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制度变迁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念

  [摘要]目前学界对制度变迁的路径的分类不尽一致,这主要源于没能很好地区分制度移植和制度模仿,甚至将两者等同起来。但实际上,制度移植和制度模仿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鉴于此,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制度变迁的路径主要包括三类:制度移植、制度创新和制度模仿。这一分类方式能够为制度变迁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制度移植;制度创新;制度模仿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8102
  梳理目前学界对制度变迁路径的研究文献,对制度变迁路径的归纳莫衷一是。例如,卢现祥(2003)[1]认为制度变迁的途径主要是制度移植和制度创新两个。程保平、冯弋江(2008)[2]则将制度变迁的路径分为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两类,这与王爽、张永庆(2010)[3]的观点一致。纵观诸多文献,发现制度创新作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之一几乎是无异议的,对制度移植和制度模仿的提法则不尽相同。但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制度移植与制度模仿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因此,文章将尝试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制度变迁的路径问题。
  1制度变迁的定义
  凡勃仑[4]认为制度作为一种思维习惯与过去的环境分不开从而成为变革的阻力,从而将克服“制度”阻力的过程视为制度变迁。诺斯[5]则认为制度变迁是由相对价格的变化引起,理由是,相对价格的变动能够使得遵循“理性经济人”的交易双方有动力改变契约,而契约改变的实质就是制度变迁。但诺斯同时又强调制度变迁的长期根源在于学习,学习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个体的认知差异,当双方意识到通过改变契约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时,原有习俗、传统或规则就会被打破,也就意味着制度变迁的发生。布什[4]是新、旧制度变迁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将制度变迁视为一个制度在价值结构上的变化。新制度经济学则将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内涵等同起来,认为制度变迁主要探讨如何实现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过渡问题和新的制度安排如何产生的问题(陈波,2001)[6]。但笔者认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并非同一内涵的概念。
  2制度变遷的路径及其联系
  21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
  (1)制度移植。制度移植,是指制度(或规则)从一个国家(地区)向另一个国家(地区)的推广或引入(卢现祥,2003)[1]。他将制度移植分为主动移植和被动移植两类,并将其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三类:一是示范效应;二是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三是存在普遍适用的制度,即一些具有共同性的制度就没有必要去重复创新。由于制度移植仅仅是简单低级的复制过程,从而通过制度移植学到的多是表面的东西而难以把握其实质。正因为如此,通过移植来的制度往往效率低下。此外,移植的制度是否有效还取决于其能否与既有的制度相适应。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指制度变迁的主体依靠自我设计和构建,通过成本收益的核算创造新制度的过程。陈波认为制度创新是对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映,从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陈波,2001)[6]。从供求的角度讲,制度均衡就是制度的需求和供给能够匹配一致的状态,反之则属于制度非均衡。制度创新毫无先例可循,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原创性的突破,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制度创新还难以避免“搭便车”行为。某种制度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他国家(地区)就可以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而大大降低设计制度的成本和费用。因此,许多国家(地区)从成本—收益考虑,选择“搭便车”,拒绝支付制度创新成本。
  (3)制度模仿。制度模仿,是指模仿者通过借鉴、模仿率先创新国家(地区)的高效制度,在充分汲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使得原有旧制度得到完善和改进的过程。郭熙保、胡汉昌(2005)[7]指出制度模仿的过程,是新的正式制度与本土非正式制度相互融合的过程。正式制度是指各种正式规则,如条文、规定等。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制度模仿同时也是引进制度的本土化过程[7],本土化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新制度能够被本土制度主体认可;二是新制度能与本土制度融合或促进本土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制度主体;三是新制度能够达到制度的预期效率并发挥作用。此外,在理解制度模仿的定义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制度创新,理由是,制度模仿的实质是对制度选择性的学习过程,新制度的引进必然伴随着旧制度的改变和对现存制度的修正,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活动。
  22制度变迁路径之间的联系
  (1)制度模仿和制度移植之间的联系。相对于制度移植,制度模仿并非完全照搬照抄。制度移植强调被动地复制,而制度模仿则是一个选择性的学习过程。但制度模仿与制度移植一样,都面临着制度的本土化问题。郭熙保(2005)将制度的本土化过程归纳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整合阶段。在学习阶段,应当注重对引进的新制度精髓的把握而不是制度条文本身;在整合阶段,新制度与已有旧制度进行磨合,还可能产生摩擦甚至冲突。这个磨合过程,也是引进的新制度与已有旧制度之间相互契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双向的、创造性的适应过程。因此,通过制度模仿引进的制度应该比通过制度移植引进的制度更能够适应本土的环境。
  (2)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之间的联系。只要能够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制度模仿是不排除制度创新的。实际上,制度模仿从概念上讲已经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了。与彻底的制度创新相比,制度模仿具有以下优势:能够打破制度创新中原有的“路径依赖”、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等[3]。制度模仿的目的并非一直跟在发达国家(地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要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最终实现向发达国家(地区)的超越。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只是“制度创造”的两个不同阶段而已。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时候,应先选择无须太多资本投入的制度模仿,并注意充分发挥制度模仿的优势,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当资本积累较为雄厚的时候再进行制度创新。由此可见,制度模仿和制度创新之间并不矛盾,不同的国家(地区)应根据相应的国情(区情),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模仿。
  (3)制度移植与制度创新之间的联系。制度移植与制度创新是引进制度的两种极端的制度变迁路径,前者强调消极被动的复制,而后者则强调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主动求索;前者成本低风险小,而后者成本高风险大;前者较简单低级,而后者较复杂高级。由此可见,制度移植与制度创新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制度变迁路径。
  3结论
  综上所述,制度移植、制度创新和制度模仿都是制度变迁的路径,彼此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点的同时也存在细微的差别。可以说,制度移植、制度创新与制度模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是各自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不同罢了。一言以蔽之,制度模仿是介于制度移植和制度创新之间的一种制度变迁路径。制度模仿作为一种选择性的学习过程,既克服了制度移植的刻板、机械的被动复制,也克服了制度创新中的风险大、成本高等缺点,是制度移植和制度创新的优势综合体,是更适合欠发达国家(地区)的一种制度供给方式。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论制度变迁中的四大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1(4):10-16
  [2]程保平,冯弋江从制度模仿到制度创新——关于中国制度转型路径的一个假说及论证[J].经济评论,2008(2):58-66
  [3]王爽,张永庆制度变迁路径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10(1):136-137
  [4]张林2009年凡勃伦—康芒斯奖获得者保罗·D布什的制度变迁理论[J].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第5辑),2010(4).
  [5]贾根良制度变迁理论:凡勃伦传统与诺思[J].经济学家,1999(5).
  [6]陈波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1(43):27-34
  [7]郭熙保,胡汉昌论制度后发优势的实现机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6(1):66-75
  
  [作者简介]陈念(1987—),女,苗族,重庆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政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0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