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责任履行及其披露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于花 江琳钰 王正艳 喻淑兰

  摘 要: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治理责任大部分在于企业,企业责任包括环境责任的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流行的环保主义已经改变了企业现有的竞争规则和模式。许多企业认为履行环境责任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价值。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进行信息披露,认为这是个强制性义务,不能正确看待环境信息披露的作用。实际上,企业可以在环境责任的实践中找到发展机会,通过积极履行环境责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价值增长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责任;环境信息披露;企业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2.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001-02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比如多发的雾霾、全球气温的变暖、资源的冲突、能源危机等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以前企业认为环境活动的投资是不必要的,然而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流行的环保主义已经改变了企业现有的竞争规则和模式。研究表明,企业可以在环境责任的实践中找到发展机会,因此企业作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在环境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环境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企业环境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之间主要有四种观点: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以及U型关系。正相关表示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从而增加企业价值;负相关表示承担环境责任会增加成本,降低企业短期利润,从而导致相同类别企业下的劣势,缺少竞争能力;不相关表示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会增加生产成本,然而也会因此带来好处,例如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等,从而相互抵消,使得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價值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U型关系表示为环境责任承担中等的企业能够获得最大或最小的企业价值,然而环境责任承担突出或者不承担环境责任的企业,企业价值没有显著的区别。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在使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对资源的保护。通常情况下,企业认为承担环境责任会增加自己的生产成本,对废料、废气的处理需要购买设备,减少了自己的利润。然而,企业可以转变自己的生产模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模式,通过节能来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与此同时,企业在采取节约模式运营下,能够将一些资源重复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方面,企业是个盈利性的组织,想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短期看来,承担环境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减少企业利润,但从长期看来,企业可以通过对废气、废水的处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向利益相关者展示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自己的声誉,传递一个较好的信号,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企业在承担环境责任时,由于技术改进,进行创新,购进相关设备会带来相应的成本增加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回报,创造价值,但从长远来看,能产生巨大的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承担环境责任,向公众披露自己的信息,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提高相关利益者的信心,取得社会认同,增加企业价值。承担的环境责任越多,企业的价值就会增长更多。
  二、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经济迅速发展,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企业的发展、利润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生产模式逐渐由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的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低能耗生产模式。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规范企业的行为,加大污染环境的惩处力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更加严格规范。
  承担环境责任较好的企业往往会选择自愿披露环境信息,树立自己良好的外部形象,加强企业的外部竞争优势,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而环境责任履行较差的企业,为了避免由于不披露环境信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得已向相关利益者披露较少的信息,或者较为空泛的信息,以寻求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进行环境披露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加强内部管理。企业自愿披露环境信息,对其利益相关者能够传递一个较好的信号,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同时,企业承担环境责任,能够在社会上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自己的声誉,加强消费者的信心,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除此之外,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配合政府做好相关工作,就避免了一些因废气、废料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刑事诉讼或者惩罚。与此同时,企业做好环境问题的工作,能够有效节约资源,将一些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企业的行为符合公众的意识形态,获得合法性经营,企业得以持久发展下去,减少相关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由此可见,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价值呈显著正相关。
  三、对策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应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对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大违反相关法律的惩处力度,由于一些企业污染环境的违法代价远低于因污染环境而创造的收入,故这些企业维持着原来的生产方式不进行整改。应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严格执法,针对一些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不强的问题,政府应该通过一些激励机制,例如减税等措施,让企业自愿地披露环境信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企业认识到承担环境责任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评级制度,通过科学、有效的评级制度,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一个正确的信息,增强信息披露的权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环境披露信息的质量不高,可以通过这项措施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减少软披露的存在,这也有助于企业因此做好环境责任工作。
  其次,企业不应该将环境信息披露当成一个强制性措施,这也是企业向相关利益者传递相关信息的有效手段。通过环境信息的披露,企业能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避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危害,使投资者能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做出有效判断。从长远利益讲,企业承担环境责任,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生产成本。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更多地获得大众的认可,给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一个较为优越的外部环境。   最后,社会公众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要自觉履行监督职责。社会大众通过舆论的作用,监督企业的行为,形成企业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能够严格履行环境责任。环境是所有人共有的,为了自身的安全,更应该严格监督企业的相关行为,公众可以通过曝光企业不履行环境责任的行为,来达成自己的有效监督。
  参考文献:
  [1]  李洪月.企业环境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2]  邵君喆.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与企业价值相关性水平[D].郑州:河南大学,2015.
  [3]  宛思嘉.环境信息披露、媒体关注与企业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6.
  [4]  姚珏.环境信息披露、市场响应与企业价值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5]  高建来,王有源.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J].生态经济,2019,(6).
  [6]  陈小英.环境信息披露对环境敏感型企业价值的作用路径研究——财务与市场的二维视角[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17.
  [7]  袁家方.企业社会责任[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4.
  [8]  田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J].管理现代化,2006,(1).
  [9]  白平则.轮公司环境责任[J].山西大学学报,2004,(2).
  [10]  李宏伟,黄国良.环境信息披露的价值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81-85.
  [11]  沈洪涛,游家兴,刘江宏.再融资环保核查、环境信息披露與权益资本成本[J].金融研究,2010,(12):159-172.
  [12]  杨璐.环境信息披露、市场化环境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17,(11):31-37.
  [13]  胡华夏,胡冬.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市场效应[J].财会月刊,2008,(5):18-19.
  [14]  毕茜,彭珏,左永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7):39-47.
  [15]  Howard Bowen.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M].New York:Harper,1953.
  [16]  Klassen,McLaughlin.Managing legitimacy:strategic and institutional approach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0).
  [17]  Guenster.The economic value of corporate eco-eficiency[J].Working Paper Series,2006,(11).
  [18]  Cormier D,Magnan M.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Strategies:Determinants,Costsand Benefit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9,(4):429-451.
  [19]  Gill F R.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Liabilities[J].Journal of Accountancy,1995,(1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254702.htm