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随着粤港澳三地金融合作不断的深入,金融集聚效应对大湾区经济增长凸显。本文把粤港澳地区主要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本身,并对金融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融集聚;大湾区;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11日
   一、前言
   自1970年开始,国内外学者就已经对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展开探讨。认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存在因果关系,同时发现金融机构之间能有效促进产业部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有效于金融机构的发展。所以,当大量的金融机构在邻近的地区构成相关的企业之间相互协作时,其共享基础设施,降低融资成本,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金融集聚的形成,可以促进该区域的实体经济带来额外的收益。较多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利用空间相关系数证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发现区域经济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丁艺(2009)研究我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发现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同时发现证券业和保险业、银行业之间的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更为明显。通过国内外文献有理由认为,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显著的因果关系,且在金融机构之间的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二、金融集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途径及建议
   在过去的20年,粤港澳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对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而言,尤其是CEPA的签署,金融机构间的往来促进了三地金融机构间的多元化发展。其中,港澳的證券业和保险业在粤的发展都是初生的。金融集聚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区域城市群的发展也为金融集聚提供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必要条件。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未来重要的增长级,相邻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金融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区域经济内为金融机构构建良好的金融中心,形成良性循环。
   (一)外部规模经济效益。金融集聚的外部规模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金融机构共享辅助性产业为主,比如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和证券之间,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的相互关系都可以产生跨专业业务关系。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粤澳两地的金融机构在港的发展融合已成为常态。根据香港金融局的统计,全球100大银行中,有70家在香港营业,且超过29家跨国银行在港设置的地区总部。中资银行的发展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力量,且速度非常迅速,截至2018年12月,中资持牌银行超过18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家,在港设立办事处银行7家,中资银行占香港外资银行超过40%。从中资银行利润发展情况中,仅是2016年,就有4家银行进入税后净利润排名前十。从数据中看出,中资银行业务主要以公司贷款为主,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公司从2014到2017年间,其贷款业务比重就达到了94%,且在2017年至今仍然维持在90%以上的高位。企业的贷款完全体现了香港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物流运输、物业投资和运输设备业。
   粤澳在港的金融机构中,中资银行触发了外部经济结构的运作。而在广东,降低了港资银行进入内地银行的门槛,提供了便利性。而在澳的银行业,中资银行和香港银行占据澳门银行业机构的50%,且发展方向相似。根据《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内地银行业向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发放的境内贷款达到了66.31%,而根据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的数据显示,非金融机构及企业贷款业约为65%。香港金融产业虹吸效应体现出金融集聚外部规模经济的发展,根据香港金融局的数据,2017年香港金融业从事者超过了25.8万人,占香港工作人口近7%,且占香港GDP约19%。表明香港作为三地乃至亚洲的金融中心,吸引了不仅以金融行业为主的产业,以上下游产业吸引的金融附属产业仍不断吸引入驻。
   (二)技术创新。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而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形式主要是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为特征的,在金融集聚区域更容易发现相关产业的差异性,从而更有利于创新,金融机构的集群拓宽比较广阔的客户群体,其集聚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信息,可创新资源丰富,客户作为创新思想的重要来源,金融信息流动迅速,加快创新效益的步伐。香港的上市制度改革带动大湾区的企业加速上市的步伐,在过去10年中,有接近6年新股集资方面达到了全球第一。截至2019年9月,粤赴港上市企业达到了248家,这些企业行业分类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和房地产三大类。特别是香港的上市架构的改革,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引入创新型产业,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型经济的定位提供了金融支持。上市公司的集聚,使香港面临了不同国家、不同币种、不同类型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这就需要大湾区金融机构发挥其专业的金融素质解决问题。大湾区跨境融资的需求是港澳两地为实现资本有效配置方式的有效互补。
   此外,粤港澳在发展绿色金融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9月;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于2012年9月挂牌成立;香港特区政府于2018~2019年财报中规划了“绿色债券”的蓝图,但鉴于两地金融融合度不高,三者的发展都没有产生出应有的金融魅力。在绿色金融创新的条件下,建议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鼓励三地金融机构参与发展碳排放投融资业务,发展绿色信贷产品等。三地政府可共同创办绿色金融银行等模式。
   (三)金融外溢效应。金融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信息外溢,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机构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信息、知识外溢的情况。金融中介作为信息的提供商,使得银行业和借贷人有更充分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价值链的利润。对于信息灵敏度更高的证券业而言,经纪商和投资人的集聚更有利于获取金融信息。这表明了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金融机构之间可以更好的学习。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取决于机构间相互融合的情况。
   对澳门而言,中资金融占据澳门的重要地位,同时澳门作为广东与葡语系国家甚至全球往来的桥梁,大量的资金通过澳门,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交易平台将是借助澳门金融机构的优势将中资机构推向国际化重要的方式。根据2017年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葡语系国家GDP合计24,286亿美元,中国与葡语系国家贸易额达到了1,176亿美元,其中进口达到了69%。中国银行作为澳门唯一的人民币清算行,根据中国银行的数据显示,人民币的清算量达到了3,788亿元,其中葡语系国家36亿元。数据背景下,在澳门对接葡语系国家离岸人民币结算的市场需求中,澳门将呈现巨大的业务空间。另外,打造澳门证券交易所,是发展澳门特色金融服务,拓宽两地金融市场的投融资渠道,实现澳门金融产品多元化的基础。
   除银行证券业外,三地的保险业务也呈现出了相互的融合。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发展起步较晚,且内地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其保险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对保险产品多元化发出了挑战,而港澳保险业发展具备国际化的经验且发展成熟,对于推动港澳保险进入内地将会带动境内保险业的竞争和发展。对于三地的融合,在保险业方面将进一步加强协同,港澳机构提供更多的保险产品和经验,这种方式的协同将加快金融外溢的出现,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集聚效应。
   (四)提高金融资源使用效率。金融资源的流动主要呈现出集聚和扩散两种方向,当区域内产业呈发展向上势头,金融资源呈现由集聚像周边扩散;相反,加强中心区域的功能使其集聚,可以更有效地向周边扩散。金融资源的扩散和集聚往往是同时进行的,集聚的往往是优质的资源,扩散的往往是处于成长期的。当两个方向的资源由金融机构间主导,产生的效率是向上的。实际上,根据金融集聚与扩散的辐射范围大小可以将金融中心分为国际中心、区域中心、国内中心、功能中心等层次。粤港澳大湾区逐渐形成以香港为国际中心并辐射国内乃至全球。因此,港澳地区与国内可探索“飞地+自贸区”模式;共同搭建澳门离岸市场与广东在岸市场之间的合作框架;提升澳门与国内金融人才、语言的配套能力;以大宗商品、黄金为主推进广东与澳门的金融衍生品对接等。改善现有的金融产品促使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巴曙松,白海峰,胡文韬.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9.
  [2]丁艺.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6.
  [3]李红,王彦晓.金融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6个城市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经验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71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