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制度建设与实施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于淼 赵辉

  [摘           要]  当今时代呈现出惊人的发展态势,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很多领域带来了无限可能,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相当大。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现代化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变得愈发广泛。强调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推动教育实现深化改革的关键。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探讨和总结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工作及具体的实施路径,旨在完善教育制度,摒弃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干扰。
  [关    键   词]  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度建设;实施路径;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220-02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化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主要特征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通信的优势发挥出来,将其作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教育活动的重要人物,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教师的存在,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实施者。只有强化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不断完成创新,优化具体的实施路径,才能够将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制度建设和实施路径探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融入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无限可能,信息技术对教育活动的变革作用初步显现出来,但是想要真正实现变革,仍然离不开进一步的实践完善。在实践环节,应该将改革工作以及创新环节作为动力来对待,强化信息化的教育体系的高效建设,进一步润色,保障创新建设工作的顺利实现[1]。从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如果仅仅重视信息化在目标研究对象中的运用,那么实现教育系统的有效改善是很困难的,必须要明确教育进步離不开细节流程的优化,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规范和保证。实现多方位的创新和改善,才能够保障各项实践操作顺利高效实施。
   二、尝试总结目标研究对象的信息化以及现代制度建立之间的规律
   现代化的教育制度才是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制度,相比较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2]。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包含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两者的发展历史同步性层面分析,现代化的教育制度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很强的历史同步性,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呈现出良性状态,促进现阶段教育系统不断完善、不断优化。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教育制度建设之间多元化关系的探讨
   首先,就教育信息化建设及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建设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多元化的联系性进一步深化明了地分析,下面详细地从信息时代推动下的社会教育发展的本身情况来看。保障教育建设工作朝着信息化时代以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强调两者之间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更加系统、更加复杂,信息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并且两者的发展不存在谁先谁后,也就是不存在单一的发展,两者必须相互扶持、相互督促着发展。当然教育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相对明了的表达方式,主要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可以概括的,首先两者属于运行以及运行保障层面的关系。其次,信息化教育属于新型的工作机制,而现代化的制度则是完成该工作的重要保障,规范的教育体系对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明确了改革内容的全面性,通过体系确定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强调社会各界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3]。
   (二)总结目标研究对象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互动性的特征以及规律
   分析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教育制度之间的互动规律并进行反思探讨。媒体和信息技术都是生产力性质的要素,对教育的改革及发展都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从技术及教育变革层面分析,技术和教育的变革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强调制度层次的变革意义显著,只有真正从制度层面实现变革才代表着思想以及实际行动层面的变革,如果制度变革开展得不顺利,那么新型的教育系统也不能顺利实现[4]。
   三、教育信息化进程制度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将顶层设计制度不断完善
   教育活动的发展离不开相对应政策的指导,因此实现教育工作的革新,首先在政策层面应该实现变革。教育信息化工作想要高效推进,需要教育体系从各个层面重新将目标研究体系的构建工作重新进行详细的审视和分析,必须就当前现存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不难发现,虽然教育界就教育现代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有清晰的了解,但是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在实际行动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和进步,再加上受到制度体系的干扰,可能会稍微有一点点小的变动,但是如此微小的变动根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从宏观以及中观角度分析,变革工作少之又少[5]。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应该考虑到顶层设计和宏观设计,结合顶层设计理念,强化教育顶层核心理念以及顶层目标的完美实现。顶层设计其实是一切规划活动的元规划,指的是主体借助系统理论,对具体项目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实现统筹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首先,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战略的地位,将教育信息化摆在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其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该积极转变,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机制将会进一步成熟,应该向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逐渐转变,强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工作,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方式有效转变,研究成果落实的具体机制和方法,有强有力的创新保障体系[6]。    (二)强化主体关系制度的完善
   强化主体关系制度的完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存在的主体很多,如政府、机构、企业、学校等,这些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承担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明确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推进部门的具体职责。其次,完善相关领域市场准入机制;需要强化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保障教育信息化事业朝着事先预想的方向发展,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所以单纯层面的管理根本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所以强调综合程度高的管理模式才是王道。最后,受到更为完善的体系的监督,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高效、顺利地推进,真正起到强化优势[7]。
   (三)强调现代化的学校制度的完善
   强调各项与之对应的规章制度的优化和完善,考虑到学校场所存在的重要价值,明确其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强有力的推进优势,明确班级授课工作对教育事业进步的意义所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支持,越来越多新型的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从学校层面分析信息化工作持续发展,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建立对应的制度,统筹推进信息各项技术工作实现有效整合,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机制;其次,信息技术支持的校级之间互动沟通的有效性;建立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机制,将学生直接放于社会系统中,构建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地展开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为立体化的服务[8]。促进教育主题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输,强调信息共享空间的形成,这样一来可以将学习空间更加立体化地呈现出来。此外,还能够将传统的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突出性的问题得以改善,最大限度地将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学校同时要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学校还应该将一些发展环节存在的消极因素积极改善保障变革工作顺利高效地展开。无论是组织层面还是制度层面都必须将信息技术本身的特征发挥到极致,强化整合工作的高效实现。此外还应该制定更为严苛的发展规划工作,切实保障变革策略本身的科学合理性,促进相关机制的完善,保障教育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必须将教育系统整体的完整性保障,将学校封闭特征打破,改善传统家庭教育的形式,强调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这样极大地将立体化服务呈现出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展開受到的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被列为《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信息化工作肯定会不断被推进的,逐渐由项目式的推进朝着常规式的推进演变,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需要。在新的发展时期,一些有效制度的建设将会对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的现代化发挥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铁刚.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7-12.
   [2]来则鸣.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制度建设与创新研究[J].科技风,2018,353(21):41.
   [3]宋万明,王清泉.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目标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7):28-30.
   [4]魏宏昌.如何发挥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2009(6):68-68.
   [5]陈纪铭,刘君,陈利平,等.基于智慧型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3):52-53.
   [6]罗小婧,黄雪飞,孙克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3):158-159,162.
   [7]石玉香.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城轨环控系统应用与维护》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9(8):232-233.
   [8]张海珠,贾旭霞,靳琪,等.“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探究:基于乡村教师班级管理能力检核模型的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2):102-112.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