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农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而农业保险是降低农业风险、保证农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农村人口数量、农业经济损失和农业经营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例等五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河南农业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对河南乃至其他地区的农业保险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2日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但农业自身存在弱质性和国内外市场的不可控性、国际环境等都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实施农业保险对保障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尤为重要。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在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上提出“探索开展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可见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省,农业的良好发展离不来农业保险的有效支撑,农业保险作为防范和补偿农业风险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农业的科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农业是一种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弱势产业,水旱、泥石流、冰雹、大风、病虫害等对农业的产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农作物的风险不单单只是自然气候的影响,其对经济市场和社会环境也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自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审批通过了《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河南农业保险正式进入政策性经营阶段。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以及各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业务的不断完善,河南省的農业保险市场走向发展的快车道,发展速度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品种不断丰富。如图1所示:河南省农业保费收入从2009年到2017年呈总体上升趋势,在2009~2013年农业保费收入由153.04亿元增长至1,546.61亿元,增幅为10倍,虽2014年有小幅下降的拐点,但2015年后农业保费收入仍逐年递增。品种由10种增加到近30种。2017年河南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2,379.32亿元,财产险保费为10,047.80亿元,总保费收入为23,258.26亿元,农业险保费仅为从财产险保费的23.68%,总保费的10.23%。可见,无论是从在财产险市场规模占有比例来看,还是从河南省整个保险市场业务量来看,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所占比重过小,发展规模偏小,和国外成熟的农业保险市场相比差距相对较大。(图1,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三、河南省农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查阅的资料,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视角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保障数据的科学准确并立足于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河南省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由经济学理论我们可知,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消费类型主要有满足消费者日常生存需要的生存资料消费、迎合消费者提升自身和创造财富需求的发展资料消费以及满足消费者最高层次消费意愿的享受资料消费。一般情况下,当人们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并且生存资料消费需求达到饱和时,才有能力和需要购买发展资料乃至追求享受资料的消费。随着河南省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业的产出。在这样的新时期下,农民的总收入和生产成本的差额不断扩大,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不断增加,农民的购买力也相应地得到提高。由图2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上升趋势,2013年我国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8,969.1元,但到2017年已经增加到12,719.2元,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2017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013年的1.4倍。收入的增加,增加了农民的资产,农民对农业保险保费的支付能力因此提高,消费支出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通过投资行为来处理闲置资金的意愿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也会因此增加,同时也为保险保障财产安全的潜在需求成为有效的现实需求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变量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农业经营收入作为农民人均总收入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能力。一方面当农业经营收入增加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之同向增长,两者为正相关关系,通过上面对人均支配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分析可以推断,农民的消费能力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农业经营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不仅能清晰直观地反映农民的收入结构,还可以证明个人对农业经营的依赖性。当比例提高时,农民对农业经营收入依赖性增强,意味着风险发生概率相等的条件下农业生产的期望损失会增加,进而农民对农业生产风险承受程度减弱,为了转移农业生产风险,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以及保障自身的财产安全,农户会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或者实现生产经营多元化,但是后者具有生产成本增加和管理不便的弊端,根据替代商品效应理论可知购买农业保险是更为高效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在此前提下,潜在的投保意愿能更为有效地转化成实际的购买需求。(图2,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图3,数据来源于2009-2017年保险年鉴)
