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形成发展的机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产业集群发展是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对于发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产业集群形成有着多种因素和方式。以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为例,研究福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从空白到形成发展的机理,总结一种新的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并针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三峡海上风电 产业园区
  研究产业集群由来已久。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的本质内涵是在特定的领域,相互关联的公司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企业集聚过程中,由于动力源、能力源和路径等的不同,客观上形成了多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视角,梳理出多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按照集群形成方式,杨永鹤(2015)认为存在政府主导型集群、市场主导型产业集群、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资源主导型产业集群四个产业集群发展模式[1]。孙卫东(2018)归纳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包括市场主导型、多核式、产业转移型、规划引导型[2]。尽管存在细微差异,但从集群产生途径来看,基本可以归纳为“自上而下”推动型、“自下而上”培育型、“上下联动”驱动型。
  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源于政府基于当地产业禀赋,引入推动产业后,通过政策、扶持措施引导企业在空间的集聚。而当某一产业中的企业对本地的企业、资源、人才等具有依赖性,为寻求集聚效应和成本最小化自发地在某一地区集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是为自下而上。从这一角度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產业集群发展模式集群的起步阶段均需要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作为推动集聚的原生动力。而在几乎没有相关产业基础的地区,培育全新的产业集聚,不可避免的要有新的产业集群原生动力驱动形成上下联动。
  一、福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集聚模式
  受季风和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共同影响,福建海上风电资源得天独厚,同时具有良好的港口条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但与其他沿海省份比较,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差异,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尚属空白,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不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单纯的自上而下的推动,容易出现重复建设、产业分散、低质量竞争,不利于集中打造。通过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培育,由于要素基础薄弱,吸引力有限,因此集聚过程缓慢,与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的进度不相匹配。在此背景下,通过福建省和三峡集团的顶层设计,形成企业主导、政府参与、市场化运营的园区开发模式。
  三峡集团处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中间环节,连接地方政府和海上风电设备厂商,依托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上下联动驱动福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形成发展。其内生驱动力一是作为央企承担国家使命,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作为海上风电投资商,产业的进步对于其提高装备质量、增强运行效率、降低设备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园区形成过程中,地方政府体现公共机构驱动,三峡集团体现购买者驱动,入园厂商体现生产者驱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孕育而生。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以下简称园区)是三峡集团主导建设的产业集聚地,园区总体定位、整体规划、产业布局、配套链构建、招商建设、日常运营等工作均由三峡产业园公司完成,集群过程和引进企业能够体现购买者需求。不同于大企业主导型或多核式产业集群中大企业本身即为产业链的一环,在园区形成过程中,三峡产业园公司并不实际参与产业链,仅承担规划引导作用,同时购置土地建设厂房,租赁给入园企业使用。由购买者站在公共机构、购买者、生产者三个角度来规划园区,将看的见的手和和看不见的手牵在一起,立足共同需求,从合作共赢的角度主动地、有针对性布局引进相关企业,以租赁方式减少入园企业初期投资,实现产业集群高端起点、快速聚集和健康发展。
  二、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分析
  产业作为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征。学者们通常用产业生命周期来描述产业的阶段性特征,并将产业从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遵循生命周期规律,发展过程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李琳等(2017)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3]。这一划分方式,主要是从时间维度考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表象,对产业集群内部演化和升级关注甚少。
