障问题。
  1 促进就业增长的产业结构升级对策总纲要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总刚要是:以创新科技为动力,逐步縮减落后产能,发挥新兴行业的引领作用,实现平稳的调整布局。概括来说可以总结为产值结构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形式,最终达到“三二一”的结构。
  目前的产业结构形式是产业规模扩大,推动产业结构的量变,进而实现产业链整体的价值提升。这种演变是按部就班式的,适合于供求关系长期稳定的经济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模式升级就是走的这条道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这种“一二三”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节奏,需要适当的调整为“二一三”的形式,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开拓新产业领域,在新盈利模式下促进产业规模的扩大,进而全产业链获取新技术变革带来的丰厚利润回报,当前的通信产业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带来产业链的重组,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产业链为获取更多价值而主动投入的科技升级,也会带来全产业链规模的变化,这种“二三一”的模式也在当今的经济社会转型中发生着。
  但是这种通过产业调整带动的经济利润还不丰厚,应该将先期投资的规模降下来,这样在同等规模下单位投资获取的回报才是最大化的。因此,需要提升全产业链的技术效率,用新科技的强大动力助力产业调整,进而实现规模效益。这种模式是当前需要调整的方向,也是产业结构升级对策的总刚要。
  2 推动第一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底层劳动力失业
  第一产业包含农林牧渔等基础产业部门,是其他二三产业的基础。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一种必然选择。
  在目前中国的初级生产结构(大规模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中,农业的比例过大,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过小,在种植作物的结构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也是如此。太棒了,经济文化太大了。耕地面积比例过小,粮食作物的日粮比例过大,饲料粮食比例过小[3]。因此,农业生产应增加总量,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各类重要农产品的可持续增长。调整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减少农业部门的植物产业比例,增加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例,调整种植结构,从而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饲料谷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环保和安全的农业特色产品,促进高品质特别制定的,特殊品种杂粮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农产品优良品种特色鲜明,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的产生。发展生态农业,城市农业和休闲农业,以指导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和城镇转移[4]。比如邻国日本同样人多地少,采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饲料作物种植,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城市近郊农业的策略,积极发展本国畜牧业,解决了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迅速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迅速增加。刘易斯双重结构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和农业部门的工资差的指导下从农村地区转移到城市。随着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增加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的减少,工业和农业部门边际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通常保持不变,经济结构从二元转为一元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趋向于服务业。   研究发现,由于各地区基础设施与就业形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部地区饮用水、道路、电力、通讯、文化等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车辆交通工程的运行,改善了农村环境,加强改良品种的建设,农产品的信息,质量和安全,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做好对动物疾病和植物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与管理,以及扩大土壤测试和施肥的规模。农村基础设施的转型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吸收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低劳动力的失业率。
  3 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
  第二产业即为工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优化第二产业的结构不仅有利于促进就业增长,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等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注重调整质量,以更高的要求来应对第二产业调整带来的机遇与变革[5]。第二产业的结构升级应当时刻与科技进步相匹配。
  为了阐述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就业的方法,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密尔检验法对第二产业需要投入的技能培训资本进行计算。用Y标识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以L标识第二产业创造的就业人员数,Z表示需要投入的资本值。
  资本投入值计算公式为式(1)
  (1)
  其中:Bt为t期的结构变动值;为t期i部门的投入资本变动值;为基期i部门的投入资本变动值;Bt值越大,说明第二产业需要投入的资本要素值越大。这一理论说明:投入资本越多,所获取的价值越多。结合工业体系的重要性,应当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转化为产品,加大全产业链的科技投入,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不但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其带来的全方面效益十分巨大。扩大了行业影响力,另一个层面也是占据了行业主导地位,将吸引来更多的订单,为扩大就业提供全产业链的岗位。这是最有价值、最具意义的产业结构升级。
  4 第三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
  第三产业涉及面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种类繁杂,情况各异,既包括宾馆餐饮、劳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文教卫生、科研咨询等高素质人才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6]。因此对第三产业的升级调整应当区别对待。本文需要研究的是促进就业增长问题,因此在讨论产业调整时,将以此为首要考虑因素。
  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生,关系紧密。单从产业来讲可以细分为以教育卫生和科研咨询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商业贸易、金融保险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物流服务、餐饮劳务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业比重与国际标准模式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及时升级,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趋于饱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却发展滞后,所以应该促进第三产业的结构升级,解决就业提升不均衡问题[7]。
  针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升级,应当以提升从业人员质量和数量作为目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断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力度,在单学科深度、学科交叉的广度以及新学科的发现三个维度全面开展研究,尽可能多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研发的必备条件建设,同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扩大从业人员数量,并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力度,政府引导鼓励学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孵化,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产业中,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由此将带来可观的就业岗位,而且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例相较于其他产业更加丰厚,所获得的全面收益
