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实施技术优化提高转周井增油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稠油转周增油效果逐年变差,高含水井逐年增多,周期油汽比递减大等问题矛盾,通过优化转周井筛选;优化工艺配套,确保转周增油效果;优化注汽参数,提高注汽质量;优化生产井管理,延长生产周期等措施,切实提高稠油转周井增油效果。
  【关键词】采油技术;技术优化;转周井;增油效果
   某采油单位现有稠油热采井近30口,年转周井次达90井次,是稠油热采的主要开发方式,也是减缓稠油产量递减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稠油主力热采单元进入高轮次吞吐阶段以及近几年低品位稠油的动用,目前稠油转周增油效果逐年变差,高含水井逐年增多,周期油汽比递减大。为减缓产量递减,需开展稠油热采井“四优”技术优化,切实提高稠油转周井增油效果。
  一、优化转周井筛选
  (一)深化油藏认识,通过以油藏储层建筑结构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了稠油储层沉积微相控油、储层非均质性控油微构造控油模式的研究,揭示微相、微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利用测井响应特征、砂体的空间分布特点、组合规律,重建了油藏河流相薄层边际稠油地层、构造、储层、流体及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客观地反映了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和油水分布规律。同时利用监测资料、生产资料等综合分析开发后期地层压力状况、油井水淹状况,综合动静态资料分类划分出地层压降大区域、水侵严重区域、高泥敏感区域,为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转周策略打下基础。
  (二)优化转周井筛选,根据转周井油量、液量、含水、温度四种因素的分布情况,绘制出最佳转周时机动态图版,优选潜力大的井优选实施转周注汽,提高转周增油效果。针对地层压降大、热连通已建立井组,加大转周井注汽量,扩大蒸汽波及体积,提高本井及邻井增油效果,例如某井转周注汽时,井组3口井受效见到增油效果,日增油11吨,为提高邻井增油效果,该井加注了注汽量。
  二、优化工艺配套,确保转周增油效果
  通过深化油藏认识和生产动态跟踪分析,将转周类型分为水侵严重区域、高泥敏感区域、地层压降大区域等三类,工艺上根据三类油藏类型的不同特点,制定了相配套的工艺措施,确保单井转周增油效果。
  (一)针对强水侵区,优化氮气泡沫调剖,综合治理高含水井,封堵水侵通道。根据河流相沉积砂体特点及热采区水侵状况,优选了热采井实施高温堵水或氮气调剖措施。措施实施后热采井平均单井日产油显著上升,含水大幅度下降,取得了較好效果。通过有针对性地实施氮气泡沫调剖工艺,有效治理了高含水热采井,改善了开发效果,也为探索蒸汽吞吐后期进一步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二)针对泥质含量高、敏感性强的薄层稠油油藏,加强工艺配套攻关,延长生产周期。针对注汽压力高、干度无法保障的情况,通过注二氧化碳,伴注粘土稳定剂、薄膜扩展剂、降粘剂等工艺,降低注汽压力、提高“热”效率。三是针对地层压力低、注汽压力低的转周井,改善防砂工艺、减少地层水漏失,针对地层压力低的热采井采用不压井作业或悬挂滤砂管等工艺,减少漏失量对热采效果的影响。采用先防砂、注汽后悬挂滤砂管等工艺;采用新型防漏失管柱进行防砂,减少因漏失对地层造成的冷伤害;对注汽压力不高的热采井,通过一次防砂多轮注汽和高强度快固覆膜砂工艺,缩短作业占用时间。配套实施底部开放式热采充填防砂一体化技术,实现热采井一次管柱多轮次注汽生产,提高注汽效率、减少作业工作量和占井时间;注汽封隔器下部接单流阀,防止压、洗井时漏失
  三、优化注汽参数,提高注汽质量
  围绕“优质注汽”这一核心,加强注汽质量管理,从而达到注汽生产的“安全、优质、高效”。
  (一)降低注汽压力,提高蒸汽干度。针对固定大锅炉注汽速度快,造成注汽压力高的问题,尽量安排(同层系、同周期、同压力)两口直井分注,降低注汽速度,提高井底注汽干度。
  (二)实施“短距离注汽”,减少管线热损失。为减少活动管线长度,降低蒸汽沿程热损失,提高井口干度,实施活动锅炉“短距离注汽”。凡是活动锅炉注汽的井,原则上锅炉要搬至井口附近进行注汽,固定锅炉注汽管线过长不能保障效果的,改由活动锅炉注汽。
  (三)加强地面注汽质量管理。实行注汽质量月度考核,加强“一炉多注”的运行管理,确保注入质量达标。
  四、优化生产井管理,延长生产周期
  蒸汽吞吐开采方式决定了其油井必须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方法。为提高蒸汽利用率,同时提高周期产油和周期生产天数,对转周井生产管理进行了优化。焖井放喷期的油井管理:热采井注汽完毕后立即开井,会回采大量蒸汽,降低热利用率,但如果关井(焖井)时间过长,油层温度降低较快会降低初期峰值产油量并削弱“放喷解堵”效应。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和实际经验,确定热采井的最佳焖井时间为4~6天。
  五、结束语
  针对稠油转周增油效果逐年变差,高含水井逐年增多,周期油汽比递减大等问题矛盾,通过优化转周井筛选;优化工艺配套,确保转周增油效果;优化注汽参数,提高注汽质量;优化生产井管理,延长生产周期等措施,切实提高稠油转周井增油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杰,陈丽华.利用荧光光谱进行原油测定及对比的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6).
  [2]曾艳涛.宋换新.南陵一无为地区下三叠统海相烃源岩评价与标定[J].海相油气地质,2016(4).
  [3]张义堂,沈德煌.稀油油藏注蒸汽热采提高开采效果[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8(2).
  [4]陈民锋,莫小国.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参数优选及合理开发界限的确定[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49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