  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组织,随着时间推移,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不断与外界发生各种联系。一般产业集群形成初期,集聚的企业数量有限,产业链尚未整合完成,集聚效应和成本下降效应最强,对产业链的企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加入产业集群中,产业集群规模处于成长阶段。随着低质量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产品竞争加剧,企业为寻求高额利润将被迫或主动地选择进行产品升级,然而单个企业自身的知识资源有限,单个企业难以完成产品创新全过程,与其他企业结成创新同盟,有利于各企业间优势的互补,协同完成创新过程[4]。产业集群为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形成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区别于其他产业集群的自发属性,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从规划开始,即定位于集大功率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制造、检测认证、运行维护和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高端产业集群,涵盖海上风电主机、电机、叶片结构件、电气产品等成套装备和主要零部件,并持续聚集其他配套零部件。由于购买者自身的驱动和对高端产品的需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导入阶段和成长阶段。通过建设全球风机厂家同台竞技的样机试验风场筛选出最适合福建海况、风况的高端产品,直接聚集拥有多重比较优势的厂商,产业链从高端进行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同时高端产业链打造可以吸引高端人才,更易于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加速技术链升级。产业链整合、技术链升级呈现交叉螺旋发展成为此类产业集群的显著特征。因此园区自2017年启动以来,仅经历两年时间,主机产品持续突破6.7兆瓦、8兆瓦、10兆瓦,在产业链尚未完全整合完成之前,技术链已进入全新阶段,体现了产业集群交叉螺旋发展,进入高端演化期。随着竞争优势的积累和多种首台套产品的应用,园区有足够资源主动选择进行产业集群价值链提升,提前进入二次孕育成长期。   因此此类产业集群经历的是集群聚集期——产业链整合、高端演化期——技术链升级、二次孕育成长期——价值链提升三个时期,产业集群经历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创新升级,整体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形成不同于一般产业集群的产业生命周期(见图1)。
  三、园区要素驱动分析
  集群的成长、演化和升级并不是无意识、自动的,正如胡广阔等(2010)所论述的培育产业集群需要相应的驱动力[5]。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来源无外乎外部和内部,对应于外力和内力。产业集群演化过程中外力来源购买者、政府公共机构,学校、科研、金融、培训等其他服务机构也具有一定的驱动力。内力则来源集群内各企业的相互作用,即生产者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于集群形成方式和发展模式不同于其他产业集群,在福建三峡产业园集群驱动力体系中存在单独的一极——产业园公司。各种驱动力在三峡产业园发展的各阶段的作用不同(见图2)。
  (一)集群形成期
  生产者驱动:在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下,产业链相关企业选择在地理空间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购买者驱动:在海上风电开发的高强度投入,为集群企业创造广阔市场空间,提供产业集群的市场基础。
  公共机构驱动: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提供最基本的投资保障和初期发展保障,降低投资风险。
  园区开发者驱动:市场化的园区公司规划建设,协同不同驱动主体,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購买者、生产者、公共机构从不同角度反驱动园区开发者。
  (二)高端演化期
  生产者驱动:内部各企业不仅存在广泛的合作,也有适度的竞争,形成竞争与合作共存的交互作用,这种竞合力有效的促进了技术链升级。同时相关产业链企业基于自身的需求,协同完成创新过程。产业集群向高端演化。
  购买者驱动:采购中遴选最优产品,使产业园自始即处于技术链较高阶段,增强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设置海上风电试验机位,为技术创新提供试验机会。
  公共机构驱动: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为集群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提供基本保障和政策扶持。
  园区开发者驱动: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企业间的知识互动,增进互信,为企业间的协同知识创造提供了有效平台。
  (三)二次孕育成长期
  生产者驱动:随着产品市场的逐步缩减,理性的生产者为追求更大的经济利润,将主动寻找附加价值,转变增长方向,进入“微笑曲线”后端。或者开拓新的市场,在区域和产品上实行差异化策略。
  购买者驱动: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不断升级,倒逼产业集群自主向高端价值链发展,将园区从制造基地为主转向多种功能基地。
  公共机构驱动:加强基础配套投入及政策引导,为集群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园区开发者驱动:提升产业园定位,创建集群二次孕育的基础条件,引导集群向高端价值链发展。
  四、园区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一)对各主体的成本影响
  产业集群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产业的优化、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使得产业集群获得了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首先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生产成本的优势,来源于运输成本的下降、交易成本的下降等。
  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具有长产业链属性,涉及多个生产环节,产业链间物质交换频次较多,且随着大功率海上风电装备的快速发展,零部件的尺寸、重量已大大增加,产业链间的运输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呈上升态势。以直驱发电机定转子支架运输为例,因建设周期原因,三峡产业园钢结构厂尚不能支架生产,所需支架只能从江苏等地通过陆运或海运到福建。从大丰运输5件产品(6.0转子支架、6.0定子支架、6.0定子成品、3.S定子成品*2)到产业园所需的费用包括大丰港吊装费、船上运输费、福清港吊装费,合计超过64万元,增加了发电机的总成本。若是直接运输总重超过150吨的发电机,增加的中间环节运输费更为昂贵,集群发展在运输成本方面的优势显著。
