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通领域创业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流通领域的发展是社会各行各业平稳运行的基础,本文以我国31省区(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回归模型对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通领域的创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影响力度仍然有待提升,同时受到区域发展异质性的干扰,这一积极作用在中部地区并不显著,仅存在于东西部地区。此外,人口规模等其它社会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由此,需要逐步推进产业结构的平稳调整,鼓励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构建高效的社会流通体系。
  关键词:流通领域创业   经济增长   区域异质性
  引言与文献综述
  受到地理经济思潮的影响,学术界关于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杨水根基于门槛模型指出,流通产业对国家经济增长具有先导性作用,但是不同地理环境下流通领域的经济外溢性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域差异。赵霞从产业划分视角分析了流通领域的经济效应,认为流通业的持续性发展与创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显著推动第一产业的效率提升與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胡宗彪、朱明进基于效率评价角度指出,我国流通业的生产效率普遍较高,但是在不同地区流通效率的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优化区域创业规模与创业结构是促进流通效率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程进文、刘向东系统分析了流通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演变,认为流通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规模递减性,尤其是当流通效率达到一定水平后,相应的经济效应会逐渐下降。马强文、申田在研究中指出,流通业的各类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并不一致,但是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流通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改善流通效率的关键在于社会分工的优化,尤其要提高流通领域内部的创业比例与创业质量。邓彦龙基于空间效应角度指出,区域关联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流通业的经济外溢性,同时也放大了流通业的负外部性,改善流通领域生产效益的关键在于区域的协调发展。张钟月基于专业分工的角度认为,流通领域的内部细化是流通效率提升的关键,同时流通行业专业分工的形成也暴露了不经济问题,提高流通领域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低水平部门的创新创业。
  综上所述,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但是考虑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时,两者关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问题突出,各地区在区域条件、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必然导致我国流通领域在创业发展方面的市场需求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各地区流通创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系统思维角度出发,对全国以及各个地区流通领域创业发展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理论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理论模型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且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各类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也表现出时期与截面的差异性,面板数据模型能够有效反映不同截面与时序下的变量关系,将创业水平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后,其Cobb-Douglas的一般形式如下所示:
  yt=f(Kt,Lt,It,Mt)                                                       (1)
  式(1)中,y代表经济增长,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投入,I代表流通领域创业水平,M代表其他要素投入。由于本文中主要考察流通领域创业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将资本投入等变量均归并为控制变量,同时考虑到截面效应,在对(1)式进行调整后,可以将(1)式记为如下形式:
  yit=c+αentrepit+eXit+μit                                              (2)
  式(2)中,y仍然代表经济增长,entrep代表流通领域创业水平,X代表控制变量,c为截距项,μ为残差项,i和t分别代表截面与时序,α与e则代表参数估计系数。
  (二)指标选取
  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反映当年的经济总量相对基期的变化程度,研究采用各省区经济增长率衡量经济增长情况,经济增长率=(当年GDP总量-去年GDP总量)/去年GDP总量,记为gdp。
  解释变量:流通领域创业发展水平。流通领域主要包括商业与流通业,根据国家行业划分标准,本文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流通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上述行业每年的新增私营企业与个体就业人数衡量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水平,以下简称创业水平,记为entrep。
  控制变量。考虑到我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问题,研究中将人口规模、产业水平、社会投资水平与外贸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以年末人口数、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进出口总额衡量,记为people、indus、invest、trade、city。此外,创业水平、人口规模、社会投资水平与外贸发展水平取对数处理,其他变量采用水平序列。
  实证分析过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一般而言,在面板模型估计前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LLC法对数据的同质性要求更为严格,而IPS法在假设前提方面的限制更为宽松。为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本文综合采用两类方法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在LLC检验下,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均拒绝原假设,而IPS检验中产业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一阶差分处理后,两类检验结果都很理想,各变量均拒绝了原假设,这也意味着数据平稳,为后续检验的有效性也提供了基础。   (二)全国层面的回归估计
  本文首先对全国层面流通领域创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研究采用的是我国31省区(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共有341个样本单位,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流通领域创业发展水平的截面情况也表现出差异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调整后R2为0.971,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共解释了方差变异的97.1%,F检验也在1%水平上显著,意味着模型选取的控制变量相对有效,模型的构建较为合理。此外,所有变量均在1%水平上对经济增长起显著促进作用。在对其他变量控制情况下,创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小,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带动经济增长率提升0.1%,这一结果有两层含义:一是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二是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流通领域创业是伴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逐渐出现的,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社会生产的主要动力机制也在进行着内部调整,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和线上与线下交易模式的不断扩大,市场对流通领域的开创性业务提出了更高的创新需求,提高流通效率、优化流通结构、优化流通模式已经成为流通领域创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这也是未来流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驱力。