(二)政治因素。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政府对农业生产的政策选择紧密联系。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和调节者,在引导农业保险有序地发展中起了指导性的作用。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农业生产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民生,因此发展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提上了政府工作的议程。政府通过审查赋予保险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进行农业保险的经营权利、发布保费补贴等指导性或指令性的行政命令和对涉嫌违法市场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处罚等手段来保证农业保险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了响应“三农”政策,中央财政从2007年开始启动保费补贴政策,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农户对于资金到户的直接补贴和优惠费率的间接补贴这两种补贴方式有着深刻的感受,而补贴水平的高低更能刺激需求。一般来说,政府对农业的转移支出越高,农户投保积极性越高,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得居民可以寻找更高层次的风险管理服务,农业保险需求随之增加。同时,政府及其他监管机构对保险市场的政策因素对保险公司等经营主体有着指导作用,保险公司的经营活动等需要符合监管要求,开发的产品及销售手段等皆须符合管理要求,而政府的政策可以从其财政预算中体现,农业财政支出最能佐证政府的农业政策。 (三)人口因素。一般来说,当地农村人口数量越大,农业保险的可保资源就越多,农业保险的市场就越大。因此,本文选取农业人口数量来衡量可保资源的规模。通常,人口基数越大,个体差异越大,保险需求越多样化,人们就越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因此有利于促进保险公司等相关机构开发出富有创新性和效益性的保险产品;反之,人口基数越小,商业保险公司为节约成本不得不减少对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导致保险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完全迎合个体的自身实际需求,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就因此减少。而从保险学理论来说,保险产品是基于大数法则的原理,通过大量的样本统计数据计算得出风险损失概率,进而确定该保险产品的具体费率。大数法则原理表明了确定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需要进行多次重复试验,最终其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将近似于它的概率,因此这就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规模作为理算基础来确定农业保险产品价格。同时,根据消费理论可知,较大的人口规模能扩大产品的目标市场,购买量增大可以降低产品平均成本进而降低单项保险产品的价格,这对进一步扩大保险需求提供了积极性作用。此外,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加快,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进入全新阶段,人为的如耕地减少等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一定程度也会刺激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四)自然因素。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候灾害频繁的特点。河南省的自然灾害多、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重灾时冗长,其中,气象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最直接且严重,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损失的90%以上是气象灾害直接或间接影响所致。各种客观风险是保险商品服务的具体内容,无风险不成保险。当保险需求的总量越大时,这意味着与该保险需求相对应的风险因素存在程度越高、范围越广;反之,当保险需求量就越小时,风险因素存在程度降低、范围缩小。而自然灾害是导致影响农业正常生产,造成农业经济损失的主要风险因素,风险因素造成风险事件频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保险的需求。通常来说,农民对于农业风险都是持厌恶态度的,当损失程度越高,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希望通过农业保险来转移风险以便减少损失,从而推动农业保险的需求。
四、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SPSS是一项通过对市场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性结论的计量工具,因其强大的易用性和功能的强大已成为当今最流行的统计工具之一,是国内进行管理决策、市场分析、社会学、医学统计和金融等专业统计分析应用最广泛的软件。回归分析是运用数学表达方式来描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自变量来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若是存在多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即可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自變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包含多个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主要作用与解释被解释变量和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其数学模型为:
(二)指标的选取。通过前文的分析,结合现有的宏观数据,本文选取以下的指标来解释农业保险产品需求。被解释变量Y(亿元),由于我国农业保险的相关指数不能在有关数据库中获得,所以本文的实证分析采用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作为实证分析中的被解释变量。由于,我国当前的农业保险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农村居民,因此,本文分析影响农业保险需求解释变量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元)来反映收入水平,选取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x2(亿元)反映政府通过实施政策补贴以减轻消费者对保险费用的负担,农村人口数量x3(万人)来衡量可保资源规模,选取直接农业经济损失x4(%)反映衡量农业风险的损失度,选取农业经营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例x5衡量农民对风险的承受程度,从而得出哪项变量影响农业保险产品的需求。(表1)
(三)模型建立与数据分析。模型设定,根据理论分析和相关变量的选取,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通过对CNKI数据的收集整理,以上各变量数据来源主要取决于《中国保险年鉴》(2008-2016)、《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8)以及《中国统计摘要》(2013-2017)、《河南统计年鉴》(2008-2016),部分数据由原始数据计算可得,见表2。(表2)
由表2可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值较大,为8,240.117元,农业财政支出的均值也较大,为4,067.4350亿元,而农业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均值为71.92%,通过对表2各自变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观察,直接农业经济损失的极差较大,证明这个因素的数据变动幅度较大,同时综合上文的图2、图3农村人口数量和农业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的极差较小,说明这两个因素的数据变动幅度较小。再运用相关系数方法,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表3是相关系数表,其中包括了应变量和自变量在内的5个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和单尾显著性概率。因变量和自变量X1、X2的相关性系数大于0.05,单尾检验的显著概率很小,说明Y与这两个因变量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表3)
(四)回归分析。运用SPSS 21软件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截取以下输出结果,见表4。(表4)
表4是模型摘要表,经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之后拟合出两个模型,调整后的R2值为0.745和0.725,模型1的R2值更接近1,说明模型1的拟合度较模型2更好。
表5是残差统计量,显示了预测值与残差值等,根据3?啄原则,标准残差的最大值0.750<3,说明样本数据中没有奇异数据,服从正态分布。(表5)
表6为模型1和模型2的偏回归系数。(表6)根据表中非标准化系数B值得到逐步步回归的两个模型分别是:
模型1:y=-11.769+0.003X1 模型2:y=-39.030+0.012X2
