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之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将会被人工智能设备所取代,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下不被淘汰,我们需要积极去了解和普及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让高职院校学生去认识和接受人工智能,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开拓人工智能应用。这样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被社会发展淘汰。人工智能通识教学发展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国内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虽然专家学者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基本达成共识,也就是“一种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的教育。
  通识教育首先是价值塑造,它包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意识;诚实、诚信、正直、宽容的人格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生目标。其次是能力培养,无论是哪个专业,无论将来是哪条发展路径, 一个优秀的人才都应具备勤奋、韧性、勇气、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而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3种能力正是学生缺乏的。
  信息化社会目前已进入以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阶段。因此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逐渐成为智能时代大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知识, 不仅是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学科交叉的重要内容。
  二、《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中指出应该加快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 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要求“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 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 积极开展研究与实践, 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學、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 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使得社会生产日新月异, 一些低端的工作岗位将会被机器或者计算机所取代,而一些新的、更适合于人做的工作岗位则会被创造出来。我国高职院校长期实行的传统的专业化教育模式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因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迫切呼唤大学通识教育, 以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通识教育强调“三位一体”, 即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
  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设计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适合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开设,考虑到非计算机类学生对计算机理论与原理的掌握情况, 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概述、人工智能基础、人工智能应用领域3个部分。
  理论概述部分包括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及认知观,使学生初步认识人工智能在当前智能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部分包括搜索技术、知识表示和推理技术。在讲解经典内容的同时, 阐述这些内容在人工智能知识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并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 指出在这些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研究及新成果。
  在应用部分我们可以选择机器学习、计算智能、数据挖掘、智能体 (Agent) 技术等4方面内容,讲述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运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遗传算法等)可以直接解决本专业的具体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热情。
  在教学中要不断强化需掌握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并用于考虑解决授课专业的问题。
  四、结论
  在人工智能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纳入到高职基础教育中,成为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 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前存在着学生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基础薄弱、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内容丰富与有限学时的矛盾, 存在如何将人工智能相关内容与专业有效融合等困难。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和老师投入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夏建国, 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15-19+65.
  [2]李光林, 曹洪奎, 关维国.面向应用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学刊, 2018 (05) :163-165.
  [3]范立南, 李佳洋.面向新工科的综合性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 (06) :76-77+82.
  [4]高英杰, 陈正宇, 徐楠, 等.“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7, 4 (39) :95-96+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61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