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是通过空间溢出的形式,其示范效应、联系效应大于竞争效应。研究还发现,以固定投资、人口密度、人口质量水平等为主的城市特征变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研究结论,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溢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050-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开始重点关注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其中,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最大规模、最具活力的城市群,推动该城市群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当前关注的重点。鉴于此,国务院曾先后刊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文件,强调该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2016年东部六省的人均收入数据显示,地区人均收入稳步增长,两极分化略微缩小。这样的结果支持了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的观点。
  当前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的成果已有很多,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概括。于斌斌(2015)将经济增长细化为三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从中分离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增长效应,论证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分别从人口老龄化(汪伟,2015)、城镇化(孙叶飞,2016)等角度,通过“选择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给予了关注。Ying,LG(2000)基于1978—1994年我国省级产出增長率的数据,从核心—外围角度论证了我国经济中的空间扩散效应。Klenow(2005)通过反映不同国家间经济依赖的现实情况并将其概括国家之间的临近溢出效应。Koroglu(2016)利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外溢效应。由此可见,空间溢出效应为我们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城市的发展是依靠产业发展及结构优化作为支撑的,而产业又是城市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经济基础。陈建军等(2016)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群发展方面论证了产业升级和协同集聚对城市生产效率具有增进作用。于斌斌(2015)研究结论指出空间溢出效应是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有鉴于此,基于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关联性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认识,本文克服当前研究把城市作为单个的研究单元,而忽略了城市之间或者地区之间的空间联系不足,拓展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空间外溢效应,致力于通过产业结构的两个维度,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空间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别从示范效应、联系效应和竞争效应进行解释。基于此研究结论,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由于本文主要重点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空间计量模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分析空间效应之前,应该进行空间关联性检验,以便于了解该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区位联系。在此基础上,采用Moran I 指数来检验整个城市群的地区间的关联程度。Moran 指数I一般取值于(-1,1),如果值越接近-1或者1时,则表明地区集聚性越明显;如果值越接近于0,则表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在分析变量的空间效应时,应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进行估计。现实中,空间经济分布的非均匀或者非随机导致的空间异质,将促使我们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空间依赖性进行考察和量化。除了当前常见的空间计量模型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本文将会增加空间杜宾模型(SDM)的使用,以便研究自变量X滞后项与因变量的相关性。
  (二)变量说明
  本文在参考了相关文献中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的分析,确立了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变量以及相关控制变量。因变量将继续沿用较为普遍的GDP水平,但是考虑到经济增长的趋势性和累积性问题,本文采用差分法进行部分消除影响。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产业结构升级或者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而产业结构的变迁是不停地在变化,因此,借鉴于斌斌(2015)对于产业结构变化测量的方法,将分别从产业结构高度化(HR)和产业结构合理化(ER)两个维度来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反映产业结构的升级,即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或者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跃迁,用第三产业值与第二产业值之比(ES)来衡量(许庆明,2015)。从经典的经济增长方程来看,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有技术、资本和劳动力。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选取城市每年固定投资额FA、人口密度PD以及城市高等在校人数HE。
  (三)数据来源
  长三角城市群位于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市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舟山市、台州市、温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滁州市、池州市、宣城市等27市。本文以城市为基本分析单元,相关数据来自2010—2017年的《上海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取基准回归以及三种不同的空间计量回归模型,我们采用几个标准来对模型的拟合性和精准性进行检验。对比于SDM模型(AIC和SC分别为5.328、15.955),BM(15.260、22.573)、SLM(14.598、23.130)和SEM(8.920、16.233)模型的AIC值与SC值均更大,这意味着SDM模型的拟合效度更优,精确性也更强。除此之外,似然比检验的对比结果表明SDM模型的整体估计效果最好。   可得以下的结论:第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在SLM模型中,空间滞后项的系数ρ为0.634,并且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外部效应。第二,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群其他城市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从基准回归、SLM、SEM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核心的解释变量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不显著。而在SDM模型中加入空间权重后,两个变量分别通过了1%、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ρ为正。一方面,这说明了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是通过直观的途径,而是通过空间联系的形式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指出了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外部效应,其示范效应、联系效应大于竞争效应。第三,其他变量的空间外溢效应解释。控制变量FA、PD、HE均是显著的,这也意味着固定投资额、人口密度以及人口质量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回归结果显示,固定投资额和人口密度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固定投资和人口密度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性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数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确实存在正向的空间依赖性,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通过空间关联的形式对周边邻近城市产生了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即示范效应、联系效应超过其竞争效应。
  三、结论
  本文通过将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到整个城市群中,分别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论证了其对其他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在空间关联性上成正相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分布格局呈现以宁波、无锡以及苏杭地区为中心,并向周边辐射的趋势。(2)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应该结合其空间外溢性。产业结构调整不但会对本地城市产生经济增长效应,也会对周边邻近城市产生正向的外部性,其示范效应和联系效应大于竞争效应。
  基于此研究结论,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提供可参考的意见:首先,长三角城市群密不可分,应加强区域内合作。应采取差异化发展步骤,建立健全长三角城市群有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以及与外部地区的联系。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高度化水平和合理化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外部性。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向第三产业转型,增强获取剩余价值的能力。最后,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到与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竞争结果,从而使得政策的效果不能实现最大的效果。实证证明,正向的效应将会超过负面的效应,我们应该更多地分析其积极的作用,从而最大化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凯,张方.生产性公共支出、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多地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4):58-67.
  [2]  陈创练,张帆,张年华.地理距离、技术进步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拓展Solow模型第三方效应的实证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17,(1):23-43.
  [3]  陈建军,刘月,邹苗苗.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6(3):150-163.
  [4]  潘文卿.中國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47(1):54-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4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