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金课建设的《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课程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与核心要素。基于应用型金课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形式基础》课程积极响应“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形式语言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以“金课”标准为导向,做出了深入的探索与改革,使学生在开始就明确的认识到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以期按照金课标准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高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金课;形式基础;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1-0030-02
教育部在201 8年8月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提出了各个高校应当全面梳理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不合格的“水课”、打造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金课”,从而合理提升学业的挑战度,同时,增加课程难度并拓展课程深度,进而切实做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基于此,“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有了正式的文件出处,全国各大高校的诸多课程也都开始奔着“金课”标准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教学设计与改革。
1《形式基础》课程现状
《形式基础》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开设于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先修课程有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环节为16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为64学时。理论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图片、设计案例分析等讲授形式基础的基本原理与规律;在实践教学环节,则是通过课题训练巩固与验证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目前,国内高校设计专业已陆续开设《形式基础》这门课程,但因其叫法较新,相应的教学研究成果也就较少,教学的主要辅助内容——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也是极其有限。比较有影响力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是中央美院周至禹编著的《形式基础》。这本教材改变了以往把形式基础简单的理解为就是三大构成的弊端,使形式的研究由二维形式自然地发展到三维形式应用,并延续到了对四维形式的关注上。它对各个不同层次的艺术设计院校中形式基础课的程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本教材的适用范围太广,任何专业都可作为参考,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针对性也就没有那么强,而且对于产品设计专业中构成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没有进行专题的论述,使学生在二维与三维形式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这一重要内容,影响最终的设计。
2 基于应用型金课建设的《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开设以来,通过深入地调研、实践、反思等,不断总结、尝试,并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与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期通过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适当增加课程难度、有针对性地拓展课程深度等做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努力。具体如下:
2.1 课程内容的调整与再设计
1)具体环节课时的调整。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特征,以及本课程开设之前已经有了先修课程《设计色彩》,所以,将色彩形式这一环节的课时进行压缩,同时加大三维形式的课时,以满足产品设计专业相应的能力需求。
2)内容设置的调整。对应色彩课时的压缩,将二维形式与色彩形式作为整体进行训练,这也是教学上的一个创新,对学生课题设计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训练学生灵活地将二维形态设计与色彩语言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应用,在此基础上,延伸到与具体的产品设计项目相结合。如,将二维形式的点线面设计结合色彩组织关系应用到手机壳上,这样的课题设计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本环节的基础知识,也能够使学生通过这种“基础与产品的转化”感受到原来设计离自己也不是很远,这点对大一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再如,运用二维形式所学知识并结合色彩的对比调和因素,及受众对色彩的心理期望进行饰品设计,进而联系相关制造企业,将设计作品加工成成品,从而使基础课程与设计实践有效衔接,共同为专业设计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如图1)。
三维形式部分作为重要的内容,首先,加入二维半的设计,因为通过总结和再学习发现,二维半对产品设计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产品表面的肌理设计,它既包含了视觉肌理的表达,同时也包含着触觉肌理的表现,这些都是产品细节设计的一部分。当然,主要还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使学生体验同一种材质的不同组织关系所体现出的不同的视觉效果,二是使学生体验不同材质不同组织关系所呈现的效果,三是从前两个训练所作出的不同效果中选择适合的一个应用到实物载体上,如袋子、拖鞋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形式基础的基础知识并作出相应的作业,而且还要以设计师的思路考虑这些作业如何应用到具体的设计中,这就加大了课题训练的挑战性(如图2)。其次,三维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向更加广泛的门类进行尝试,包括产品类别、不同材料体验等,使学生由灯具设计、收纳设计等小产品设计向较大的书架、壁挂、桌椅、茶几等的设计延伸,同时体验不同材料各种塑造可能,由形式基础课堂上常用的木棍、冰糕棍、海绵纸、卡纸、牛皮纸等,扩充到瓦楞纸、滴胶、各种金属等,在此期間,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并通过与老师、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等提出解决方案,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感受团队合作的意义(如图3)。
3)教材的编写。针对目前教材要么等同或类似于构成或涉及范围较为广泛的现状,编写出适合的教材势在必行,也是笔者下一步努力的内容。
2.2 教学方法的革新
本课程基于应用型金课建设要求,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团队交流合作的习惯等,由此进行了以下教学方法改革。
1)考虑运用反向设计原则的教学方法与思路进行课程设计。即课程在开始之初,就要清楚地告知学生该课程可能得到的结果。如,在课程允许的条件下,其中一组完成一件(套)家具设计,一组完成一件(套)照明用具的设计,一组完成一件(套)文具类的设计等,每组同学进行思考、讨论、调研等,列出所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再根据这些内容进行讲授和交流,再反过来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如此,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会有很强的目的性,这样就避免了一开始就进行知识导入而产生的部分学生不认真听,实践时又不知所措的尴尬现象。 2)运用课上课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即结合翻转课堂的方法,加强学生课下预习的力度与质量检测,教师课前布置发放预习资料,资料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课件,亦可以是讲义等,同时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以各种形式如随机点名、主动提出、游戏等丰富的形式挑选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这样的方法首先能够使学生真正把预习当成学习的一部分认真对待,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能通过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尝试,能够更直接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更有效地达到学习目的,一举多得。
3)项目式教学法。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目前,已尝试让学生为公司进行饰品设计,这也是本门课程所学方法综合应用的一部分。
4)教赛融合。基础课程的成果很少有相应的比赛,因此,此次“教赛融合”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教师自主设置赛制,如小组间的比赛,班级间的比赛等,通过具体的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进而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2.3 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遵循应用型金课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本课程在考核方式上也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如,一方面,加入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等,打破原有的教师单方面考核学生的模式.以構建多层次开放式的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注重过程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过程与相应的能力体现,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协调能力等都应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而且应逐步加大过程评价的比重,而不再是以最后交上来的作业作为主要的考核依据。此外,如果是项目式的课题,应考虑相应人员的评价结果。
3 结语
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个长期且不间断的事情,需要通过教学的不断深化进行调整,因此应在遵循应用型金课建设的背景下,合理提升《形式基础》课程的挑战度、增加一定的难度、拓展课程深度,以向“金课”的标准努力,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至禹.形式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2]周至禹.形式基础训练(第一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韩)郑美京.二维设计基础(第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4](韩)郑美京.三维设计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5]吴晓玲.构成基础(第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6]孙彤辉.平面构成(第一版)[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7]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第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8]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第一版)[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64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