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与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9年8月15日,浙江省杭州市颁布了最新版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旨在改善城乡环境,保障公民健康,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作为将来社会的主力军,更应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本次调查以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的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式了解高校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和实际落实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垃圾分类;大学生;环保意识
1 调查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垃圾分类一直是公众热议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越来越多,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垃圾分类是实现垃圾减量、提质、增效的必然選择,可以有效解决解决由垃圾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群体日益扩大,高校数量也不断增多。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663所,在校大学生约2831.03万人。高校人口集中,生活消费品消耗量巨大导致垃圾的产量多、种类复杂,这使得大学校园必然成为实施垃圾分类的主战场。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也是其重要任务之一。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保已然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提高环保意识刻不容缓。如果能调动起高校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并向全社会扩展开来,必将产生更大的扩散效应,这对垃圾分类工作将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为改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2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本着环保理念,除了实地走访调查之外,所有问卷均采用线上作答的形式对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的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基本涵盖各个学院和各年级段的学生,调查结果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当前校园内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垃圾分类的实际落实情况,以及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2.1 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现状概述
(一)校内日常生活垃圾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调查,高校日常垃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塑料制品,主要来源于食品包装、塑料袋、塑料餐盒、快递包装等;二是纸制品,包括废弃书籍和纸张、纸质快递包装等;三是厨余垃圾,主要来源于剩饭剩菜、食物残渣和外壳等;四是有毒害垃圾,如废旧电池、电器、过期药品、化妆品等;五是纺织类垃圾,包括废旧衣物、布料、棉被等;六是金属制品,如废旧自行车、废弃金属材料等;七是其他废弃物,包括玻璃、陶瓷碎片、卫生间废纸、纸巾、尘土等。
(二)校内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好的方面:(1)食堂会专门处理剩饭剩菜;(2)校园快递驿站会专门回收快递包装;(3)每栋寝室设有废旧电池回收点,负责寝室卫生的工作人员也会负责回收可贩卖垃圾,如纸箱、瓶罐、废旧书籍等;(4)废旧衣物设有专门的回收站点,有专人挑选,尚可使用的会捐赠给慈善机构,送给有需要的人;(5)有学生组织自发进行旧书籍的回收,后期进行捐赠,循环利用。
待改进的方面:(1)除了部分可回收贩卖的垃圾稍作处理之外,其他生活垃圾基本上未做精细化回收处理。尽管在校园生活区内放置了标有各种分类标志的垃圾桶,但是并未达到分类效果,校园垃圾桶内充斥着各色各样混杂在一起的垃圾。在这三百多份问卷中有87%的人承认校园分类垃圾桶的使用效果很差,甚至没有效果。(2)校园内回收垃圾的工人也不会将垃圾进行分类,所有垃圾全部倒进垃圾车,然后运到指定地点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3)上述废旧电池和废旧衣物指定投放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3%的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而旧书籍的回收利用也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参与。
2.2 大学生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对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可知:95%的人认为垃圾分类是有必要的,对环境具有改善作用,可以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这说明大学生具有一定垃圾分类的意识。但是却只有7%的人会对垃圾进行细致的分类,而56%的人会部分分类,36%的人未进行垃圾分类,说明在行动上还做得不够。而且经过调查还发现,对于垃圾分类的知识,大部分人只有常识性的认识,但是细致的分类内容并不清楚,也未主动了解过。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垃圾分类工作是了解的,并且知道垃圾分类回收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是有很多有利影响,但是当细化到各种垃圾的分类类别时,人们的概念就会变得十分模糊,而且在行动上做得也不够到位。因此,垃圾分类虽然进入了大学生的意识里,却从未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仅停留在表面功夫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缺乏详细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2)学校未出台相关管理制度规范进行强制并且严格的管控;(3)校园垃圾分类气氛不浓,部分人认为垃圾分类未普及到个人,觉得自己分类了也是徒劳;(4)缺少相关的科普、宣传活动,未引起大家的重视;(5)旧习难改,未形成新的垃圾分类习惯;(6)配套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
3 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从以上调查研究分析中可以发现:高校出现了生活垃圾产出与处理失衡的现象。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不仅要在培养意识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精细化、程序化、普及化。为了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改进措施。
3.1 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强制实行,加强管控
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学生将学校没有强制要求垃圾分类作为自己没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快制定合适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并进行严格管控是贯彻落实这项工作的第一步。
(一)根据学校日常生活垃圾的主要表现形式来界定垃圾分类的适用范围,统一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标准。高校可以将所在地出台的相关垃圾分类标准作为参考,再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加以修改,制定严格统一的分类标准以适应校园生活的特殊性。 (二)设计方便有效的分类回收办法,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学校可以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创新想法的搜集,设计出一套方便有效的分类回收办法。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也需要征集学生和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加强其可操作性。
(三)完善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安排专人专项负责,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程序规范,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全程监督管理,使垃圾前端分类与后续处理能够兼顾。在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这一点上可以建立信息化管理,引入“互联网+”模式。如学校向学生提供分类垃圾袋,上面印有二维码,学生须严格按照垃圾袋的指示投放垃圾,学校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将各寝室垃圾投放的情况录入数据库中,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记录学生投放行为并进行有效监督。学校还可以将垃圾分类情况作为优秀寝室评比考核的依据之一,根据每个寝室的垃圾分类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予以合适的奖励和惩罚,实现从源头管控垃圾分类。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和硬件设施
在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之后,下一步便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需要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完善垃圾分类系统和硬件设施。如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新型分类垃圾桶、配备新型分类垃圾车、设立校园垃圾分类模范示范点区域等方式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再者,还可进行校企合作,促进开展校企联合的相关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科研项目,进行相关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研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全社会的环保浪潮中去,从而体会到垃圾分类的价值所在。
3.3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学生和教职工的垃圾分类意识
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垃圾分类工作出现低效滞后的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宣传、科普工作没有做到位,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形成不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因此高校应拓展多种宣传途径,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如,可以让学生组织或社团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日常工作的开展和活动宣传中去,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利用互联网将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等发布在学校的官方社交媒體上,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学校亦可以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是请环保方面的专家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以教育的方式传播垃圾分类的环保理念。
4 总结与期望
虽然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但是只要加强科学管理,理顺垃圾分类工作的环节及相互关系,做到分工细致、流程简化、条理缜密、管理有序,将垃圾资源化利用,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那么实现垃圾分类,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就不会仅仅只是个梦。总而言之,垃圾分类就在于你我的一念之间,举手之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垃圾分类的带动者,努力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共建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李明,李振卿.城市垃圾分类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9(20): 38-39.
[2]刘梅.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0):98-101.
[3]李曼.广州市某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5.
[4]史宇璐.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5]金上然,滕霄,毛向前,张知瑶.校园垃圾分类收集创新模式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11):69-70.
项目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年励志生实践育人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0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