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基于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指出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回归初心的基本方式,在借鉴校企合作国际经验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逐步深化的3×3路径,提出深化校企合作支撑政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路径;政策支撑
   基金项目:河北政法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编号:ZFJY201906)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月3日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回归初心的基本方式。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毛泽东也提出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和实践性,任何的职业教育,都要围绕职业、以职业的形式进行,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和社会经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必须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职业院校与企业共生共荣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规律。基于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共同发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初心回归。
   (二)校企合作有助于高职院校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堂知识体系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极易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学不能致用”的现象,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通过探索校企合作的路径与对策,扎实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开展校企合作最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走出校园,从单纯的学校教育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转变,注重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实现了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切实提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经验
   (一)校企合作路径的国际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研究较为深入,实践性和指导性较强。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较早的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校企合作”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而校企合作教育在美国最早是产生于大学的工程技术学科领域。实际上,世界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学校为学生传授职业知识与技能,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北美的CBE教育模式聘请企业专家组成教育专业委员会;澳大利亚实行学分互换,普职沟通;新加坡以教学工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等。
   (二)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始起步。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认识到建立校企间良好合作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良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近年来高职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相比国外,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与企业联系开始起步,但联系还不够紧密,专业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不够深化,教师、学生对企业的需求了解不充分,人才的供应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三、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路径构建
   校企合作是一种独特的模式,是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和具体内容,深化路径可以通过三个层次、三个维度来构建,进而形成了校企合作逐步深化的3×3路径,即路径深化在执行上首先按不同主体及不同内容划分为体制设计、教学安排、课程执行等三个层次,体现了不同层次上的路径设计差异;然后在操作上按照具体工作划分为价值引导、主体落实、方法操作等三个维度,体现了不同维度上的路径落实差异。
   (一)体制设计层次。校企合作的体制设计层次为宏观层次,必须有相对应的体制设计安排为保障,包括三个维度。首先是形成以就业导向、市场驱动的价值引领,要求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办学方式从专业学科教学向市场需求转变,从之前的知识体系完整转向就业导向下的知识够用。其次是校企合作体制设计层次的落实主体以政府为导引、校企为主体,要求各地政府充分发挥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和主导作用,借鉴德国的相关制度;同时,要求企业改变主体缺失的现状,积极承担高职院校的相关教育任务。最后,在方法操作维度上实施多元整合、系统设计的操作方法,宏观上形成校企政联动育人模式,政府、企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形成和谐的“生态阁”,坚持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
   (二)教学安排层次。校企合作的教学安排层次为中观层次,必须有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安排为指引,也包括三个维度。首先是形成以学生主体、行动导向的价值引领,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安排时的指导思想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为本”,围绕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安排。其次校企合作教学安排层次的落实主体是实现学生的做学合一和情境学習,即通过边学边做、半工半读等不同方式实现场景化教学,推进学习和就业方向的统一。最后在方法操作维度上实施工学交替、完整体验的操作方法,要改变紧紧抓住课堂学习的观念,形成培训式学习、工厂式教学等方式,实施交替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使学生成为半工作状态的人员。
   (三)课程执行层次。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典型体现,校企合作的课程执行层次为微观层次,必须有相对应的课程设计安排为实施,也包括三个维度。首先是形成以能力本位、过程导向的价值引领,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从抽象简约化的学科知识转向实践具象化的工作能力,围绕工作过程教学课程内容设计。其次校企合作课程执行层次的落实主体是项目课程、任务载体,以某项服务、某件产品等具体任务为承载实现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安排,形成与具体工作对应的若干学习任务。最后在方法操作维度上实施工作分析、课程开发的操作方法,即通过分解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而构建课程主线,形成贯穿某职业的课程内容链条。    四、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撑
   (一)校企双方要提高认识,实现互利共赢。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都是利益主体,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利润,学校的根本利益在育人。校企合作能否长效稳定,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利益结合点以及能否给双方带来良好的效益。校企双方应从整体上认识校企合作问题,建立共赢平台,实现双赢:学校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本、培养优秀后备力量,还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学校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服务社会等目标。
   (二)建立校企双师双向交流制度。校企共同制定双师双向交流的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双师双向交流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学校教师共向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负责学生技能训练指导;学校教师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承担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等,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师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教学研究团队和技术创新团队。
   (三)加强和推进校企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的运行依托,包括校内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中厂”,引进企业进驻学校,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安排学生顶岗学习,使教学与生产结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真实生产情境结合。校外基地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厂中校”,企业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实训内容,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
   (四)探索具有院校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在校企合作方面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等模式尤其为世人所称道。我国各高职院校也逐步形成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前校后厂等不同模式。但受制于教学成果、工作量等学校和教师考核体系,学校和企业认识不到位,加之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等多种原因,校企合作表现为自发、浅层状态。在新时代条件下,高职院校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机制,变外生计划压力为内生需求动力,逐步实现校企合作从政府推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主要參考文献:
  [1]颜彩飞,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
  [2]杨宗晓.校企合作“双元制”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
  [3]陈德清.高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29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