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国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产生原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产生是有着特殊原因的。在保护自身幼稚产业的同时,它其实也是面对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的一系列不公平政策下的一种反制与报复而产生的重商主义。美国1789的第一部统一关税法正是这重商主义的产物。
  【关键词】关税 重商主义 美国
  重商主义最早产生于公元16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历史阶段,其实由“重商主义体系”一词发展而来,其理论主要是认为金银即是财富,认为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其越是富有。其张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限制国家的进口且大力促进本国的进口,即“多卖少买”。主张进行海外扩张,对殖民地进行直接的,赤裸裸的掠夺;建立本国内部的统一市场,以此推动本国产业发展。当时众多的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俄国都信奉着重商主义,当时欧洲国家的崛起与发展都需要重商主义的指引。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在18世纪末尾,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后,也逐渐走向了重商主义的怀抱。对于美国发展初期重商主义的发展历程,“美国人不计后果地把欧洲政治经济学家奉若神明的重商主义原则输人美国”。其产生有着其特殊的背景。
  一方面:在美国建国初期,由于联邦条例的缘故,各州自治,中央政府没有制定统一税率的权利。因此在初期各州相互征收互相带有歧视性的关税。在对外关税方面各州也无统一的标准,有些州对外征收较高的关税,而有些州关税则相对较低,部分州甚至采用了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美国整体上没有完全统一的关税的标准。 这种混乱的政策使得欧洲各国有机可乘,对美国开始实行商品的倾销。
  另一方面:独立战争中,美国通过以下途径积累了大量贵金属:一是国际援助与借款。独立战争期间,法国和西班牙向美国提供资金援助。同时,美国也向法国和荷兰等国借款。
  例如,在1775年至 1783 年间,美国国会向其他国家借款达7830517美元(贵金属计);二是英国和法国军队在美国境内的军事开支。三是美国通过抢夺其它国家的商船所得。根据统计美国通过对英国的商船的掠夺得到估计达 18000000 美元(贵金属计);  四是美国通过对外贸易在西班牙等地区获取了数量极为庞大耳朵贵金属。五由于战争的缘故,美国的消费水平一直较低,而随着战争结束,囤积下来的白银使得美国的消费水平日益上升。
  而美国的制造业相对英国的工业体系较为稚嫩,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利用美国较低且混乱的关税实行倾销,面对欧洲各国的倾销美国制造业显得脆弱不堪。在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在1783-1785三年间每年分别被英国输入了价值为1544000英镑、3738000 英镑、2308000英镑的商品;而英国在美国 1780-1782 年间每年分别向美国输出商品为 997000 英镑、995000 英镑;301000 英镑。这种制造品的倾销破坏了美国的制造业,阻碍了美国制造业的正常发展。且使美国贸易逆差日益严重。
  且美国的南方的农业本身发展就较为成熟,在国际市场上相对其他国家其成本更加低廉。只要维持自由,公平的贸易的政策,美國自身的农业就能凭借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但是欧洲各个国家普遍信奉重商主义,实行贸易保护,对美国的农产品征收较重的关税。美国的焦油和沥青等农产品进入英国市场需要交纳11 便士先令/桶重量单位的关税,而美国的烟草需要交纳1 先令 3 便士/磅的关税,美国的稻谷需要交纳 7先令 4 便士/100 重量单位的关税。且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直接禁止进口美国的烟草与稻谷。美国农业面对这一系列举措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而且对于美国的肉类等其他产品,欧洲国家普遍也禁止进口。而一些国家甚至禁止美国的商船进去他们所属的殖民地。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美国必须采用重商主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制定统一的对外关税以此来遏制他国商品的倾销,实现国际贸易顺差,阻止贵金属外流。同时保护本国自身产业的健康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国民对美国的对外贸易情况愈发不满,最终该国历史上第一部关税法案在1789年7月4号正式与美国的第一届国会上通过。
  这就是美国早期重商主义的开始,由于其自身农产品的优势所在,与欧洲国家实习重商主义的原因不同,美国实行重商主义是出于对国际重商主义的报复与遏制。其目的更多是为了,维持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其本质更多是一种自由贸易主义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Adames,Donald R.,“American Neutrality and Prosperity, 1793-1808: A Re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40,1980.
  [2]Boweley,Marian, “Some Seventeenth Century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Value”, Economica, Vol. 30, May 19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28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