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作为一种弹性学分管理机制,可实现不同或者相同教育类别及层次之间的学分兑换与互认。在高职院校中引入这一机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潜能,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文章就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展开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分积累;转换制度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建立包容开放的学分管理机制。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学分制度相对简单、方向单一,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这与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主要是弹性学分制,能够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学分进行互认,以便促进不同教育类型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潜能。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建立有效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1    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简述
  (1)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有利于对学生整体学习成果进行存储与鉴定。在这项制度中,学分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学期内同一类型课程学生成绩分布计算得到的,同时作为一种标准分,可以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合理鉴定,可以实现对标准化学分的存储。
  (2)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作为学习成果兑换与互认的机制,随着学生教育自主意识的不断提升,当前社会经济对就业人员素养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在职业及教育类型选择上也有多次选择的意愿。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通过对学生之前学习成果的鉴定、兑换及互认,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转换与教育类型。
  (3)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教育和学习作为主要的管理工作。和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同,这种机制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使用教育权利,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十分受欢迎。
  (4)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作为对教育体系的精细化专业分工,随着教育体系的变化发展,教育领域行为呈现多样化趋势,因而教育体系内部出现专业细化分工。
  教育体系内主要按照职能属性进行组织与初级分工,最初主要是行政部门与教育部之间的分工,然后是行政部门与教育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分工。
  在体系内部,各部门再遵照业务流程逐一细化各项任务,也就是在对组织内部进行分工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业务进行分工。
  2    高职院校引入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意义
  2.1  培养创新型人才
  利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能够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由于目前高校学生爱好甚广,学习要求多样,学生在学习方面有很强的自主性,希望可以自己掌握课程安排,并学到想要的知识。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梦想,挖掘学生潜能,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这一制度的建立还可以为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优良的长成环境。由于不同级别与层次的学生有很多学业再造方面的需求,受到这一框架影响,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实施,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学习动力。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发展平台,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学分积累与轉换制度建设。
  2.2  实现学分管理机制变革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学分管理制度有很多,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计划学分制等,但从本质上讲,高职院校中的学分制并不是教育标准下的学分制,只能说是对学生成绩的划分,学生学习最终还是以百分制来体现。这一学分制被称作准学分制,在学生成绩折算中任课教师没能用统计学法对学生成绩进行计算,只是按照标准分数划分学生成绩。可以说,高职院校中的学分制更多的是为了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但目前由于学分制单一且封闭,与实际不相符合,且没有发挥鼓励学生、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因而难以体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现阶段,高职院校中的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即3年制与5年制,专业课程教学特点主要是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这就需要灵活开展时间地点教学。但在当前的学分制影响下,学校对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有严格规定,且由学校进行统一评价。学生在固定某一专业后,很难再选择其他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参与其他选课。高职专业课程主要有专业课、基础课与实践课构成,3者成一线式模式发展。教学仍要遵循学年制,以课堂教学为主展开。教学期间仍然按照传统模式,即先在学校进行理论授课,最后到企业参与教学实践与岗位实习。受到这一学分制影响,学生选择范围逐渐缩小。收到教学管理中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使得课程改革难以快速向前;教育体制不灵活,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这种学分制难以展现高职院校教学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现阶段,国家鼓励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弹性学分制教学,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发展,一定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弹性学分制,改变现有的学分制。
  3    高职院校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措施
  3.1  理论基础建设
  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终身与生命教育基础,在教育中要尊重个体差异,在学习中,既要坚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目标,还要结合自身生命发展需求合理科学选择受教育机会,对自身职业预期进行合理规划,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建设发展需求。人力资本理论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中,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既要保证职业技能的专用与普遍性,还要保证人才发展与时代相结合,为专业发展创建新的道路[1]。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中,主要的社会基础为社会分工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教学中要开展教育体系内部分工合作,确保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便于学生在社会发展阶段实现一定的迁升与流动。
  3.2  加大顶层设计   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期间主要包括质量标准体系、社会文化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发展战略、市场需求、资源分配等多种问题。因此,在这一制度建立前需要进行全面思考,确保其制度建设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同时又能为学校与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做出贡献。在开展这一制度建设期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即站在全局角度,进行统筹规划,运用科学方法对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同时发挥各要素作用,以此为基础,快速实现目标[2]。顶层设计主要特点主要有3方面,即决断性、可操作性、关联性。不同高职院校在对学分进行转换期间,一定要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好职业终身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可以改变以往的行政壁垒,将学历教育和产业资格认证融合起来,通过顶层设计达成最终目标。力求确保整体利益,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通道,达成人才培养与学分改造的基本目标[3]。
  3.3  发挥网络作用
  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不断结合,不仅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也促进了传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与教育相关的一切活动也将与互联网进行结合,实现学生在网上上学,教师在网上授课,知识在网上成型,而实践活动主要是对网上活动的延伸。“互联网+”高职教育作为新的教育形态,其发展不仅改变了原有的教育体制,还重新开拓了新的教育渠道。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在网上选择喜欢的课程,有更多自主空间,最终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在教育教学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应用,为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建立提供了新的科技手段,便于各大高校进行数据交换。在此期间,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对高职院校教育要素的集成与优化,促进高校学分互认并推动各大高校进行资源互换与交流。在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各项环节中,将互联网中的新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实现对原有的高校学分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推动学分制课程建立及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进而帮助高职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提升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与社会地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4    结语
  高职院校中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立是对原有教育制度的创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自助性与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就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促使其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生京.基于高职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教育生产力问题[J].技术与教育,2016(1):10-15.
  [2]李生京.高职学分积累与转换的教育生产關系问题—高职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研究之一[J].现代教育科学,2016(8):92-97.
  [3]胡如祥,闫智勇.中国建设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的困境和对策[J].职教论坛,2015(9):48-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057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