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冠肺炎”风暴中的心理障碍及防护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薪

  摘 要: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本应是合家团聚、走亲访友、放松身心的日子,身处疫情的绝大部分人群却都存在一些负面情绪,焦虑、恐慌、沮丧、担忧种种情绪接踵而至。针对感染人群和未感染人群在面对疫情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身体防控固然重要,且良好的社会心态也将助力疫情防控。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心理障碍;心理防护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45
  0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重大灾害时会存在恐慌、焦虑、无助的负面情绪。2003年,在我国广东等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非典”疫情,因为SRAS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力,没有寻找到有效的特效药,没有具体明确的预防措施,使我国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而“非典”疫情造成的人群的心理变化也在无形中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2014年,西非地区大规模爆发了埃博拉病毒,传染速度极快,致死率极高,在历史上传染及死亡人数都达最高,引发人们高度恐慌。相关研究曾经表明,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心理因素对突发事件控制效果的进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今时,新型冠状病毒来势凶猛,正值春运高峰期,也存在更高的潜在风险。在政府的政策管理、宣传和新闻报道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自觉居家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然而在整个疫情防控过程中,不论是感染者还是未感染者,因为疫情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非常突出,不良的社会心态会对防控疫情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缓解“新冠肺炎”风暴中的心理障碍对形成和谐、安全、健康的社会格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概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病毒是疫情发生前人类未知的一个病原体。在中国,最先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是在2019年月12月末期的武汉,在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最开始里面感染的人最多,在一些摊位上也发现了该病毒,该病毒与2003年SARS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具有人传人的特点,其传染能力较强,就目前的发现而言,其致死率是低于SARS病毒的。
  (1)感染方式。
  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直接传播,已经感染的病人的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后直接吸入,可以导致感染。第二种是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越光滑的表面病毒越容易存活,病毒在毛织品上存活时间相对较短),污染手后,手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第三种是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至于消化道这种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2)感染症状及危害。
  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肺炎表现主要以不明原因的发热、干咳、乏力为主,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并且发热一般持续72小时以上,与普通感冒不同的是,普通感冒造成的发热在退热药物作用下一般治愈效果较好。再者就是干咳,伴有痰音、喘息,症状严重者影响睡眠,并会造成全身乏力,精神差、食欲差的身体状态。感染症状分为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部分感染者在感染病毒后症状较轻,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在采取相关药物后在一段时间内便可恢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值得注意的就是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人,这类人群在病程中可能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多数患者能够较好地抵抗病毒,可能存在一些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甚至死亡。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人群的一般心理障碍
  (1)感染人群。
  感受“隔离”一词对于初次患得传染病的人是恐慌的,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被隔离在医院的指定隔离房,面对一个陌生而又不确定的环境,我们常会因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产生不满情绪,又因空间封闭,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容易扩大。在隔离期间,会有许多因素去干扰患者的情绪,突如其来的人身自由限制,焦虑、恐惧、抱怨、沮丧等情绪接踵而至,情绪产生的问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无法与外界进行沟通,内心的压抑无处得到释放,也就增加了抑郁发生的危险。说话声调平淡,在抱怨自己感染上病毒的不幸的同时,甚至还会担心因为自己被隔离而中断的生活造成的困扰,时时发出叹息或者痛哭流涕,持久的心情低落、忧郁、悲观,反而促进病毒侵入我们的自身免疫系统,不利于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久之下去还会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食欲不振和睡眠障碍等。
  (2)未感染人群。
  为了控制疫情的扩展,武汉采取了“封城”措施,正值春运高涨期和高校学生放假期,有一大部分人在武汉采取措施之前离开了武汉,奔向全国各地,加速了全国各地疫情的发展。
  不论是在武汉还是在武汉以外的地区,一些未感染人群会因为身边的一些潜在因素担忧自己是否和感染者或者疑似患者有过接触并感染病毒,特别是当自己如果有类似症状,例如咳嗽、呼吸不畅、体温变化等,就会显得十分紧张,这种就属于疑病心理。伴随着怀疑与不安,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特别关注,反而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也会促就一些人的强迫心理,过度地洗手,过度地测量自己的体温。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也是第一时间获取有关疫情的相关信息,眼见着新闻里报道或者周边的被感染人数在经历一段潜伏期过后陡然增加,恐慌作为情绪的一种,是人们在面临某种危险时,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在绝大多数未感染人群中,不少人存在一種恐慌心理,而伴随着恐慌产生的就是焦虑情绪,思想高度紧张,使自己处于一个警觉状态,过分夸大现实,整日提心吊胆。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人群的心理防护措施
  (1)感染人群。
  面对一个陌生而冷清的环境,大多数的患者会感到暂时的慌张和不知所措,这时患者需要发泄自己内心的负性情绪,保持与外界的沟通,可以打电话给朋友或家人倾诉,排解内心的郁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可以一起鼓励身边有相同遭遇的患者,互相倾诉,增强治愈的自信心;当自己感受到焦虑恐慌时,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看看书,玩游戏等措施可以缓解焦虑;正确接收外界有关疫情的消息,不要盲目听信谣言,消除恐惧,学会抗压,可以在隔离房里给自己定制一份详细的作息时间表,有规律地进行生活,而不是杞人忧天,抱怨自己感染病毒的不幸;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床上瑜伽是一种可以排解压力又比较方便的方式;主动寻求心理干预从而获得心理安慰与支持,专业人士会给患者提供一定的心理帮助,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未感染人群。
  从目前持续增加的确诊人数看出,新型冠状病毒的确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合理认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同时,也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主动倾诉内心,和家人、朋友一起探讨通过这次疫情引发的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生的启迪等;接收积极的外界信息,客观地看待疫情所暴露的问题,构建一个正向的心态,加强合适的锻炼,或者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不要一味地关注负性信息,造成的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的防治;不要过度担忧紧张自己是否接触过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合理认识自己身体最近出现的轻微的反应,消除恐惧,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记录自己在疫情中的心路历程、和家人居家做一些增进家庭感情的游戏等;不要听信谣言,过分夸大现实,了解权威专家信息,接收正规信息渠道,鼓励家人加强防护,正视疾病,如发现问题,及早就诊,这样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
  参考文献
  [1]佘颖.面对疫情也需“心理防疫”[N].经济日报,2020-01-31(004).
  [2]时勘,范红霞,贾建民,等.我国民众对SARS信息的风险认知及心理行为[J].心理学报,2003,(04):546-554.
  [3]王一牛,罗跃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04):387-392.
  [4]童辉杰.“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J].心理学报,2004,(01):103-109.
  [5]佐斌.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N].光明日报,2020-01-30(001).
  作者简介:陈薪(1997-),女 ,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6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