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睢忠林

  摘 要:2014年,教育部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上了重要议程,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快速转型势在必行。校企合作是专业转型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与创新平台。以管理类专业为例,分析转型发展的困境,并提出专业转型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124-02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长久以来,高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始终存在脱轨的难题,如今我国已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8年,从国家教育部到地方教育部门均有多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的政策陆续出台,政策推动下的产教融合发展日益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促进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转型发展,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学研发、业务互助等方面搭建了合作的桥梁。
  一、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合作意愿明显增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教育部颁布的众多文件中,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积极谋求专业转型发展、教育改革创新。根据对吉林省20余家地方本科高校所做的调研发现,全部都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专业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
  2.协同育人明显加强。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教育部首次举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当时仅有8家企业发布245个产学合作项目,提供经费1 200万元。到2018年,仅第一批项目指南就有346家企业发布项目14 831项,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约35亿元。按比例测算,2018年第一批项目参与企业数为2014年的87倍,发布项目数为121倍,提供资源是500倍。目前,在吉林省全部地方高校中,切实与企业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达到100多项。
  二、校企合作困境分析
  1.政策短期困境依然存在。目前,我国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虽然近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许多文件中将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国家法杖的战略高度,《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条文也涉及到校企合作的一些内容,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并不完善,也缺乏明确的政策和资金上的具体支持措施。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进缺乏制度上的有效保障,同时也需进一步健全监控和管理相关机制。
  2.校企合作能力和主动性不强。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地方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体系设计,再到教学实施过程,如果某一方合作积极性不高,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当前地方高校和企业间产学研等方面的校企合作还非常松散,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等受资源、政策等方面的限制,更多时候无法充分融入行业发展的先进理念,进而导致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主动性往往都不高。同时,地方本科高校知名度大多都不高,缺乏足够有说服力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大型企业在人才交流方面也缺少完善的双向融通渠道。
  3.合作层次主要停留在实习层面。调研中发现,目前地方高校的做法也仅仅是共建,认为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没有企业愿意增加成本去接收学生,所以学生去了,一般也只能做最低端的行政事务,很难接触深层次的专业领域。为此,有很多高校都为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以此来使企业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操作机会。有人提出,校企合作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校企深度融合方式上管理类各专业应该结合专业实际和区域产业实际,与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园”,将行业技术中心、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园区,建立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协同服务体系。
  4.合作宽度与深度有限。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管理类各专业基本都进行了应用型转型,开展了“校府、校社、校企”等多元化的合作办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遵照学生的实习意愿安排的实习单位和岗位,但是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只能从事某一个类型的岗位的实习训练,没有实现每个学生不同岗位的实习训练,大部分的岗位实习都停留在日常简单业务处理上,接触不到企业核心业务,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度应用机会,在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促进管理类专业转型的主要对策
  1.明确建设目标和内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即引入国内外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二是先进的教学模式,即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外共同教学;三是雄厚的师资力量,即“教学名师+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四是专业的职业培训,即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扎实的实操能力,即系统掌握业务操作規范与技巧;六是综合的行业训练,即分岗位个性化培养实务操作技能;七是真正的工作经验,即安排为企业处理真实的经济业务;八是宽广的就业渠道,即推荐对口岗位并进行就业指导。
  2.增强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竞争力。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综合实力要强,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使教师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解决管理与技术上的难题。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建立特色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的支柱特色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围绕地区经济产业发展优势来合理设置专业,加大创新类课程的研发,找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的契合点,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能够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地方本科高校还应该重点加强师资力量,共同制定“双师”能力培养培训方案,加强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为骨干教师提供完善的进修学习平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服务和岗位管理工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机制。因此,要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高校自身的竞争力,更好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专业转型发展顺利实施。   3.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专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是从事科学实验、学术探究、技术开发等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学生创业教育、岗位训练、创新能力培育、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建立优势特色的科研基地、研究中心和产业学院,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形成开放办学、多学科交互融合的平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因此,要强化校企合作,整合资源,集聚人才和技术力量,加大校企合作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促进地区支柱与特色产业领域的研究,加速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移,促进当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建如在GET教育科技大会上这样解读,“政策变动的重点是,由前些年更多强调职业院校内部要进行改革,转变为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郭建如认为,《意见》强调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把产教融合融入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然后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新格局。过去校企合作的责任主要是放在了学校,学校和企业的桥梁尚未很好地搭建,而相关法律宏观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健全。产教融合的关键是学校与企业,以及教育与产业打破体制障碍、领域门槛、属性的差别,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随着教育部要求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并提升本科教育质量,院校有动力对旧有教学模式做出变革,并有意识地引入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过程,共同建立运营新技术专业及学院,建立起“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体系架构,从政府、企业、教育、社会等各方面提出了政策的框架,强化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从高校和企业目前合作现状来看,校企合作推进专业转型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管理类专业转型,要适应时代要求,抓住机会,深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甄国红,王硕.基于“校企校”联盟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创新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5):70-72.
  [2]  王艳丽.基于吉林省地方经济需求的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0):57-59.
  [3]  才华,甄国红,张天蔚.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问题[J].职业教育,2014,(6):229-230.
  [4]  睢忠林,甄国红.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42-43.
  [5]  睢忠林,甄國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实验中心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229-231.
  收稿日期:2019-10-2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以管理实验中心为依托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研究”(GH170614)
  作者简介:睢忠林(1971-),男,吉林四平人,副教授,从事财务控制、创业投资分析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05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