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被公认的“最伟大”的两个理论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学经济理论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本文总结了国内近十年来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文献。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剩余价值理论依然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把握好剩余价值的分配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思索和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剩余价值理论;文献综述
  一、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解释
  马克思被公认的“最伟大”的两个理论之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学经济理论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是基于世界资本主义在19世纪仍处于发展初期的背景,社会生产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赚取更多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这种高压手段必然会导致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抵抗。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克思提出并发展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有两个核心: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时间来赚取利润;只有产业工人的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的价值,而商业服务等非生产性行业的其他生产要素和工人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二、关于剩余价值形式的文献综述
  剩余价值实现有两种不同途径,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意味着当社会生产水平不变时,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来获得额外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也可以提高工厂的生产率,使资本主义工厂的生产力水平领先于其他工厂,从而获得的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当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增加时,所有资本家都会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目前关于超额剩余价值来源的主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是“创造论”,即超额剩余价值被认为是提高自身劳动生产率的个体企业。从而缩短了生产商品的时间,在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条件下,形成了超额剩余价值;第二种观点是“转移论”,他们从整个部门出发,认为一个部门中存在着生产率高的企业和生产率低的企业,生产率低的企业无法实现的价值将由高生产率的企业实现,高生产率的企业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第三种观点是总结上述两种观点,并认为超额剩余价值具有双重来源。朱殊洋(2011)在上述三种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模型发现,在长期的情况下,剩余的超额价值应由先进企业而不是落后企业创造。
  刘海霞(2017)通过模型的构建和一定的数学分析,发现当竞争从同一部门转变为不同部门时,市场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阶段,社会的总剩余劳动力生产超额剩余价值,这表现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价值转移。
  三、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流通
  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和流通,刘召峰(2012)认为,在剩余价值生产、分配与流通中的过程中,都体现着强烈的“拜物教”性,拜物教是指对某种物品的迷信和盲目崇拜。社会资本在进行一系列运动过程中,最后实现价值增值转换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或利息等等的过程中,从外表上来看都像是“物”进行了增值,或者说是“货币”自身进行了增值,掩盖了真实的“剩余价值”的生产。
  王丰(2016)认为,要结合当代社会经济的新变化重新认识剩余价值范畴,应把剩余价值视为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建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剩余價值理论的理性核心,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活劳动是剩余价值作为工资劳动的唯一来源。与此同时,剩余价值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有必要正确区分剩余价值分配的性质和剩余价值分配的实现。
  四、关于剩余价值与利润
  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利润,但资本家引入了利润率的概念,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和的比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既是资本家对工人的掠夺程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剩余价值率。
  马克思提出过利润率会不断下降的规律,海因里希则认为这条规律是不成立的。薛宇峰(2015)从多个角度出发,认为海因里希的观点是片面的理解了马克思的理论,剥离了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
  五、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剩余价值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
  杨晓玲(2013)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暴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而且探讨了人类解放的一般规律和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在和平与发展的全球背景下,积极探索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其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影响。
  郭飞(2016)认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核心,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并未过时,并且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就中国而言,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剩余价值理论都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启示。
  李光玉(2018)认为,当前剩余价值理论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客观化的劳动不会产生剩余价值。第二,资本家的管理工作不会创造剩余价值,作者认为剩余的劳动时间必须相对于必要的劳动时间而存在。资本家的时间是分开必要劳动时间的空闲时间。因此,资本家的管理劳动是一种与阶级对抗的自由活动;最后,金融资本不会产生剩余价值。但笔者认为金融资本是流通领域的商品,金融资本与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无关。金融资本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六、总结
  本文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理论的文献综述。从目前的文献上来看,剩余价值理论在我国虽然有很多人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但是仅仅从理论上来发展明显是不足的,在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从实践中丰富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以劳动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丰.“流通剩余价值”的研究进展、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启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18(2):19-28.
  [2]刘召峰.拜物教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60-67,159.
  [3]朱殊洋.超额剩余价值是转移来的吗[J].当代经济研究,2011(7):30-35.
  [4]薛宇峰.利润率变化方向是“不确定”的吗?——基于经济思想史的批判与反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7):74-84,159.
  [5]刘海霞.论超额剩余价值来源于社会总剩余劳动[J].当代经济研究,2017(8):68-75.
  [6]李光玉.剩余价值理论的三大现实挑战及回应[J].湖北社会科学,2018(2):5-13.
  [7]郭飞.试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剩余价值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J].教学与研究,2017(8):2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10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