(五)结论分析。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在回归模型中,由于存在多重线性关系,所以,我们运用逐步回归法,先将农村人口数量和农业收入占个人可支配收入比重、直接农业经济损失三个影响因素剔除,以便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加的合理化。因为在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支出这两个解释变量联立构成模型对农业保险费用的收入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对这两个变量的影响进行逐个分析。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带动了我国农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农民的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带来了一系列正面的效应,农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得农民开始注重教育,带动了农民的教育经费的支出增加,知识技能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知识学历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思,并且,投资消费性支出加快资本流动,活跃资本市场,有利于发展生产,从而反向拉动消费的需求,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收入的良性循环对农业保险需求增长产生正面影响。在实证分析中,从模型中可以得到,排除干扰因素后,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时,农业保险收入增加0.003亿元。其次,我国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对保费收入有着直接的正相关的关系。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农业保险是属于政策性的,意味着农业保险业务与政府的政策有着紧密联系。自政府开展“三农”政策扶持农业发展以来,伴随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业务也进入推广快车道。特别是在实施保费补贴政策后,大幅度地拉动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增长。当政府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金额增长时,意味着农民购买保险支出的减少但享受的保险服务与之前的相同,无形中降低了农业保险产品的价格且增加了农业保险产品的效用,优化了农民对产品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需求。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和高赔付率以及由此带来的高费率等特征,保险公司很难通过农业保险赚取利润,因此农业保险单纯依靠商业保险公司模式是很难开展的,需要财政对农业保险进行干预。河南对于抵御灾害风险的农业保险采取了财政保费补贴政策,中央、省、市、县财政和农户分别承担保费负担,玉米(2017年,出于玉米产量和储备情况,玉米保险不再纳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小麦、水稻保险,中央和省财政最高承担保费比例达到80%。河南在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时,建议把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也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用财政资金对保费进行补贴,才能在开展初期吸引农户投保,建议中央和省财政承担保费比例不低于80%,按保单直接补贴给开展相关业务的保险公司。
(二)多方面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农户保险意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他们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及保险公司应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宣传手段,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农业保险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户的保险意识及风险防范意识。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提升保额。目前,河南省农业保险的保额较低,起不到保障的作用。可以根据地区和市场实际情况确定投保保额,并将保额划分为几个档次,由农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最后,加快理赔速度。因保险公司风险灾害评估人手不足及农户一般所处位置交通不方便等原因,导致现在农业保险的理赔比较缓慢。建议由政府牵头,加强与相关技术部门的交流及合作,比如:由农业、气象、水利等技术部门建立农业灾害评估小组,建立起快速评估理赔反应机制,在灾害事故发生后,及时、科学、高效地查勘确定致损原因、风险来源和损失程度,提高理赔工作的合理性和效率,尤其是要建立大灾快速理赔反应机制,简化理赔程序,优化理赔流程。为此,建议制定一个标准,在保证农业保险种类多样性扩大的同时,确保损失评估的公正和客观,以达到中长期农业经营的稳定。
(三)增加适合河南地域特点的农业保险险种。河南各地区的农作物及牲畜品种存在差别,各地市县因地貌不同导致农户的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也不尽相同,比如:信阳毛尖、信阳板栗、焦作山药、灵宝苹果等,这些不同的河南名优土特产对保险的需求不同,也因以家庭为单位和以农业合作社为单位进行种植对保险的需求会有不同。所以,政府相关单位在制定政策性补偿保险的险种时,应尽量考虑各地区的农作物或者牲畜品种的不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险种,使农户需要投保时有合适的险种。
(四)设立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和服务配套机构,完善监管。我国已经在推广防范自然灾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价格保险正在试点并扩大范围,2017年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在粮食主产省开展农业大灾保险试点的通知》,随着农业保险品种的增多,参与农业保险的主体和部门也会增加这就需要公信力较强的机构来加强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加大对新的合作领域的监管。河南省可以走在政策前面,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协调各单位的合作,对于法律法规处于空白的新的领域等加强监管,设立配套服务机构为各参与主体提供各种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发挥农业保险对农业的保驾护航作用。中央、省市县及乡镇村政府还要制定农业保险宣传专项计划,大力普及农业保险知识,增强农户的风险意识,提高农户的投保积极性,让普通农户普及投保且规范投保,在源头杜绝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提高农业保险承保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郑军,袁帅帅.新型城镇化、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需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2]陈盛伟.中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3]姜堰岩,李扬.政府补贴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参保行为——基于江苏省农户调查數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8(10).
[4]赵桂玲,周稳海.基于面板数据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7.42(6).
[5]冯文丽,薄悦,杨雪美.我国农业保险深度的实证分析——基于Tobit模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2(8).
[6]秦涛,田治威.农户森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7).
[7]张小东,孙蓉.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J].2017(6).
[8]赵立娟,红花.农业保险市场供给、需求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国内外研究进展[J].世界农业,2018(1).
[9]王秀芬,李茂松,王春艳.不同类型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3.35(3).
[10]聂荣,沈大娟.影响农户参保农业保险决策的因素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8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