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专业基础课教学范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传统中的教学活动长期实施的是教师主导,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中心教学范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组织和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和方式,构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新雅典教学范式。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改革;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5.092
   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范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性、便捷性和趣味性,把学生潜能的开发、整体思辨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凸显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动性,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向着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学中的理论范式及其局限性
  在目前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有三种教学基本范式是大家普遍的关注的,在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
  一是教师主体式。把教学当作是一种传授解惑的实践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课堂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范式最为大众化。它的独特优势是,可以保证如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最为熟悉,是传统中长期实施的一种方式。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大家在理念上对这种方式已经放弃、但在实践上仍然在流行运用。
  传统教学范式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上课时的“低头族”,很多老师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化的做法,比如收缴手机,讲课过程中的不断提醒或批评,但种种方式由于采取的仍然是灌输式的授课,低头族的现象仍然存在,互联网的虚拟性、信息的碎片化、对于学生系统化的学习某门课程是不利的。
  二是双主体式。将教学看成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形成一个和谐、互动的统一体。“有教无学”或“有学无教”都不能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双主体教学范式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由于教学绩效导向的原因,特别是实践中没有可以数量化的范式指标,致使很多教师的付出不能在绩效中得到体现。
  这种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很充分肯定,但由于实践中的种种限制,导致这种教学范式停留在理论上、停留在研究报告和成果中。
  三是新雅典式。这种教学范式具有重兴趣、重讨论、重思辨、重实践、重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等特点,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思维潜力的挖掘、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这种教学方式,是大家公认的一种可以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好的方式。最近几年,由于在线开放课程的运用和逐步普及,这种方式逐渐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2 专业基础课教学范式的改革的探讨
  针对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我们开始对专业基础课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作用,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集中于三大关键环节的改革:一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三是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革。
  2.1 教学理念的改革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新雅典教学范式,因此就必须改变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识轻潜能、重书本轻实践、重给予轻体验、重接受轻反思、重分数轻内涵等问题,把教学过程落实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之中。
  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改革前后的重要区别点是:
  第一,教学目标具体化。原来在表述上习惯使用的词汇是掌握……,了解……。改革以后,我们使用的表述是,学生能够使用书面语言写出什么,能够使用口头语言说出什么,能够在认识上了解什么。
  第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原来的教学方式,多是“讲授”,改革以后的教学方式,采取的多是:讲解、提问、布置任务、解惑。
  2.2 教学组织设计上的变革
  教师是主导。教师由原先的主讲人,转变为对学生的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主地去探索钻研结果。以学生为中心,就要突出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兴趣渴求解答问题——通过感知获得方法——通过求知过程和思考,形成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学生是主体。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引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工制作——制作的产品无关紧要,关键是跟随者教师,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去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要学会观察教师的示范、学习审视自己的作品、學习借鉴同学的做法——学习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有了发现问题的眼光以后,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油然而生。
  3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非纯粹的一个课堂上的讲授者。在原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在讲台上把书本上的知识,以讲授的方式传导给学生。在互联网已经普及的今天,有问题可以问“度娘”——百度一下,知识点有非常清晰、规范的表述。改革以后,教师必须具有互联网不可代替的功能。
  3.1 教师是整体教学过程的总设计师和引路人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每一堂课中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学生的注意力和行动,应该跟随者教师按照教学进度计划的前进。提出问题,学生开始思考——理论教学,教师明细原理——布置任务,学生动脑动手——学生完成任务,锻炼学生——教师点评解惑,为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3.2 学生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地听课、考试。改革以后,学生在课堂上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外也要跟随者老师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学生作为听众,是否听得明白?学生作为学习者,是否学会?所有的答案,要求学生自己必须跟随教学计划一步步去努力。
  4 教学结果考核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活动中,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考核,一般来说,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考试。每学期出试卷,是老师的日常工作之一。学生很关心:教师会出什么样的考试题?老师在考试前给学生划一下重点吗?教师能不能给学生提示一下考试的内容?还有,每道题有标准答案吗?老师能不能把标准答案提前告诉班上的同学?——这是学生很期盼的。我们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尝试的新做法,学生参与到考核的全过程中。
  4.1 考试试题由学生来出题
  我们在每个单位教学中,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其中作业的一些内容是:列出本单元中重要的关键词;列出本单元中你认为重要的原理和定律;列出本单元中你认为应该学会的技能点。
  我们发现,学生的视角,与教师的视角有很多不同的方面。教师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播,学生重视的是趣味性的知识点,是实用性较强的技能点。
  4.2 试题的标准答案由学生来完善
  学生针对自己列出的关键词、原理定律、技能点,给出自己的标准答案;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向全体同学公布标准答案。各单元标准试题和答案的汇总,组成期末考试的试题库。学生可以清晰的明白各种类型题目的要点和要求。
  4.3 学生总成绩重在过程学习
  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仍然需要加油努力,但期末的冲刺不决定学生成绩好坏。
  5 教学范式改革的反思与总结
  5.1 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会很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来自于实施主体自身对知识体系的积淀,来自于实施主体课堂统筹能力的大小,更来自于实施主体自身运用辩证思维能力的有序性和灵活性。在新雅典式的教学范式下,对教学主体整体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同寻常的。
  二是对教师的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会更多。台上45分钟,要求教师在整体的教学思路下去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应有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进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台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的讲授客体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5.2 教学范式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在传统教育范式的情况下,教育效果的考核和评估指标都比较显性,评估的标准也容易量化。在现行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制度设计中,教师的绩效导向是以科研数量而非科研水平、教学水平为衡量标准的,特别是学生的需求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师绩效考评考核中被置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位置上,从而导致教师在行为选择上以经济收入作为行为目标而偏离教学目标。
  使用传统教学范式下的考核、评估指标考核,显然有失客观和公正,这也会影响教学主体——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开拓性。
  5.3 最佳的教学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在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良性的、有效的互动,加上互联网条件下知识架构的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改革教学范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谦虚和沉静的学习态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通过“思虑”的互动氛围,让教学客体达到“致知在格物”的认知状态和思维模式状态,这将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圆.“互联网+”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5):153-154.
  [2]黄鹤,徐起.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09):149-150.
  [3]黄云,闫仕杰.问题导向视野下“基础”课专题化教学范式及其路径探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03):9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99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