  (三)地区层面的回归估计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优势产业部门、人口密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市场对流通行业创业发展的需求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为了比较各地区流通创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表3给出了东中西三大地区(以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为依据,东、中、西三大地区分别包括11省、8省与12省区)的面板估计结果。
  从表3可以看到,模型1-模型3的R2均在0.9以上,F检验在1%水平上显著,意味着东中西三大地区的面板回归估计均合理。比较各地区创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发现,东西部地区创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中部地区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在市场供需机制的作用下,流通创业的形成往往有赖于社会需求水平的提升,东部各省市经济发达,市场体系已经较为完善,得益于历史条件与良好地理区位环境的影响,东部在产业转型、技术革新方面的发展更为主动,区域间的联动关系更加密切,流通领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更加敏感,进而推动着行业内部人员结构的快速调整;同时,也为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形成创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中部大部分省份的經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2017年仍然有众多省份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在40%以上,在传统产业结构影响下,中部流通体系主要依托工业的发展而形成,地方在社会就业、行业种类等方面也形成了与工业相匹配的发展模式,导致人才需求变化表现更加被动,新兴的商流、物流行业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从而削弱了流通领域的创业动力,过度的创业驱动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经济增长。西部各省区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普遍较弱,市场流通体系正处于建设中,薄弱的经济基础在影响地区投资水平的同时也为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流通创业的发展所面临的传统行业阻力要更小,接受新技术、新模式的能力要更强,发展会更快。
  此外,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地区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均不显著,分析原因在于:人口规模的扩大意味着家庭负担的增加,尤其是在社会平均生产能力与个体收入水平变化不大的前提下,人口的增加往往会导致个人福利的相对降低,从而抑制经济的稳定增长。此外,中西部产业水平对经济增长均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中西部是我国一、二产业的主要分布区,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过渡,这也导致第三产业的过度扩张可能会带来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库存消耗压力,形成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社会投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但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更为突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低,社会投资的产出弹性也就相对较高,尤其是在部分贫困地区,社会投资在带动就业、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影响效应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与此相反,中部城镇化的推进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存在着密切关联,在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下,社会生产的服务职能明显较弱,工业部门的趋同性问题严重,尤其对于山西等资源型省份,产业基地主要坐落于山区等交通条件落后的区域,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难度,同时也阻碍着城镇化社会效益的扩大,这一点在任晓聪等人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此外,中部外贸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这与中部的地理区域存在着密切关系,中部省份均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各省份与其他国家均不存在相邻状态,并且长期以来主要肩负着国家工业产品的供给职能,这也造成中部外贸发展的经济效应普遍较低。
  政策建议
  (一)以产业调整为突破口,逐步健全流通体系建设
  产业结构在流通领域创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流通创业的发展起着市场引导作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优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过程,中部产业结构调整既是流通创业发展面临的短板,也是实现创业规模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要鼓励中部省份在统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具有长远收益的产业部门,加大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逐渐降低这类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政策基础,逐渐改善区域内部的产业、人才需求结构,为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鼓励流通领域创业发展,搭建行业创业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对流通行业发展规模与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提高流通行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既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也要推动流通领域的创业发展,而流通领域创业的形成主要在于社会成本的降低。发挥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一是通过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减轻流通领域的创业负担,以财政补贴与税收补贴的形式鼓励新兴流通企业的发展,根据地区流通行业的发展规模采取灵活的税率调整方案,降低流通行业的生产成本。二是搭建流通领域创业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流通行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提供最新的市场供需信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水根.流通产业经济效应的城镇化门槛研究[J].经济地理,2015(7)
  2.赵霞.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05-2013[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4)
  3.胡宗彪,朱明进.中国流通服务业生产率的部门及区域差异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8)
  4.程进文,刘向东.结构负利:流通业比重与地区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6)
  5.马强文,申田.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理论与实证[J].宏观质量研究,2017(1)
  6.邓彦龙.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4)
  7.张钟月.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专业化分工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8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