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潜力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霍杰

  摘 要:基于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对中东欧16个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研究发现中国对8个国家直接投资不足,8个国家直接投资过度。中国需要根据实际直接投资情况,适度调整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加大对投资不足国家的投资。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潜力;投资过度;投资不足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8.017
  0 引言
  中东欧国家是中国进入欧洲的必经之路。从历史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有扎实的合作基础。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更加密切。2012年4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在波兰华沙举行第一次会晤,签订了《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形成了“16+1”合作框架。2019年4月,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演变为“17+1”。自2012年“16+1”合作框架启动以来,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呈现加速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额仅为527万美元,2012年上升到15196万美元,到2018年进一步增长到60519万美元,在10多年的时间,投资增长了100多倍。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占比还比较低。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8780353万美元,中东欧国家占比仅为0.17%;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4303731万美元,中东欧国家占比仅为0.42%。虽然目前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占比不高,但由于中东欧国家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潜力值得进一步挖掘。
  1 文献综述
  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潜力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和中东欧贸易潜力的研究主要使用引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龙海雯和施本植(2016)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对中国贸易过度,斯洛文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等国对中国贸易不足,提出中国应在中东欧贸易的同时不断开拓新贸易活动。万璐等(2017)使用2005~2014年间面板数据,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东欧沿线国家林产品双边贸易的贸易潜力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与罗马尼亚、捷克等国家林产品贸易过度,与波兰、匈牙利等国家林产品贸易不足,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铁路基础设施。姚倩倩(2018)使用2007—2017年工业制成品贸易数据,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潜力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双方贸易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燕春蓉和贺书锋(2019)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算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潜力,研究发现,中国对斯洛文尼亚、波兰和爱沙尼亚的出口潜力值最高,中国与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波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的进口潜力值最高。
  1.2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潜力的研究
  李计广等(2016)使用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潜力,研究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整体投资潜力较好,但缺乏高投资效率国家。陈伟光和郭晴(2016)使用2004—2013 年10 年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结果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空间巨大。程中海和南楠(2017)使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结果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直接投资潜力差异大。葛雅君和刘立平(2018)基于2006-2015年面板数据,使用引力模型实证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研究发现中国对东盟、中东欧等地投资空间巨大。王久第(2019)基于2007-2016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的投资潜力,结果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尚有较大潜力等待挖掘。
  1.3 文献评述
  前面的研究从中国与中东欧的贸易潜力、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潜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尚未发现有关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潜力的实证研究文献,随着“16+1”合作框架的启动,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不断加大,其投资潜力值得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采用引力模型就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进行实证分析。
  2 模型建立和估计结果
  在物理学引力模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后来引力模型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Frenkel、Funke 和Stadtmann(2004)采用引力模型对新兴国家双边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与投资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距离等进行实证研究。所使用的直接投资引力模型公式如下:
  FDIj=A(GDP*GDPj/DISTj)(1)
  在(1)式中,FDIj代表母国对东道国j的直接投资流量,GDP和GDPj分别代表母国和东道国j的国内生产总值,DISTj代表母国和东道国j的距离。从(1)中可以看出,母国对东道国j的直接投资流量与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
  在(3)式中,β0代表常数项,β1、β2和β3代表回归系数,μj代表随机误差。根据引力模型,母国国内生產总值越高,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能力就越强;东道国国内生产总值越高,则市场投资需求就越旺盛,直接投资规模就越大,可以预测β1和β2的符号应该为正值;两国距离越远,母国对东道国直接投资的成本和风险就越高,直接投资规模就越小,β3的符号应该为负值。   2.1 数据来源
  由于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流量数据存在部分缺失,本文将使用2010-2018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存量数据代替直接投资流量数据,单位为万美元。在引力模型中,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数据来自于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网站,单位为万美元。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距离根据Time and Date网站中的距离计算器求得,单位为公里。
  2.2 估计方法与结果
  本文利用2010-2018年中国对中东欧16国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LnGDP、LnGDPj和LnDISTj的系数都非常显著,而且与预期的符号相一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呈正相关,说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规模对直接投资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距离与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呈负相关,说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距离对中国向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阻碍作用。
  3 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潜力的判断
  参考盛斌和廖明中(2004)对中国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这里将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潜力划分为两类: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如果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实际投资额高于根据引力模型预测的投资额,就认为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过度;如果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实际投资额低于根据引力模型预测的投资额,就认为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不足。
  根据表1的估计结果,这里使用2018年的数据就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预测值进行测算,然后根据测算结果判断投资潜力,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18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有8个国家(爱沙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阿尔及利亚)存在投资不足,有8个国家(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塞尔维亚、黑山、拉脱维亚和马其顿)存在投资过度。
  4 结论
  根据前面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与母国和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两个国家的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第二,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因国家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从预测模型可以看出,中国在爱沙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和阿尔及利亚等8个国家的直接投资不足,而在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塞尔维亚、黑山、拉脱维亚和马其顿等8个国家直接投资过度。因此,中国需要根据实际直接投资情况,适度调整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加大对投资不足国家的直接投资。
  参考文献
  [1]燕春蓉,贺书锋.“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的贸易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J].江苏商论,2019,(10):35-41.
  [2]王久第.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9,30(03):81-89.
  [3]姚倩倩.“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潜力研究[J].对外经贸,2018,(10):10-14.
  [4]万璐,高利,程宝栋.基于引力模型的林产品双边贸易潜力研究——以中国—中东欧沿线国家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7,37(01):63-67.
  [5]李计广,钊锐,张彩云.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潜力分析——基于随机前沿模型[J].亚太经济,2016,(04):96-103.
  [6]龙海雯,施本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潜力研究——以“一带一路”为背景[J].广西社会科学,2016,(02):78-84.
  [7]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02):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2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