  在交易成本层面,入园园区企业利用地理空间邻近降低了每次交易的人员投入、时间投入,降低促成交易的成本;建立网络关系,增强合作与信任基础,节省了信息搜索的时间和费用;紧密相连的供应体系,使得企业可大大减少在库存沉淀的成本;对于海上风电开发商,由于海上风电施工窗口短暂,合理、有序的设备供应计划对于项目建设进度至关重要。形成产业集群后,开发商能以最少的资源精确掌握设备生产进度,且细化到主要零部件,合理规划建设进度;同时海上风电开发效率源自前向、后向、水平联系企业间明确、自愿合作的结果,产业集群为这种合作提供牢固的基础,集群的稳定性保障了风机厂商的生产计划,风机厂商的有序供应计划有利于开发商对建设进度的把控,各参建单位根据建设进度能够更加合理规划资源的投入,避免资源冗余或资源短缺。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
  1.产业链扩张效应。如前所述,产业集群这一网络组织形式,并不是封闭的,而是时刻与外部市场主体建立各种联系,发生各类价值交换。根据区域乘数理论,当经济中某个主体的增长对区域经济活动其他主体具有扩张的影响。  由于海上风电装备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市场主体,不可能也没必要将其全部集中在三峡产业园。通过园区主体产业的带动,能将产业链放大到属地相关产业,对物流服务企业、商业企业等第三产业,原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商等具有明显的扩张效应(见图3)。
   2.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影响。产业集群集聚的不仅是产业,更是对人的集聚、对交易的集聚。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能会在集群内集聚成千甚至上万的人力,以及庞大的交易频次。人的集中,对区域基础设施及服务业、教育文化机构等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张,周边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同时交易的存在,为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也提供了市场基础。园区规模开发以来,上千优质消费群体刺激的周边商业的发展和配套的快速完善。   3.对海上风电行业发展的影响。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给园区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反之,三峡产业园形成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为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园区龙头企业集群地理位置的邻近性、知识资源的互补性和适度的竞争性,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形成了强劲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集群内部的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同时园区的开放性也为外部知识创造需求市场,使得知识创造能够得到相应的货币补偿,鼓励和加速集群外部知识的流入。集群的竞争合作将海上风电行业带入新的发展阶段,使得在电价补贴逐步退坡的情况下,海上风电更具竞争力和开发价值。
  五、对策与建议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作为国内最早的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已形成了福建新的产业名片,对促进福建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集群健康发展上还应打造良好的行业生态圈。
  1.从园区运营模式和驱动力来看,园区开发者驱动力最弱,需要生产者从租金、公共机构从政策、购买者从市场给予反驱动,保证各项驱动维持在一个平衡状态,收益率满足最基本的运行要求。
  2.地方政府要在全生命周期加强产业的统筹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产业名片,防止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过度重复建设。要引导更多上下游产业链聚焦,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适应园区的优质要素,使产品发展水平、知识的传递、技术的进步、外商的技术溢出、市场的溢出效应等共同推动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3.园区企业要转变传统思路,把注意力放到产业集群创新、完善上,防止低水平模仿、同质化内耗,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精准化建设,形成产业特色。尤其是市场容量有限的非关键零部件要合理布局。
  4.在各主体之间,既要避免生产者对购买者产生过度依赖,又要保障适当的市场容量扶持初期的发展,海上风电入园企业要积极发展,立足走出海外,抢占市场,实现更大发展。公共机构也要在行业发展初期进行扶持,为生产者提供优惠的政策,为购买者扩大市场容量,保障顺利进入高端演化期。
  
  参考文献:
  [1]杨永鹤.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J].辽宁经济,2015(11):60-61.
  [2]孙卫东.不同产业集群模式下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8,35(2):91-97.
  [3]李琳,邓如.产业生命周期视角下多维邻近性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软科学,2018(8):24-27+62.
  [4]庄彩云,陈国宏.考虑知识溢出下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协同知识创造决策分析[J].控制与决策,2019(7):1521-1528.
  [5]胡广阔,史安玲.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模型探讨[J].商业时代,2010(32):119-120.
  [6]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國工业经济,2002(1):59-65.
  [7]沈正平,刘海军,蒋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4(02):120-124.
  
  〔孙强、高占辉,长江三峡集团福建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王金树(通讯作者),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18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