  更多。
  针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应当注重发展质量,充分发挥该类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上下功夫,而不能盲目扩大规模,防止资本混乱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调整應当遵循稳健和优势集中原则,形成良好的市场局面,并且企业可掌控,经济形势可控制。
  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应当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分布优势。以往的传统服务业吸纳了大量新的城乡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新增劳动力的学历不断提高,下级服务业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中高级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中国不仅要继续积极发展传统服务业,还要实现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转型,推动新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我们将继续积极发展四大传统类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包括仓储、批发零售业、住宿食品,以及家政服务,并将重点放在更新和转型升级上。同时,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辅助支撑作用,利用第一、第二产业布局调整的大好时机,充分消化由此带来的新就业岗位,将服务保障专业化、规模化,提升岗位创造价值能力。
  5 加强劳动力素质教育力度
  以上的产业升级对策均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劳动力素质问题,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不可忽略对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教育问题。而且劳动力的岗位素质直接决定了岗位的价值创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的力度与效果。
  目前,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两个与劳动力素质相关的瓶颈:一是高素质,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二是各地区劳动力素质差距巨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的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高层次的劳动推广比例相对较慢。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高素质的劳动力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发展和转型。除了相对缺乏优质劳动力外,技术熟练劳动力仍然供不应求。如果劳动力市场分为三类:专业劳动力市场,技术熟练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中国前两类供不应求,第三类则还是处于供过于求阶段。与此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劳动力素质差距很大,这直接影响了地区间劳动密集型产业平稳过渡的可能性。因此,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对于中国工业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的职业培训取得了显着成效,接受职业培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总数迅速增长。   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培训需要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依托高校,政府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将义务教育纳入中学,增加高等教育回报,促进高等教育与工业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二是依靠企业,政府应鼓励对包括移民在内的工人进行培训,以鼓励企业主要通过补贴或税收优惠来鼓励劳动力学习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同时迅速提高劳动力的技术,提高劳动力适应工业现代化所带来的工作制度转变的能力。
  加强传统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各服务企业应建立可靠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后续人才培养,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大学和职业学校应培养服务业高素质的综合性和国际化人才,尤其是紧缺人才。
  劳动力素质是技术效率提升的关键,研究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趋势发现,总体而言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且绝对值由1986年的0.71增加至2010年的0.78,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逐渐变小,分别由1986年的0.85和1.66降至0.11和0.47。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表明第一產业值比重小于其就业比重,劳动力就业数量相对于产值而言偏大,也即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是一个以技术效率为推动的产业升级要求劳动力人力资本含量要有较大幅度提高。
  6 结束语
  实现产业内部结构协调发展和就业优化,一方面通过产业发展协调区域战略、技术进步、资本市场改革等手段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现代化发展,协调发展就业规模,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制度强烈鼓励发展集约经济,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减税和其他政策措施,增加以消费为导向的第三产业。这样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战略性发展。通过发展有助于增加就业的新的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部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现代化转型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是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制定改革对策时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切忌照搬照抄。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实施改革的同时,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还可能会有国际利益集团的破坏,在权衡改革利弊的策划阶段务必需要做好调研,制定好对策。促进就业增长是利民的大事,只能做好,不容闪失。受制于本文所占位置和出发角度的问题,在现实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必然会有不曾探讨的问题,希望同业提出并给予讨论。
  参考文献:
  [1]杜传忠,许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就业效应——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3):55-60.
  [2]单良,张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时空演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18,(2):39-49.
  [3]王云平,盛朝迅,任继球等.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特征、趋势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18,(3):29-36.
  [4]王锐.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9,(5):160-162.
  [5]赵菁.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自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18,761(22):168-171.
  [6]孙宝文,吴若男,鞠雪楠等.产业就业结构偏差对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管理现代化, 2017,37(2):100-103.
  [7]唐晓华,张欣钰,李阳.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基于低碳、就业、经济增长多重约束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8,(1):147-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58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